首页 > 行业资讯

李道东能源模式,高度能(h)=80%电能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6-09-22 09:06:45
热度:

李道东能源模式,高度能(h)=80%电能摘要:
在工程的高度许可范围内,应该充分发挥水电城高度能(H)优势,以高度为主,以流量(M)为辅来建设。大家想想看,水电城发出电能的80%左

摘要:

在工程的高度许可范围内,应该充分发挥水电城高度能(H)优势,以高度为主,以流量(M)为辅来建设。大家想想看,水电城发出电能的80%左右来自高度能,20%左右来自流量,这样建成的水电城将会更加轻捷、高效、便利、优质!这样配比的水电城是多么优越!本文重点说明人造骨能源高度能利用的相关情况。在本模式中,高度能h=80%电能。

关键词:高度能,发电公式,人造“骨”,有效高度,世界和平

1 本模式的第一优势是高度能

依名来说,水电城应该是水能与电能的转换,但本模式为什么说80%电能来自高度(h)?高度在水力发电过程中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看水力发电公式。下面是一位网友计算的水力发电量例题。我们一起看一看。

例题:水位落差2.6米,流量估计2.65立方米/秒;如果这样的条件建电站每天能发多少电?也就是说这样的条件是否值得投资建水电站?

发电量=水头(这里主要是落差高度h)×流量×9.81×效率

有一位叫cuizg100网名的网友这样回答。

水头×流量×9.81×效率=2.6×2.65×9.81×0.86=58KW

如果一天按24小时算,58×24=1392KW.h(度)就是1392度电。

这个样题说明了一个道理:水力发电的出电量各个要素中,重力加速度和效率可以理解成是固定数值,高度(h)和流量是两个变量,是可以人为改变的。在本模式当中,流量这个变量可以尽量小一些,第一个原因是可以降低后面排水任务的难度;第二个原因是可以发挥本模式的最大优势。发相同的电量,只要增加高度(h),流量(M)便可以减少,而本水电城模式的最大优势便是这个高度能优势,它是可以由我们人类自己把握的,想用多少便用多少。笔者强烈建议,在工程的高度许可范围内,应该充分发挥水电城高度能(H)优势,以高度为主,以流量(M)为辅来建设。大家想想看,水电城发出电能的80%左右来自高度能,20%左右来自流量,这样建成的水电城将会更加轻捷、高效、便利、优质!这样配比的水电城是多么优越!这个后面还有论述。

2 为什么水体高度差又叫人造“骨”能源?

2.1 在本模式中,高度h=80%电能!!!

大家都比较熟悉滴水穿石的现象,这个现象说明,虽然一滴水的质量微不足道,但只要有高度h和持久的恒力,便最终产生穿石的巨大效能。这个现象在云南石林中表现得比较突出。这个现象之所以令人们惊奇,主要原因是滴水质量和体积实在太小(力量小),相反石头又太硬太大,最后却是水能穿石这个结果,这个反差令人们惊奇。但人们忽略了高度,根据势能原理,物体的势能与高度成正比,与质量成正比。如果质量一定了,那么高度越高势能越大,从水力发电公式来讲也是如此,高度越高,势能越大,转化成的电能也就越大,换句话说:在本模式中,高度h=80%电能!!!

2.2 人造“骨”能源的来历

有人说,上帝造人是给骨穿肉工程,肉穿在骨上才完成造人。海滨水电城就是像这样的新能源模式,海水如肉,陆基如骨,如经上所云“给肉造骨,给骨穿肉”,最终海水与硬骨架系统完美结合在一起,因此李道东新能源也叫人造“骨”新能源。

以前人们认为,能源都是自然存在于环境当中的,是本然存在的,不是靠人发明的,像太阳能风能、地热等都是这样,直接利用就行了。并且能源本身有新旧之分,有些发现早些,像石油、煤,有些发现晚些,有些则面临枯竭,像石油。所以人类一直不去参悟发明是不是能够成为新能源,并且能成为用之不竭的新能源。

下面这个图示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左边掉下多少,右边就回去多少;右边隐藏多少能,左边便可能显示多少能。左边和右边,就像是台前与幕后,一边个性展现,一边深藏不露。没有幕后积蓄能量,便没有台前光芒灿烂,二者其实是一种能量转换。

