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倾尽全力 让“华龙一号”完美亮相
倾尽全力 让“华龙一号”完美亮相上午10点明媚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洒在办公桌上,没有文件的堆积、凌乱的办公用品,只有电脑显示屏和一沓整齐的文件,整张桌面几乎一览无余。同样地,整个
上午10点明媚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洒在办公桌上,没有文件的堆积、凌乱的办公用品,只有电脑显示屏和一沓整齐的文件,整张桌面几乎一览无余。同样地,整个办公室也干净、整洁得近乎完美。
对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动力事业部副主任程慧平的采访比预想的要长。本来抱着“谈谈‘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一年来工作开展情况”这样一个简单的话题而来,可坐下来,话题却不断地“荡”开去:“华龙一号”的科研工作还将继续开展,如何才能做到华龙品牌的深度自主化与深度国际化……两个小时的访谈,犹如打一口深井,不断深入再深入。
8年前,程慧平结束了“IAEA官员”的职业生涯,自此踏入“华龙一号”从CNP1000、CP1000、ACP1000到HPR1000——这段艰辛、曲折的自主三代核电品牌研发之旅。谈及“华龙一号”,他的观点也代表着国内一大批核电人共同的想法,一言以蔽之:倾尽全力,让“华龙一号”完美亮相。
谈首堆,一年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建福清5号机组开工已经有一年时间了。您能否介绍一下,这一机型从图纸走向实体的第一个年头中,方方面面工作开展的情况么?
程慧平(以下简称“程”):首先,中核集团全力重点推动首堆工程建设。众所周知,三代核电机型的首堆建设工作难度非常大,当前全球三代机组建设大多存在拖期的现象。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按期建成并网福清5、6号机组,打破三代核电建设拖期的“魔咒”,验证中国三代核电研发和建设的整体实力,为未来“华龙一号”的推广铺路。
核电建设中设计是龙头,至关重要。一年中,“华龙一号”的设计工作满足现场需求,没有影响现场安装、设备采购订货等。
主设备采购方面目前看来也进展顺利。这与中核集团所有领导的重视分不开。为了福清5、6号机组的建设,每一位集团公司领导都曾多次亲自出马,指导和协调相关工作,关心关怀参建员工。
二是,奋力推动“华龙一号”的海外销售工作。主要开展工作的国家包括巴基斯坦、埃及、阿根廷、马来西亚等。
三是,相关的科研安排。企业做产品都是应用一代、开发一代。“华龙一号”不能仅停留在当前的水平,而是应该把它做得更好。围绕华龙,同时又超越华龙。这句话可以概括我们在“华龙一号”研发上的态度与原则。
谈研发,十年
记:您刚才提到了“华龙一号”研发原则是围绕华龙,同时又超越华龙。你能否具体介绍下这一原则?
程:围绕华龙科研工作,我们正在积极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继续提高“华龙一号”的厂址适应性和经济性。厂址适应性方面,我们要让沿海、内陆、硬岩、软地基的厂址上都能建造“华龙一号”。经济性也要提高,把它的经济性做到在同等条件下,与其它三代技术相比更有竞争力。
二是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先进性。把“能动+非能动”理念呈现得更加系统化、更加完善,形成更加完美的反应堆安全系统配置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应该说,“华龙一号”的设计理念已经比较完美了,可是设计原则毕竟只有一次实践(福清5、6号机组和K2、K3机组的工程设计),这还不够。
三是深度自主化、深度国际化。为了具备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我们开展了大量工作。比如,设计软件NESTOR的研发——要想实现核电的自主化,首先要实现设计软件的自主化。再比如,设计要规范,我们要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包括系统、电气、机械、质保等方方面面。通过福清5、6号机组示范堆的建设,到2020年我们就能够拿出中国人自己的核电型号设计标准。
记:这三方面科研工作,目前推进情况如何?
程:这些科研思路在一年以前就有了。过去一年,这些科研安排已经变成了桌子上厚厚的几本科研立项书。这是几百个研发人员努力的成果,关键技术、科研思路、科研目标和进度、科研经费、科研安排都包括在内。一年之前说这些科研思路和现在说这些科研思路,背后的分量是完全不同的。一年中,这些立项书经过反复探讨、协商与修改,获得了科技委、各单位专家、集团公司领导的同意。换句话说, “华龙一号”“十三五”期间的科研筹划已经完成。
记:那么,关于“超越华龙”呢?
程:“超越华龙”首先指的是集团核电堆型型谱化发展的一系列科研工作,比如60万千瓦机型的前期研究、超大堆四环路机型的前期研究……这些堆型,一旦市场需求比较明确,会马上投入到型号开发。以“华龙一号”为开端,中国三代核电技术将进一步型谱化。不仅如此,我们也在积极发展模块化浮动小堆、城市供热专用泳池堆和研究开发四代核电。
记:“华龙一号”落地前就经历了漫长、曲折的研发历程,才得以从图纸走向现实。可您又谈到了此后的一系列研发工作,给人的感觉还是“任重而道远”。在您看来,是什么构成了这样强大的研发动力,支撑着“华龙一号”首堆建成、走出国门,并一步步地向前推进?
