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充电桩投资热潮是豪赌还是关乎未来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5-09-21 16:00:39
热度:

充电桩投资热潮是豪赌还是关乎未来在特斯拉之后,恐怕不会有人彻底地否认电动汽车会是汽车行业的未来趋势之一。面对利润庞大而又一片空白的充电桩市场,早已进入的国企、民营企业、互联网企业全

  在特斯拉之后,恐怕不会有人彻底地否认电动汽车会是汽车行业的未来趋势之一。面对利润庞大而又一片空白的充电桩市场,早已进入的国企、民营企业、互联网企业全部虎视眈眈。在之前多个融入了互联网基因的行业里,只存在一个成功者。因此,蜂拥而来的企业绝非只是为了分一杯羹。这场押上了诸多企业未来命运的赌局,究竟是又一场泡沫还是汽车及能源行业的新起点?

  重庆解放碑威斯汀酒店的地下停车场内的颜色多了起来。

  早在2011年,特斯拉陆续在这里建了一些配备充电设施的停车位,红色的背景和巨大的白色“T”字使这些车位显得与众不同,又有些形单影只。但是从2015年起,这些特斯拉的充电设施不再孤独。一些蓝色的停车位也出现在数米之外,与特斯拉遥相呼应,单调的地下空间开始显得色彩斑斓。

  这些蓝色的充电桩来自于一家民营充电桩运营商。时值新能源汽车被纳入了国家战略,围绕新能源汽车的新一轮淘金热正逐渐兴起,对深陷雾霾困境的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利好消息。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热的持续发酵,与其相互配套的许多产业也持续升温,由北上广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扩散。

  过去十年,汽车工业在中国迎来了最好的黄金时代。但是,它在为公众创造更便利出行的同时,也让公众对环境的忍耐力一再接受极限挑战。早在2012年年初,北京市分管环境保护的副市长洪峰就曾公开表示,北京市的PM2.5构成中22%以上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而在2014年环保部公开的数据中,这一比例更高。

  显而易见,“以电代油”的汽车发展趋势将极大左右中国节能减排的前景目标。它不仅关乎政府的减排承诺,也能消弭部分的公众抱怨,由之还能催化出一个数以千亿的庞大环保市场——电动汽车及其相关产业。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的通知》,到2020 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0 万辆。假设全部按照乘用车的标准5:1来配置充电桩,2020 年充电桩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

  作为拉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企业开始对充电桩市场散发出了巨大的热情。充电桩其本质还是电气设备,迈入市场的门槛并不高,传统电气企业凭借着多年的经验积累,成为最早前往充电桩市场的掘金者。在竞争对手尚未嗅到商机时,它们就以各种渠道展示了自己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能力。

  不过,作为最早吃螃蟹的一批企业,早期的探索中,这些企业也走了不少弯路。这些弯路在如今的充电桩热潮中,也引发了从业者对传统充电桩商业模式的思考。随着李克强总理对“互联网+”概念的抛出,又有一大批来自互联网行业的玩家来到了这一市场,他们野心勃勃,有着传统企业难以超越的思维模式,借新能源汽车与互联网热潮,发誓颠覆传统充电桩市场。

  国家战略的加速让这些淘金者的脚步加快了,千亿规模宝藏的身影已悄然出现在地平线远端。然而,淘金的道路,是否和他们想象的一样?又有谁能笑到最后,成为行业从业者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

  割据时代的终结

  大约在2009年,我国曾经进入过一段短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黄金时期。2009年,科技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共同启动了公共领域的“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程,即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仅2009年中央财政对公交系统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就达到10亿元。

  这段时间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电动汽车大跃进时期,然而揠苗助长式的拉动并未给充电桩市场带来想象中的发展。相反,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些早期的充电桩却陷入了被弃用的尴尬境地。

  “早期进军的企业经验不足,对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认识还没有那么高,车企的发展思路还停留在传统车企思维方式上,认为车是车,桩是桩,车与桩的交流还很少。充电桩企业之间也各自为营,最后导致市面上的充电桩有各种各样的接口。”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永东告诉记者。

  刘永东所描述的情景是早期充电桩市场的乱象。由于充电桩在建造成本、周期上都短于传统加油站、加气站,使得早期的企业误认为充电桩门槛很低,结果进去的企业不断碰到商业模式、电价及利益相关者协调方面的问题,再加上电动汽车市场保有量始终上不去,充电桩市场最终陷入了停滞。

  有研究者认为,这段时间进去的企业基本都交了不菲的学费。但这些企业所走的的弯路也引发了从业者的思考——相比无序的竞争,有序的竞争与对当时充电桩的整合,是解决行业乱象的良好方法。

  有序的竞争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而对充电桩的整合,需要让不同公司所运营的充电桩实现互联互通。其关键是需要实现两个标准化:首先是充电接口的标准化,其次是充电通信协议的标准化。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是充电桩标准化的牵头单位,而参与的企业不仅有传统国企,陆续也有不少民企和外企都参与了进来。

  充电桩标准化改造和通信协议的统一,关系到一些布局企业当前电桩的改造,这使不少企业都希望最终能采用自己的标准。

  “企业间对标准的理解不同,使得每次围绕标准的探讨十分激烈,有时甚至可以用针锋相对来形容,但无论最后采用谁的技术,其根本还是要让市场上的充电桩实现兼容。”刘永东告诉记者。

