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绿色金融自身也需“生态”建设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6-09-13 20:26:41
热度:

绿色金融自身也需“生态”建设首次亮相G20舞台的“绿色金融”,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绿色金融的核心内容,是提倡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在经营和投资决策过程中,将

首次亮相G20舞台的“绿色金融”,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绿色金融的核心内容,是提倡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在经营和投资决策过程中,将标的项目的环境影响作为一项重要考量,从而鼓励和引导社会经济资源流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领域集聚。

  中国在G20的平台上提出绿色金融,是国内政策在国际合作平台上的延伸。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从顶层设计到市场规模,都有飞速的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方案》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都将发展绿色金融列为战略性优先事项。金融市场也积极响应,比如我国绿色债券市场仅用了一年就从几乎空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2016年至今的发行量已经达到全球的近40%;我国碳市场试点从2011年开始筹备到2013年上线交易,仅用了2年就完成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花了6年才走完的历程,明年全国碳市场启动后,我国碳市场在规模上将超过欧洲成为全球第一。

  但是,纵观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实践,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市场对各种“首单”的白热化争夺和积极宣传,却对日常运行情况避而不谈、乏人问津。

  笔者近日参加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绿色金融论坛,会上提及最多的,一是情怀、二是责任,再有就是对政策扶持的呼吁——似乎万事俱备,只需增加补贴、放开政策限制,绿色金融就能冲破瓶颈,一举将“污水荒山”变为“绿水青山”,进而点化出“金山银山”。

  但事实真的如此简单么?

  绿色金融的争论与隐忧

  作为撬动私人部门资金、加快绿色转型的手段,绿色金融被寄望于缓解财政负担,同时推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突破规模化发展的瓶颈,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持续稳定的动力。随着绿色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不断加码和逐步落实,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布局,期待着绿色金融能够成为下一个“风口”。

  可是回顾过往,小微金融、PPP、光伏能源……一个个“风口”来了又去,市场在政策的引导下创造了一个个资本神话,又在政策转向之后留下种种的问题。尘埃落定之后,小微企业依然融资困难、公共设施投资依然乏人问津,而光伏产业也还是继续要仰赖补贴才能存活。

  在绿色金融的语境下,我们依稀又看到了熟悉的逻辑绿色转型的资金需求巨大,公共财政不能也不应完全覆盖,因此就对金融市场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空间。实际效果如何?俯拾皆是的案例告诉我们,金融市场从来都不是一个运作良好的“政策增幅器”。五年前,光伏产业是我国产能过剩重灾区,但如今,乘着绿色金融的风口,光伏产业在资本市场再次有展翅欲飞的态势,而背后的产业发展态势、政策激励机制却与五年之前如出一辙。此外,也有迹象可见,“骗补”风波导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收紧后,立即出现了产能过剩;更令人不安的是,随之而来的锂电池等上游产业同样面临产能过剩的隐忧……

  这样的例子不仅在我国,在全球亦然。美国的“国有企业”“两房”,一度承载着“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却在2007年成为了全球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而同类型的助学贷款公司Sallie Mae,使美国高等教育的学费相对于平均通胀水平出现不成比例的上涨,对公共资源与民众的财富造成额外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