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打造海绵城市 看各地如何各显神通
打造海绵城市 看各地如何各显神通2016年6月至7月,长江中下游、华北黄淮等地相继出现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引发山洪暴发、河水陡涨、城市内涝等灾害,使得海绵城市再度成为当下的热
2016年6月至7月,长江中下游、华北黄淮等地相继出现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引发山洪暴发、河水陡涨、城市内涝等灾害,使得海绵城市再度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然而,解决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需要一套完整方案,不能盲目进行,要针对城市不同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建设方式。2016年,海绵城市试点进入第二年,首批16城面临中期考核,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地如何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各显神通吧。
南宁:生态治水,率先推行PPP模式
2015年,广西省南宁市以第一名的答辩成绩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探索城市从“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的转变。目前,有“水城”之称的南宁市,经过一年的建设,形成了阶段性的“南宁做法”:充分发挥每平方米绿地的海绵化作用,积极引入绿地周边“客水”,利用雨水“断接”等技术措施使雨水“分散开、慢下来、吸进去、降污染”;通过地表径流流域治理、地下管网综合整治,增加绿色基础设施、强化灰色基础设施功能,有效削减地表径流污染,对城市河湖进行生态修复,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科学合理地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各相关部门运行机制,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利用。同时,在对以石门森林公园为主的公园绿地、公共建筑、道路立交、既有小区改造的过程中,南宁还边学边做边总结,将石门森林公园及周边小区、会展中心、竹溪立交桥、市人大连片建成约1.6平方公里的区域,涵盖公园绿地、公共建筑、住宅小区、道路立交四大类型项目。
此外,在资金筹集方面,南宁市率先推行PPP模式。所谓PPP,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等,社会资本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政府则在法律框架内给予其相应的特许权益,此举将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2015年2月,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项目作为申报国家PPP示范项目的第一批重点项目,是广西首个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的建设项目,实现了城市生态治理投融资模式的制度创新,为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运营模式。目前,广西向全区征集了适宜采取PPP模式的项目,经过审核评估,筛选出单体投资规模较大、长期合同关系清晰、收益比较稳定,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23个项目作为自治区示范项目,鼓励先行先试。
目前,“南宁海绵”城市的雏形已经随处可见——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新建大批人工湿地、水塘、人工湖,大片植树栽花、大幅提升绿地率,地面停车场铺设多孔砖,人行道上铺设透水砖,都在满足城市居民使用功能之余,具备了内涝防治的“海绵”功能。
厦门:顶层设计现行,推进“大海棉”建设
海绵城市不只是雨水收集利用,更不只是雨水滞蓄减少城市内涝,而是水资源战略的彻底变革,需要从水资源的自然状况、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和战略步骤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宏观规划。厦门不仅大力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还在规划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着力将海绵城市六大要素“渗、滞、蓄、净、用、排”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并且把城市的总规、控规紧密地和水质的各项要求结合起来,这就相当于是国际上比较领先的水敏感型城市设计。
从组织结构上来看,厦门市成立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小组办公室,由厦门市市政园林局牵头,下设8个工作组,以确保各个项目落实到位。从规划层面上来看,厦门市全面梳理海绵城市建设各类技术规范标准,编制全市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并把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厦门“多规合一”管理平台。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仅是指一个个新建、改造项目,它是一种科学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理念。厦门没有把海绵城市的建设局限在试点片区内,而是在国内率先贯彻全市域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从试点工作实施伊始,市委市政府就明确要求,已建区域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逐步推进“区域小海绵”建设;通过黑臭水体治理、易涝点整治等工作,注重系统性与自然性,完善“全市大海绵”建设。
依托“区域小海绵”与“全市大海绵”的有机结合,厦门实现了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华侨大学形成以小流域为单元系统集成大海绵体系,全面实现海绵功能;同时实现了雨水全收集、污水全处理、对外零排放、中水全回用的绿色发展要求,日节水量达到1500吨。
常德:大中小海绵构建并重,再造现代桃花源
位于洞庭湖畔的湖南省常德市,是一座典型的“水敏性”城市,原本城市内涝、水污染、水质性缺水等问题突出,为应对水患,常德从2004年开始与国外团队合作,进行系统规划,成为国内最早认可和引进“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之一,是全国建设海绵城市行动最早、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明显的城市,现已实现在3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下“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黑臭水体在消除,热岛效应有缓解”,城市的排水防涝能力在不断的提升。
大中小海绵构建并重——这是常德市结合地下管网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棚户区和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确定的南方丰水地区城市内涝防御的有效措施,其中,“小海绵体”是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和利用,建设微排水系统)、“中海绵体”是指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规划区海绵城市建设与改造,建设小排水系统),“大海绵体”是指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区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建设大排水系统),力图防涝可靠、经济高效,实现了从源头、中端到末端获得综合治理效应的开发。目前,常德市已完成了穿紫河全流域的全面截污、完成了对罗兴沟、三闾南路、敖家巷、红庙街等明渠的污水收集等工程。
常德多水,水系是城市的灵魂,在很多细节里,人们能看到常德建设“海绵城市”的超前理念和实践。常德市城区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植草沟渠、下凹式绿地广场、下凹式树穴、渗水性停车场、雨水收集调蓄池、雨水和污水净化处理和雨水利用设施等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已建或在建的范例工程随处可见;海绵型企业、单位、住宅小区院落不断涌现,院落雨水在一定暴雨强度下实现了“零排放”;城市环卫洗街,院落绿化浇灌、混凝土搅拌和城市景观补给水都坚持利用雨水。现在,常德市内河两岸植物生长茂盛、鲜花四季盛开,仿若现代桃花源。
重庆:一半山水一半城 打造山地“海绵城市”
重庆是山地城市,地形落差大。重庆在推进产业发展、园区开发、城镇建设过程中,认识到山水城市的美丽与难得,从本地实际出发,不随意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现有生态植被,不搞大拆大建,不片面追求大绿地,更不搞大树搬家。位于嘉陵江畔的重庆悦来新城是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也是唯一以山地为主要地貌特征的试点区域。悦来新城近年在建设开发过程中,坚持顺自然之势而为,精心营造“山水拥城、人林共生”的城市绿系统,山水生态空间占比接近一半,为区域水环境生态化调节,打下了坚实基础。
山地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更多的是保留地块中的崖、溪、谷、岸等原有自然地貌,依山就势,顺势而为,以建筑、道路、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来设置各种可吸水的“海绵体”。在道路上,悦来新城新建道路采用LID(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进行建设,道路工程LID系统包括下凹式植草沟、雨水花园、渗水路面(人行道)、生态树池;建筑上,新建建筑屋顶建造屋顶雨水回用与径流控制系统(集合绿色屋顶、雨水回用池、透水铺装于一体),除市政道路外硬地设置雨水径流控制系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雨水回用池调蓄设施、透水性广场、停车场);河流上,河道生态整治工程设计防洪生态护岸、沿岸生态河谷LID设施、湿地;泄洪通道及调蓄上,建设骨干雨洪滞蓄工程。
目前,悦来新城规划和建设全面铺开。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确定了示范区雨量控制目标。对城内各用地类型规划了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回用池、可渗透路面(人行道)、下凹式植草沟、生态树池、雨水花园、调蓄设施等一系列具有海绵城市建设特色的综合设施。结合原有的河塘水系,因地制宜地结合道路规划设置超标暴雨的生态泄流通道疏导超标暴雨径流外排;通过雨水调蓄塘和湿地滞蓄削减洪水流量,净化进入河道和嘉陵江的径流水质,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