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与管理研究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6-06-15 19:58:20
热度: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与管理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布局调整,大量污染企业从城市中心区域搬迁,涉及化工、冶炼、电镀、石油等行业,导致大量受污染场地遗留在城区,不仅给周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布局调整,大量污染企业从城市中心区域搬迁,涉及化工、冶炼、电镀、石油等行业,导致大量受污染场地遗留在城区,不仅给周边环境和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同时还给当地造成经济损失,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问题亟待解决。结合苏州土壤污染情况,笔者分析了土壤污染调查和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如何更好地进行污染场地土壤管理、提高调查和治理效率进行了探讨。

  1、苏州土壤污染现状

  苏州作为苏南地区工业中心,目前正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规划调整。2003年便实施“退城进区”发展战略,苏州印染、安利化工、苏化集团等众多污染企业进行搬迁,退出城区土地达100多hm。苏州市污染场地遗留问题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2012年6月经济参考报报道了占地面积40hm的苏化厂原址,因土壤污染问题,已闲置5年。同时该报道还强调了此现象并非个案,仅江苏近年关闭的各类化工厂就有3000多家。苏州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土地价值极高,但开发用地数量逐年减少,优质土地资源稀缺。搬迁污染企业大多位于市区关键地段,发展潜力巨大,商业价值不可估量,因而污染土壤亟待治理。

  2、土壤污染调查和治理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苏州市的土壤调查和修复工作正处于探索阶段,也是关键时期,国家法律和标准还不健全,审批制度和操作程序还不完善,这些都给土壤调查和治理过程带来一定困难。

  2.1缺乏日常监管制度

  苏州,自古以来被誉为“人间天堂”,一直是经济发达地区,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缺乏对环境的监管,致使“化工四面包围,造纸位居上游,印染到处开花,电镀星罗棋布”,污染严重。在随后的20多年间,苏州市政府加大环境监察力度,对“水、气、声、渣”进行全面监管,严格控制,最终推动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但随着苏州市规划布局调整,土壤利用类型转变,场地污染问题逐渐显现,污染场地调查工作通常都是在企业搬迁或用地性质发生改变后进行,缺少对土壤污染的监督和防治过程,而且土壤污染的治理难度大、费用高、时间跨度长,所以对企业场地土壤的El常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2.2责任主体不明确

  《环境保护法》规定“谁污染、谁付费”,但在场地污染上很少被执行。一方面由于相关法律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对场地污染应承担的责任没有明确规定。另一方面由于一块污染场地可能人住过多家污染企业,在搬迁时都未进行土壤污染调查。另外污染企业负责人的更换,产品及生产lT艺的推陈出新,厂区布局的调整,相关资料文件的缺失等都致使追责过程非常复杂和繁琐,大部分情况下都不了了之。由于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污染责任问题基本被忽视,最终由政府、开发商或购房者买单,严重违背了环保法的理念。

  2.3污染调查过程复杂

  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不同,存在隐蔽性和不均质性,某点位污染严重,距离数米的土壤却能达标;表层土无污染,但数米深土壤可能污染严重;根据调查结果确定的污染范围,在治理过程中,深度和广度都可能会扩大或缩小很多;修复完成后又发现污染物超标。面对这些复杂情况,污染调查和修复责任问题该如何确定值得我们思考。

  2.4相关标准体系不完整

  土壤污染调查、风险评估、检测技术和环境质量标准是进行污染场地调查和修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备的技术标准。由于我国土壤类型多样,本底值及理化性质差异显著,一系列暂行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导方针还在试用或起草过程中,较难统一,这也导致在调查和修复过程中参考标准的确定成为一个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很难确定污染场地修复到何种程度才被认可,因此标准的不完善也成为目前污染场地修复效果检验和评价的瓶颈。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