程:中核集团50、60年的科研积淀形成的一支相当能战斗的科研队伍以及传承下来的科研精神,这笔财富无可替代。举个例子,福岛核事故前我们开发的是二代加技术,而事故后究竟走怎样的研发路线?是否要放弃此前已经成型的研发成果?非常难抉择。而在中核集团叶奇蓁、黄国俊、张禄庆等一批老专家的分析研判后,集团领导果敢决策,果断放弃二代加,做三代技术。这一步决定了“华龙一号”的诞生,为“华龙一号”研发赢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时间。决策后,经过以邢继为代表的成百上千来自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和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的努力、汗水、泪水和智慧,采取177堆芯、单堆布置、双层安全壳以及能动+非能动的理念,还包括技术落实等,每一步都离不开我所说的科研积淀。
所有成功,都要经历曲折的过程,困难是外部的,可以克服,唯一无法克服的只会是你自己内心的动摇。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目标一致、上下同欲,意志坚定、绝不动摇,这点尤为重要。
谈品牌,百年
记:在“华龙一号”的研发中,您谈到了“深度自主化、深度国际化”这样说法。这两项工作其实是互为依存,难以拆分的,都与“华龙一号”走出国门的进展紧密相关。您能否具体谈谈这两点的具体内涵?
程:中国有句成语叫班门弄斧,我一直却相信弄斧必到班门,意思是自己做事不能关起门来叫好,一定要大大方方地到高手面前切磋比试。“十二五”期间,围绕“华龙一号”的深度国际化我们做了一些事情。比如,将“华龙一号”送去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做通用反应堆安全的评审。“十三五”期间,我们计划申请加入MDEP(多国设计评价计划,Multinational Design evaluation Program,多国设计评价计划挂靠经合组织核能机构牵头、并于2006年启动的一项国际合作计划,其目的是在各国核监管机构之间加强合作,共享技术数据与标准监管规范及实践,以避免监管矛盾和重复问题)。在国家核安全局指导下,在MDEP下设立一个华龙的监管标准融合的技术工作组,同时也在筹划将“华龙一号”送入国际组织进行第三代核电技术的认证。这些都是为了让“华龙一号”得到国际核能行业的认可。
记:“华龙一号”具备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我们提过很多很多遍,但它究竟标志着什么?意味着什么?又在“华龙一号”走出国门的进程中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程:核电研发中核电设计是龙头。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如何评价“自主化”的程度。我把它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设计。把外国人的技术转为自己的,自己设计计算、画图,承担设计责任,也就是所谓的抄图、翻版。比如,我国20多台的二代改进堆型,可以在自己国家建,无论给予什么代码的品牌,却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不能出口。
第二个层次,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设计。做了重大技术改进,要么放大功率,要么缩小功率,具有了一定的知识产权。比如,秦山二期,我们把三环路变成二环路,堆芯从157缩小为121组件。这样的自主化水平,很多核心技术仍然是人家的,人家有专利和技转协议等法律手段约束着我们,所以机型的出口必需得到技术原供国的同意。
第三个层次,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设计。除设计本身具有较多的技术秘密,专利和品牌较为彻底摆脱掉转让方的设计框框以外,所谓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必需解决四方面问题:第一,不侵犯别人在国际和相关国家专利局注册的专利;第二,能够不受国外核技术和设备禁运的限制,几乎所有设备都能在国内生产供货;第三,尊重技术转让合同的技术保密和限制使用的条款,包括文件、图纸、培训资料和软件;第四,尊重别人技术的原创,同时,立志高远,为了产品的美誉度,坚决不抄袭、不翻版别人的技术创新特点,即便是别人的这些创新特点未获专利保护。
“华龙一号”是我们的旗舰产品,独立出口巴基斯坦已经证明了其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性。这样的自主设计才能真正形成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与法国、俄罗斯、美国、韩国等拥有三代核电技术的企业同台竞技。
记:从您的语气中可以感受到您倾注于“华龙一号”的激情。您对 “华龙一号”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完善,完成一代中国核电人的“走出去”梦想,具备国际影响力,从而使我国跃入核电强国的阵营很有信心,是这样么?
程:我从国外回来的目的就是要参与中国自己的三代核电品牌的建设。我在IAEA工作时,有一个同事是韩国人,他很能干。他说,他们很骄傲推出自己的APR1400,并成功销售到阿联酋4台核电机组。我觉得当前的发展形势下,中国核电有20年以上的发展窗口期,我们国家应该也要推出自己的三代核电技术。核电发展不再是欧美的强项,应该转移到我们这样的新兴国家。从产业转移角度看,我们有自己的技术、人才、市场优势……压水堆技术无论是物理、热工等已经非常成熟,组织起来需要精密的制造和精益的管理来保证质量、安全就能做好。中国核电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把中国核电做到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引领世界核电潮流。
“华龙一号”已是我们比肩世界、向世界打出的第一张核电名片,在不久的将来它将引领世界。“华龙一号”有这个“天命”,也有这个实力。
当前,我们做的一切就是倾尽全力,做好全球首堆,让“华龙一号”完美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