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OPEC“死扛”不减产 石油市场竞争升级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5-12-18 12:03:48
热度:

OPEC“死扛”不减产 石油市场竞争升级或令供给过剩问题进一步恶化
近几年来,美国在页岩油开采上取得成功,尤其是“水力压裂”技术的成熟,让页岩油的生产在美国

或令供给过剩问题进一步恶化

近几年来,美国在页岩油开采上取得成功,尤其是“水力压裂”技术的成熟,让页岩油的生产在美国井喷,美国能源逐渐独立。在美国几个核心页岩油开采地区,页岩油的产量并未出现下降,事实上,实际产量与上年同期相比还有小幅增加。

美国页岩油生产持续增长

据本特克能源公司(Bentek Energy)分析师Sami Yahya统计,2015年10月美国德克萨斯鹰滩页岩区的石油产量为150万桶/天,比2014年10月的产量增加了5%左右;北达科他州的巴肯页岩矿区2015年10月的平均产量为120万桶/天,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近期,西德克萨斯的帕米亚盆地的石油产量更是超过了200万桶/天,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左右。

美国石油生产商们正在继续扩大能够生产轻质油、凝析油、天然气以及天然气凝析液的优质油井的开发,提升完井质量(完井是钻井工程的最后环节,又是采油工程的开端,与以后采油、注水及整个油气田的开发紧密相连,油井完井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油井的生产能力,甚至关系到整个油田能否得到合理的开发),改进后续增产措施,并提高单个油井的生产率。以上这些创新举措均使得石油生产成本下降。在不到一半钻井平台运行的情况下,美国人继续开发足够多的油井,以保证整体上的石油产量与年初时的峰值相比只有略微下降。

与此同时,随着更多的在建项目相继投产,今明两年的非OPEC油砂产量也将显著增加。

OPEC仍将维持不减产政策

在2015年12月4日,OPEC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了第168届成员国政策会议。会议之前,市场就已普遍预测期望OPEC将维持高产建议不变,会后新闻发布会上OPEC拒绝出炉具体产量目标数字,强调维持当前产量不变。在此次会议中,OPEC宣称:“考虑到供应过剩的局面,非OPEC生产国的石油产量增长将会出现大幅的下降。”与此同时,OPEC也承认,目前坚持不减产的政策只造成非OPEC生产国石油产量增长率的小幅放缓,但预计2016年,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将会开始下降。而由于成员国伊朗和伊拉克决定继续增产,OPEC的石油供给仍将持续增加。

自OPEC在12月4日宣布不减产后,原油价格经历了罕见的整周下跌,在当前油价如此之低的情况下,仍重挫了逾10%。截至12月11日收盘,美国NYMEX原油1月期货价格收盘下跌1.14美元,跌幅3.10%,报收35.62美元/桶。在WTI油价跌破36美元/桶后,同时也刷新了七年以来低位,周累计跌幅为11.91%,几乎是今年最大的周跌幅,这也是2009年2月来近月美国原油期货首次收在35美元区域。美国原油期货价格在金融危机期间低位是2008年12月创下的32.40美元。布伦特原油1月期货价格也下跌了1.8美元,跌幅4.53%,报收37.93美元/桶,同样刷新七年低位。

OPEC12月10日发布的市场月度报告显示,11月OPEC原油日均产量较前一个月提高23万桶至3170万桶,达到三年来的产量高点。OPEC还预计,非OPEC国家2015年的日均原油产量增加100万桶至5751万桶。

石油价格战争还在升级

最近,有OPEC成员国提出,由于沙特提出的不减产政策收效甚微,美国的页岩油产量仍在不断增加,OPEC并未争得额外的市场份额,因此应当考虑重新调整产量水平,从而为石油价格提供支撑,避免油价的进一步下跌。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理想,沙特阿拉伯或是OPEC为刺激石油价格而进行减产的任何尝试都会导致北美的石油产量增加,要知道,在德克萨斯开采一个页岩油井只需9天的时间。

但沙特的不减产政策也并非毫无作用。在油价下跌之前,美国的页岩油产量预计会持续增加至少五到十年,到2025年左右才会达到峰值;而在加拿大,之前预测来自油砂的全部产量将最终达到1000万桶/天,从而使得艾伯塔(加拿大西部省)的产量水平与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和美国处于同一级别,在不减产政策之后,这一预期显然难以达到了。

2015年10月9日,美国众议院以261票对159票通过废除美国原油出口禁令的提案。美国1975年颁布能源政策保护法,开始禁止出口原油,以保证本国原油供应。虽然这次投票结果赞成票未能争取到290张,将无法防范美国总统奥巴马未来行使行政否决权来制止提案,但显然美国与OPEC之间的竞争关系更加紧张了。

自OPEC成立以来,当油价处于低位的时候,OPEC通常通过减产的方式保护油价,从而保护各产油国的利益。因此,在目前原油过剩的格局下,市场将改善供需矛盾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半年一度的OPEC会议上。而此次OPEC仍然维持自身产量不变,可能会令石油供给过剩问题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