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核电究竟是恶魔还是希望?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5-11-11 12:00:33
热度:

核电究竟是恶魔还是希望?《潘多拉的承诺》(Pandora’s Promise)是一部探讨核电存废的纪录片,这部电影在2013年美国Sundance电影节上展出后引起了广

  《潘多拉的承诺》(Pandora’s Promise)是一部探讨核电存废的纪录片,这部电影在2013年美国Sundance电影节上展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被称为是自《难以忽视的真相》之后最具影响的环保纪录片,也因深刻阐述环境面临的挑战获得了2013年英国设菲尔德纪录片电影节绿色奖(Sheffield Doc/Fest Green Award)。

  影片从多个角度讨论了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核电的必要性,通过采访五名曾经极力反对核电的环保主义者,讲述他们对待核电的态度和立场如何被颠覆,发生从反核先锋到支持核电的180度转变。事实上,影片的导演罗伯特•斯通(Robert Stone)本人也经历了同样的心路历程,斯通于1988导演的反核纪录片《比基尼电台》(Radio Bikini)因真实揭露美国政府二战后在马歇尔群岛比基尼环珊瑚岛(Bikini Atoll)进行核弹试验对当地居民以及参与试验的美国人员的影响而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二十多年后,斯通用一部支持发展核电的纪录片,为这种饱受争议的能源形式站台背书,他在电影的官方网站上说,“快速发展核电是目前人类免受气候变化灾难所拥有的最大希望,对我而言得出这个结论并不容易。”

  这部纪录片由硅谷的几个技术巨头提供资金支持,在影院以及CNN等大众传媒上播出,是一部由非核电行业资助、职业电影人拍摄制作的大众电影,其支持核电的立场是由五位反戈的环保主义者用大量事实依据从多个角度得出的,因此影片呈现的大量事实以及表达的支持核电的立场均具有很强的说服性,这也是这部影片获得电影节环保绿色奖的原因。针对公众对核电存在的疑虑以及反核人士反对核电的种种理由,影片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述,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核电科普或者反复强调核电自身的优势。

  核事故到底有多么可怕?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影响遭到媒体&反核人士过度渲染和误导:

  ①截止2008年,因切诺核辐射造成的死亡人数只有64人;

  ②受到辐射剂量最严重的人数约为50多万人;

  ③未来可能会有4000人左右因辐射致癌而缩短寿命,在受辐射最严重的人群中未出现一例新生儿畸形。

  ④事故发生二十多年后,由于人类活动的消失,“死亡禁区”反倒变成了野生动植物的乐园。

  切尔诺贝利一共四台机组,除事故机组关停外,其余三台一直运行到到90年代,3号机组直到2000年。

  核电安全毫无疑问是环保主义者以及民众反核最根本的理由,这也是核电饱受诟病和争议的根源。核事故无疑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发生核事故的区域都会变成人类无法居住的“鬼城”。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媒体的过分渲染和反核人士的凭空造谣,加上核电与核武器的同根关联,使得公众对核事故存在严重的事实误区,也由此造成了难以消除的心理阴影。

  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灾难切尔诺贝利事故已过去将近30年,多年来关于这次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经常能在媒体上看到动物变异、禁区周围居民死亡率上升等等传闻,事故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更是被反核人士指责为被官方掩盖的惊天阴谋。电影《潘多拉的承诺》中,著名反核人士Helen Caldicott言之凿凿的宣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已经或正在造成100万人死亡,整个欧洲大陆有40%的面积被污染因此带有放射性”。

  但事实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权威机构,包括世界卫生部、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等通过详细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却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产生的核辐射对核电站工作人员以及附近居民的健康影响非常有限,国际原子能机构因为与核能行业牵涉较深,其结论对很多人而言也许可信度不高,但是联合国核世界卫生部则没有任何理由牺牲中立和权威去为某个行业站台,根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的研究报告,截止2008年切尔诺贝利核辐射造成的死亡人数只有64人,事故现场第一时间参与抢救的工作人员以及附近居民等受到辐射剂量最严重的人数约为50多万人,对这些人的跟踪调查显示,未来可能会有4000人左右因辐射致癌而缩短寿命,这项调查仍在跟踪之中,另外,在这些受到严重辐射的人群中,未出现一例新生儿畸形。

  电影《潘多拉的承诺》中,著名的英国环保人士Mark Lynas亲自到切尔诺贝利探访,惊讶的发现有不少切尔诺贝利附近的居民不顾禁区限制搬回了他们曾经的家园,一位老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在1987年春天事故发生不到一年后就搬回去了。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事实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共有四台机组, 4号反应堆发生事故后,旁边其余的三台机组并没有因为事故关停,而是继续运行一直到90年代,3号机组直到2000年才最后关闭。

  另外,2011年美国PBS电视台自然栏目在切尔诺贝利隔离区拍摄的一部探索纪录片《放射性狼群》(Radioactive Wolves)也再次印证了公众对核事故的误解之深。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二十多年后由于人类活动的消失,“死亡禁区”反倒变成了野生动植物的乐园,有大量的河狸、野牛等野生动物在此繁衍,这一区域还是乌克兰野马的放养区,几乎成了欧洲最大的一个自然保护区。这肯定也是很多人未曾料想的,《放射性狼群》中科学家对切尔诺贝利禁区食物链顶端的狼群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它们的健康和繁殖都未受到核辐射的影响,大自然生态系统的重生能力已经在慢慢稀释核事故造成的影响。

  这些事实肯定与大多数人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印象有千壤之别,也有力的说明,长期以来人们对核事故的心理恐惧源于媒体和反核人士的过度渲染和误导,核事故固然糟糕可怕,但绝不是很多人固有印象中的那样恐怖。

  发展核电是必由之路吗?