3 有效水体高度能与自然水体高度能

3.1 自然水体高度能

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以上被水面覆盖,陆地看上去更像漂浮在海洋上的大大小小的岛屿。不过,从质量上看,陆地质量占绝对优势,地球上所有的水加在一起,也只占地球陆地质量的极微小的比例。如果除去地球表面的水体,陆体更像一个深浅不一的巨大土豆。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都可以用积少成多的道理来解释。积水成渊,积土成山。水分子都是有体积的,无数的水分子形成了巨大的水体,这个水体当然会有长宽高,有容量、形体,这便是自然水体,这个水体所能延伸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便成了自然水体的长、宽、高。这个水体的长宽高,反映水体的自然存在。而这个水体高度h,便是自然水体高度能。江河湖海的水体,都会自然形成一个高度,都是这种自然水体高度。

4 有效水体高度能

4.1 自然水体可塑性不强

自然水体的高度,除了能够表现水体形体属性外,便很难利用了,尽管这种高度能在地球表面无处不在,拥有着无比巨大的天然能量。但因为水的属性极其柔弱,并且互相依存,没有硬骨系统便不存在水的形体。水在碗中便如碗形,水在壶中便似壶形,可塑性极其不强。

4.2 人造“骨”硬基系统为海水塑形

就像前面所做比喻,真主造人“给肉造骨,给骨穿肉”,没有硬骨系统,便不可能存在人造“骨”能源了。因此,人造骨能源本身是发明能源,就像造人工程,是给骨穿上了肉,或者是为肉造上了骨。其实,事实情况还不止此,还在于它的高度能是无比巨大的,并且是可以任由我们人类自己不断增加的。大家明白这一点后,便明白了这种新能源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硬骨系统有多深,这种有效水体高度便有多高,有效水体高度是与硬骨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像人体一样,没有硬骨系统,只能是一堆肉,便不能称人体。这里称人造骨新能源,是因为本人认为这是非常形象的一个比喻,非常贴切,我在以前文章《海滨水电城的电从哪里来——介绍李道东新能源》一文中用的是另一个词——人造陆基水体高度差。如下所述:

人造陆基水体高度差能是一种新能源,这种新能源是人为开创出来的(人造新能源),甚至可以说,没有陆基骨架,这种新能源就不存在,由于海洋当中没有像大陆这样的硬骨架,便可以认为海洋当中不存在这个新能源,如果早就存在的话,相信历史上早就被人发现并且使用了。直到今天,世界都还没有真正认识这种新能源的价值与意义。像太阳能、人造小太阳(核聚变)、核(裂变)能,海洋能等能源形式一样,它的储备资源十分丰富(地球上的海水都是它的储备资源),是真正解决人类社会能源与环保危机的重要新能源之一。

5 岛基/海基水电城的有效水体高度

举一个例子说,海岛周围水深为1000米,我们的岛基水电城只利用了海洋深度的上面200米,这个200米就是有效水体高度,其实就是我们的岛基硬骨系统所能开辟的高度。这个硬骨架系统的高度多高,有效水体高度便有多高,否则海洋再深都无济于事,属于无效水体高度。对于本模式来说,这个200米之外的800米,便是无效水体高度,是像平常的江河湖海水一样的自然水体高度,除了维持自身存在外,对本模式来说并没有实际意义。

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这个微型版本的岛基系统利用的水体高度非常有限,只有200米,这个数字是比海洋自然水体高度小很多的,这时就可以直接利用海洋自然水体高度了,与前面所讲的陆基恰恰反了过来。岛基的有效水体高度差能可以直接利用海洋水体来完成。水体高度能的利用,其实就是以岛基硬骨架系统将水体分开,使海水按设计好的硬骨系统路线先涌入,瀑流,发电,排水,返回到海中,使海洋水体高度得以充分利用,完成大循环。这个微型版本的系统利用的水体高度非常有限,不像以前我给大家讲的陆基大型水电城那样,其水体高度远远大于海边自然水体高度,所以只能由我们自己开创(海滨水体一般只有50-70米深,而陆基大型水电城可利用的水体高度却可以达到千米甚至几千米,完全是由我们人类自己开创出来的。)

6 从地球半径看工程对地球有无不利影响

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椭球体,一个两极稍扁,赤道膨圆一些的椭球体。地球表面有高山深谷海洋森林,看似层峦起伏,高低落差很大,其实这些高低落差对测量地球半径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从地表不同关键点到地心的半径分别是6377.830公里、6356.9088公里、6371.393公里,从地表的这些不同关键地点到地心的距离看来,可以忽略不计的数字也有20公里左右了,也就是说10公里范围的深度对于测量地球半径来说毫无影响。就此而论,水电城工程理论深度是可以达到几十公里的,但笔者以为实践操作还是以10公里范围较为适宜,初期开工试验阶段不宜超过5公里。

