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造血式光伏精准扶贫 青企获总书记点赞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6-07-26 08:28:28
热度:

造血式光伏精准扶贫 青企获总书记点赞本月19日,在宁夏考察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走访了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的光伏农业科技大棚,了解企业在当地通过产业扶贫、

本月19日,在宁夏考察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走访了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的光伏农业科技大棚,了解企业在当地通过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脱贫的情况后,习近平总书记对该项目和这种产业扶贫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这里的扶贫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据悉,该农业科技大棚项目是由岛城一家企业在当地投资建设。

为了解相关情况,昨日记者来到这家企业在青岛的总部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盛日电),探秘其所推行的棚顶发电棚下种菜的光伏农业新模式。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造血式精准扶贫项目,当地民众的收入可增加两到三倍。

开创“造血式光伏精准扶贫”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走访了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对于当地光伏农业大棚项目助力民众脱贫致富的情况,总书记给予肯定评价。据悉,该光伏农业科技大棚项目是由昌盛日电于2014年在闽宁镇原隆村流转移民土地实施的,目前项目规划总流转土地10000亩,规划200兆瓦(MW)。全部建成后,可创造4000-5000个就业岗位,使原隆村群众每年获得土地流转收入500万元,实现劳务收入1.25亿元。其目前的一期项目占地面积达1245亩,装机容量30MW,建成农业设施大棚588栋,使得415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增加1500元土地流转收入,解决了原隆村100多人的就业问题,每人每年劳务收入超过2.5万元。

“原隆村是一个移民村,周边土地贫瘠,贫困户较多,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光伏农业园区与当地扶贫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工农业一体化投资,完善了水、电、交通等配套设施,配备专门的农业专家团队指导种植,使得单位面积产出大大增加。”昌盛日电宁夏地区相关负责人王泉告诉记者,当地村民通过土地流转,不但可以获得土地租金收入,企业还可以免费为移民提供技术培训、咨询服务,实现移民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如果当地移民选择进入园区工作,每人每月还可收入约2500元。”王泉这样说。

据王泉介绍,除进入园区打工外,有能力的村民还可以选择承包大棚,对于这部分村民,除大棚、生产物资免费外,公司还对他们生产的农产品根据合同价格进行保底收购。此外,王泉还表示,依托原隆村昌盛光伏科技大棚,今年起闽宁镇实施大棚分红脱贫工程,整合扶贫资金,与昌盛日电入股合作建设光伏农业科技大棚,使全镇76户贫困户连续3年获得经营分红,每户每年分红10000元。对于这种“光伏农业”发展模式,昌盛日电将之称为“造血式光伏精准扶贫”。

光伏农业大棚项目布局67地市

昌盛日电在宁夏的扶贫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其它地区怎么样呢?昨日,该公司总部,记者采访到昌盛日电董事长李坚之。据他透露,截至目前,该公司除在宁夏地区的光伏农业大棚项目外,共在全国20余个省份、67个地市布局,与全国67个县区签署了总量超过5000MW的开发协议。

据李坚之介绍,早在2011年,昌盛日电就在全国首创了“光伏农业”发展模式,以光伏农业产业综合体为载体,成功实现了集新能源综合应用模式、造血式扶贫模式、农业‘创新、创业、创客’三创模式、农业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一二三产联动的全新产业模式,二产(光伏发电)弥补了一产(农业)现金流不足的问题,三产(旅游)将一产深化。“原有土地除了产出价值高的农作物以外,还产出了清洁电力。”李坚之说,经过多年摸索,昌盛日电“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以光伏科技大棚为基础,通过园区化、平台化运作,形成光伏现代农业综合体,带动当地深加工、仓储、物流等配套产业链全面发展。

