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污染?伤车?生物质能被偏见误伤
污染?伤车?生物质能被偏见误伤污染?伤车?生物质能被偏见误伤(附照片)“十二五”目标似难完成,“十三五”还要加快发展过去两周,全国发
污染?伤车?生物质能被偏见误伤(附照片)“十二五”目标似难完成,“十三五”还要加快发展
过去两周,全国发现的秸秆焚烧火点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7%。图为农民在玉米地里焚烧秸秆。
既减少碳排放,又减排PM2.5,生物质能利用在国内理应前途光明。但日前在上海举行的一场国际生物质能会议上传出消息,虽然还剩两个多月,但“十二五”规划为生物质能设定的目标看似已难以完成。种种制约因素中,首先应该破除的或许就是偏见。
形势颇为耐人寻味:近期,随着农村的大量秸秆被点燃,华北等地持续被雾霾笼罩,为此,环境保护部本周发文表示,今秋“我国秸秆焚烧污染防控形势严峻”。过去两周,借助卫星,全国发现的秸秆焚烧火点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7%,山东更是骤增2.6倍。
是什么阻碍生物质能利用
秸秆是典型的生物质资源,如能有效利用,比如发电,应该能显著降低农民露天焚烧的动机。然而,目前秸秆利用却深受各种制约,引人注目的是一项歧视性政策——根据北京市出台的规定,除气化利用外,生物质燃料都被划入高污染范畴。由于北京在国内大气污染治理中的突出地位,该政策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示范效应。
国家发展改革委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任东明在会上表示,生物质能发展遭遇的一大挑战是,国内出台的一系列空气污染治理方案中,都未将生物质成型燃料明确为清洁燃料。特别是北京的做法,严重阻碍了生物质能的利用。
北京的做法一出台就在全国引起巨大争议,许多专家认为,生物质燃料的排放完全可以达到甚至优于清洁的天然气锅炉,即使有污染,也是不合理使用所致,完全可以通过监管锅炉解决,没必要给燃料扣帽子。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委会主任袁振宏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这项规定已经触发诉讼,但目前仍没有松动。
秸秆要面对官方歧视,燃料乙醇则遭遇民间偏见。会上,有听众提问时说起一次亲身经历:国庆期间,他从上海自驾到外省,当地加油站只提供掺入10%生物乙醇的汽油。加油工发现是外地牌照的车,开口就是“乙醇汽油对发动机不好”,“不信你上网查”,随后反复建议他买一瓶燃油添加剂。这个表述,严重动摇了他对乙醇汽油的信心。
面对这个问题,包括袁振宏、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吴创之等在内的专家都认为,社会上对乙醇汽油普遍抱有的偏见,被加油工用来推销。实际上,使用乙醇汽油的发动机,不仅排放清洁、磨损少,动力表现也不逊色。
生物质能理应扮演核心角色
在我国,生物质能收获的关注和认同远不及风能、太阳能。去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超过4.4亿吨标准煤,生物质能占比不到1/10。但在欧洲,情况完全不同。据欧盟委员会下属能源与交通研究所所长吉奥瓦尼˙桑蒂透露,在欧洲,生物质能是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分支,比重高达60%。他强调说,年底将举行的巴黎气候大会预计将就碳减排达成历史性协议,生物质能将扮演核心角色,因为无论是风电还是光伏,都受制于自然,无法稳定供能。加拿大卑诗大学教授杰克˙萨德勒补充说,对航空工业来说,生物燃油几乎是唯一的低碳解决方案。
昨天,任东明对“十二五”期间的生物质能利用作了简要评述,数据显示,许多类目差距甚大,比如:生物成型燃料的消费量约是规划的70%,液体生物燃料只有规划的一半。他说,在“十三五”目标建议中,生物质能要比“十二五”翻一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更要加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