7 水分子编号理论——四大洋水分子排队为人类社会造福

7.1 连通器水面相平

海滨水电城有一个大循环理论:地球表面四大洋的水都是连通的,是一个整体,装在一个地表连通器里。根据连通器水平原理,分支容器的水面高度都是由四大容器的总水量来决定的,要么一起涨,要么一起落,“同甘苦、共命运”,行动一致。海滨水电城模式其实就是建一个分支容器,这个小容器的水也是与几个大容器的水一起涨落(基本保持水面相平),行动一致的。因此,海滨水电城这个小容器的水面高度也是由四大洋这几个大容器的总水量来共同维持的。大家都知道,四大洋的水量巨大,里面蕴含的能量当然是无与伦比的,而如前所述,自然水体高度属于无效高度,除了维持水体存在以外,很难利用的(除非如前面所讲的人造“骨”系统)。而要这么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话,就必须为它们营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而海滨水电城模式就是为海洋水量营造了这样好的物质条件。

7.2 四大洋水分子排队

有一种理解非常奇妙。我们可以将海洋水分子的无序运动理解成水分子编号排队的有序运动,也就是说,四大洋的水分子全部编了号,按先后顺序排队,手拉着手肩并着肩,飞流而下,最后进入水轮机做机械运动转化成电能,那么水电城的实质就是,把四大洋的水所具有的巨大能量,和硬骨架系统一起,形成条件最优越的势能、动能,如此循环,周而复始,况且水电城强大的排水能力只会与日俱增,越来越强,就像史蒂芬孙的火车一样,只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完美。像水电城这样的高度能,像四洋这样的无穷水量,如此的能源生产模式,怎么用用得完呢?因此,水电城模式,我自始至终都叫它是能源用不完模式(还因为电能能够转化成其它各种可用能源,最终导致各种能源都用不完),当真不是夸大其辞的。人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一幅景观,足以让世界震惊!

8 海滨水电城模式与世界和平

下面这段话是我以前在中穆爱心讲堂上对网友说过的,谈能源用不完模式与世界和平,摘录下来,与读者分享:

世界各国建成水电城后,这些建筑都将变成一座座世界和平的堡垒。这是不言而喻的。世界将更加和平,人类将更加善良和文明,人间将更加美丽可爱。

能源用不完模式出现后,我梳理出下面几条思路:第一,地球环保问题。如何将地球变成绿色星球?如何将地球打扮成人类最美丽最和平的家园?当然必须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先将全球的不清洁能源换成清洁能源。对此,大家都不会有分歧的。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中国与世界同舟共济!能源用不完模式传遍世界,不仅能替换不清洁能源,基本完成地球环保使命,而且能解决全球的能源危机问题。这是令人惊喜的。第三,基本解决世界的和平问题。大家都知道,全球的水电之城建成以后,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平,更加可爱。巴西和巴拉圭,本来是一对冤家,曾打过长期的边界战争,后来因修建伊泰普水电站永结同心,和平发展。水电之城,有益于世界,不仅是环保,不仅是实质的利益,更是和平与未来。试想,海滨之畔,如果都建成水电城,谁还想起战争呢?这就像国与国之间边界建成PN结特区一样,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巨大作用。对于我们这些喜欢公益慈善、公益环保的和平人士来说,这是最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我国政府积极提倡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是非常正确的。应该说,电力能源网的互联比铁路网、公路网、天燃气网等等网络的互联要容易许多,但前者的发展比起后者来速度都慢了许多,这是其一;其二,岛基/海基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它们都可能让位于能源互联网,因为能源互联网可能更加便宜,便捷。比如在距离允可的条件下,能源互联网确实是更加优越的。

海洋之滨的水电之城,将像地球上的和平明珠一样,打扮人类世界,点缀宇宙星空。

一个互联的人类世界,必然会变得更加团结,更加互助,更加合作,也就更加和平!!!

结论

笔者在本文中重点介绍高度能的利用。在本模式中,高度能(h)是第一大优势,应该好好发挥本模式的这一巨大优势。可以说,本模式80%左右的电能将是来自于高度能。增加高度,便意味着减轻整座工程其它环节的压力,科学配比将使水电城工程愈趋完美,使水电城变得便捷、轻松、高效与更加强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本人的所有模式都是公益模式(合作发展模式),未经本人同意,以商业买卖、交换赢利为目的的参考或者公开研究都属于侵权行为,搭顺风便车、快车者请务必联系原创者同意,获得授权,非商业性转载也要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