与当下常见的农村大棚情况不同,昨日,在昌盛日电位于即墨市的一个园区内,记者看到,每一个大棚上方都安装着太阳能电池板。据悉,目前该公司已研发出5代20多种棚型,可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畜牧、渔业对光照、温度的不同需求,科学配置棚型,实现光伏发电与农业种植、畜牧渔养殖的完美结合。“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棚顶发电,棚下种植’的双重收益。”李坚之表示,公司建设的光伏农业大棚通过棚顶太阳能发电,光伏发电系统所发电力直接并入国家电网,其在棚下种植的高附加值果蔬、特色茶叶、优质菌菇、花卉苗木、中草药等又实现了农作物收益。

在增强农作物适应性方面,昌盛日电还联合国内外数十家科研机构研发出了可适合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光照条件和不同土壤环境的光伏农业设施建造技术,以及适合不同地区农业特性的高附加值农作物种植品种和技术,通过“园区化”、“平台化”的光伏农业综合园区的管理模式,因地制宜搭建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农业科技大棚。

值得一提的是,为激活田间地头的“休克鱼”、在土地上“种”企业,2015年,昌盛日电还与青岛城乡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了国内首个农业创客空间:青岛农业创客空间,帮助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种植能手及农业合作社等具备孵化创业条件的社会生产力和单位提供孵化平台,实现创客化发展。

承包大棚农户收入翻倍

昨日,在昌盛日电,李坚之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以即墨地区为例,农民辛苦耕作一年,一亩地的毛收入也不过3000元左右,净收入1000元出头。”李坚之告诉记者,如果农户选择将土地流转给昌盛日电建光伏大棚,然后自己进棚工作,不仅每年可以按时获得地租收入,还能每月领到工资。此外,由于公司大棚里进行的是高效种植,比如食用菌、苗木、茶叶等,经济效益非常好,因此农民的收入也比之前有了较大提升,像种植食用菌,一亩棚的纯收入甚至能达到6万元。“初步测算,在山东把土地流转给昌盛日电并进入园区工作的农民,收入可提高2倍,在西部则更高一些,能够达到3.2倍。”李坚之这样说。

昨日,记者在园区内见到了正在打理农作物的孙允堂。他告诉记者,自己拥有10多亩农田,过去主要种植花生、玉米、小麦,一年的收入最多两三万元,在光伏农业园区建成后,孙允堂将部分农田转给园区租用,自己每年都能获得土地租金收益。“我还在这里承包了3个光伏大棚,收益较之前要多出几倍。”看着眼前自己一手打理的蔬菜,孙允堂笑着说。

承接项目大学生返乡创业

在园区内,记者了解到,光伏农业大棚不仅让孙允堂这样的农民家庭收入翻番,同时还吸引了一大批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农业园区内的创客,去年刚刚从青岛农业大学毕业的张金就是其中一位。

“我大学学的就是园艺专业,不仅专业对口,更是我的兴趣所在。”张金表示,通过昌盛日电的孵化器平台,毕业后,他与几位朋友一起来到园区创业。“去年还没毕业我就开始参加这个项目,如今已经一年多了。”据张金透露,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目前该项目的收益也在不断提升,与去年上半年40万元的收益相比,今年上半年该项目的收益就达到了60万元。

李坚之认为,很多农业创客有情怀、有技术、有想法,但是缺乏政府扶持、信息、渠道、平台、资金,因此遇到发展的瓶颈,呈现出“休克鱼”的状态。青岛农业创客空间站在平台的经营者和跨界的整合者的角度去发现这些“休克鱼”,把这些“休克鱼”引到园区平台上,给他们供氧并激活他们,给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一切平台资源。

据悉,目前青岛农业创客空间已成功孵化青岛微自然环境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北茶老徐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青岛优菇网商业发展有限公司、青岛餐桌管家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创客企业和华纳生态多彩苗木、绿盒子直通车等47个入孵企业和项目,入驻企业中多家已实现盈利,项目总合计年营业收入预计可达1.5亿元,已带动就业人数300余人,吸纳应届毕业生200余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