  德国真的弃核了么?其实德国每天夜间都从法国输入核电,否则就要新建更多的火电进行补充,而新建大量火电则导致了德国无法按期完成减排目标。另外,德国对可再生能源的高额补贴,也导致德国电价远高于周边国家。

  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量,可再生能源在供应上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不可能成为能源的基石。支持核电一方认为,在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下,核电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核电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和成熟的能源形式,在保障能源供应和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巨大优势和潜力不言而喻,但这是否意味着必须发展核电,或者说,如果不发展核电会怎样?这是电影《潘多拉的承诺》中重点讨论的另一个话题。

  影片一开始就是反核人士对游行民众演讲的场景,有位反核人士这样说道,“我们可以关掉所有核电站,切换到光伏、风电、地热以及海洋热发电,目前所有这些能源都是可用的,我们还可以关掉所有的燃煤、燃油和燃气火电厂。” 环保人士和反核一方对这一观点深信不疑,认为不发展核电完全可行,答案就是可再生能源。

  说到这里很多人肯定马上想到了德国,是的,德国在福岛核事故之后宣布放弃核电,已经确定在2022年之前关闭所有核电站。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被很多人视为能源转型的典范,2013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比例为28%,2014年这一比例增加到了31%,政府制定的宏伟目标是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到80%。

  这样的能源结构确实非常诱人,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德国电网与周边9个国家并网互联,虽然德国大胆放弃核电,但其实每天夜间都从法国输入核电,否则就要新建更多的火电进行补充,事实上德国在2011年开始关闭部分核电机组后就不得不马上新建火电机组确保电力正常供应,这也直接导致其碳排放量增加,今年3月初《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欧洲经济最好的德国,是唯一不能如期实现其2020年减排目标、或降低其能源消耗的国家,这无疑是关闭核电新增火电导致的结果。另一方面,德国可再生能源比例大幅上升,也是以周边并网国家为依托帮助消纳的,否则也难保利用率和经济性,并制约其可再生能源发展。

  此外,德国在决定逐步弃核后,对可再生能源的高昂补贴最终都体现在了消费者的用电账单上,导致德国电价远高于其它工业国家,据报道,在27个OECD国家中,德国电价仅次于丹麦,其居民电价平均为法国的2倍,为美国的3倍。日本福岛事故后关停所有核电,几年来也遭受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其每年新增化石燃料进口400亿美元,2013财年贸易赤字高达1340亿美元,发电成本上涨60%,正因为此,日本政府不顾民众反对重启核电,最先重启核电机组的九州电力公司过去四年额外增加的化石燃料进口达210亿美元,其川内两台机组重启后,每个月就能节省1.2亿美元。

  《潘多拉的承诺》中,曾被时代周刊评为2008年“环保英雄”之一的美国环保政策专家、环保智库Breakthrough Institute 的联合创始人Michael Shellenberger将很多环保主义者认为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观点评价为“纯粹的幻觉妄想”,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量,可再生能源在供应上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不可能成为能源的基石,这一事实迫使曾经反对核电的环保主义者重新审视核电的发展。

  支持核电一方认为,在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下,核电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全球人口数量增加以及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逐渐靠近中等发达国家,能源需求也会持续增长,基荷稳定供应本来就是核电最大的优势之一。

  另外,国际能源署(IEA)与经济合作组织下属的核能署(OECD-NEA)在2014年底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核能技术路线图》中指出,要确保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2℃的极限温升,全球核电装机要在2050年增加一倍以上,从目前的396GW提高到930GW,这一愿景的实现显然存在极大挑战,但反映出核电在应对气候变化灾难上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

  这就是很多科学家和权威科研机构支持核电的主要原因,无疑这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潘多拉的承诺》这部电影表达的核心观点,就是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挑战的现实出发,发展核电是必由之路,其收益远远高于风险,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核电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数量级的提升。

  中国核电发展的争论也应该从中国的现实出发,虽然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电力需求的增速不断降低甚至有可能出现电力过剩,但是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和与之紧密相关的能源转型则刻不容缓,另外,国内一直被普遍忽视的气候变化减排问题也不断受到重视,2014年APEC期间中国和美国历史性的达成《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明确承诺“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到20%左右”,这一声明被广泛认为将促成今年12月巴黎气候大会形成自《京都议定书》之后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减排协议,毫无疑问,核电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发挥重要作用。

  另外,限制化石能源发展后,核电就将更多的承担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差异性补充角色,如果将法国和德国看作中国的两个区域,核电和可再生能源配套发展,将是中国能源转型和实现减排目标的理想路径。(【无所不能特约作者,毛继军,核电行业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