  尽管有分歧,但是企业的初衷基本是一致的。实现充电桩兼容,一是极大的保障了充电安全,提高了行业可信度;二是间接提高了充电桩的保有量,打消了电动车主对充电设施的疑虑。

  “当前行业乱象正在结束,国家层面的政策又令从业者欣慰”,刘永东表示:“能源局牵头制定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规划》、《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尽管尚未发布,却成体系的回答了充电设施中的一些问题和对商业模式的解决办法,为实现充电桩的互联互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充电桩的互联互通,激发出了多样化的商业模式。这进而衍生出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也创造了一大批有互联网思维的创业者加入到市场中,使沉寂已久的充电桩市场重新焕发出了活力。

  互联网公司的赌局

  乐视进军电动汽车已不是什么秘密,但乐视高调宣布进军电动汽车市场的同时,一家专注于充电桩软件开发的互联网企业悄然引爆了公众视线。这家公司叫“电桩”,其创始人“先越”是一名年轻的80后,这家创立不到1年的互联网公司,在短短时间内,将业务布局到全国20多座城市。

  电桩的井喷式发展,受到了不少互联网同行的猜测。一位业内人士为《能源》记者打开了电桩在全国工商系统网站信息发现,在电桩副董事长一职上,今年刚刚担任乐视副总裁的原英菲尼迪总经理吕征宇赫然在列。

  困扰记者以久的电桩快速发展背后的谜团似乎渐渐揭开了面纱,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在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存在。然而在乐视看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全国大范围布局充电桩,是像乐视一样的众多生产商在新能源汽车爆发期来临前的准备工作。

  这也是众多互联网企业进军电动汽车领域商业模式的真实写照。今年马凯副总理走访了星星充电,为互联网企业以众筹模式进军充电桩运营打开了一扇大门。

  不过,众筹模式只是互联网公司进军充电桩领域的模式之一。政策春风吹拂之下,资本市场掀起了充电桩大发展的热潮,许许多多互联网公司异军突起。在充电桩十大概念股中,以互联网或通信行业起家的上市公司超过半数,同样定义自己为互联网公司的聚电科技也是其中一家。据统计,充电桩行业之中的玩家已超过300余个。

  原360副总裁现任智车优行CEO沈海寅向记者详细解释了这种现象的原因:“相比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的上游设备生产领域,中游的充电桩的运营门槛不高,因此整个行业中涌现出一批依托新能源开发智能汽车、智能电桩的互联网公司。”

  这些互联网公司大体分为两类,其一是以通信或互联网行业起家,其中最具规模的是央企出身的普天新能源。另一类是由传统电气设备转型而来的混合型企业,这些企业从传统制造产业转型而来,有自己的生产车间,例如特锐德电气旗下的特来电新能源。

  从规模上来看,普天新能源和特来电新能源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国内少有的涵盖上游设备生产与中游运营的两大公司。

  与专注于重筹模式的互联网公司最大的不同是,普天与特来电在实体制造领域是强项。普天新能源隶属的普天集团,其前身来源于1980年邮电部裁撤成的三家通信公司之一。特来电母公司特锐德早期的业务以高铁远动箱变为主。不久前,特锐德旗下的青岛特锐德汽车充电有限公司,更名为现在的特来电新能源。

  相较于央企,特来电来布局充电桩更显高调而激进。由于高速公路充电设施被国企垄断,城市成为了特来电关注的重点,其充电设施建设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区域性,新能源政策相对完善的城市成为他们的首选。特来电新能源副总裁郭永光非常自信的告诉《能源》记者:“我们现在的主要战略是跑马圈地,主要还是以新能源示范城市为主,全国88个新能源示范城市中,我们已经在44个有所布局。”

  这更像特来电的一场赌局。而特来电已为此做好三年不盈利的准备。有接近特锐德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高铁市场的饱和,让特锐德领导层充满危机感,而进军充电桩是特锐德的重大战略转型,也有人甚至把它比作特锐德的二次创业。”

  决定特锐德能否赢得这场博弈的背后,是能否织成这张充电网。而赢得赌局的第一步就是跑马圈地以及与新能源车企的合作。

  就在不久前,特来电与北汽新能源、东风先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许多新能源汽车行业人士都认为,如果一切顺利的话,2017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颠覆的元年。届时,特来电希望以汽车租赁+充电网建设+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的商业模式引爆市场。

  “试想一下,如果车主对汽车安全有所担忧,在充电时,我们对车进行联网,获得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数据,知道你的车哪里出现问题,同时给你推荐最合适的维修点。”在郭永光向《能源》记者描绘充电桩市场未来的蓝图中,充电桩是一系列增值服务的跳板,也是收集新能源汽车数据的终端,而其衍生出的大数据修车、新能源汽车租赁、充电短信广告植入、互联网金融、O2O等商业模式都将紧紧粘合在充电桩中,成为增值服务。而这些模式,先后在多个采访中都有被提及。

  但在特来电高层看来,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既不是国企也不是蜂拥而起的小型互联网公司,最大的对手来源于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

  “国企在决策效率上不如我们,小型互联网公司的模式太单一,非常容易被抄袭,而BAT如果以车联网作为接口,要整合充电桩运营是非常容易的事,因为他们掌握了车辆数据,获得电池和充电数据很容易。”郭永光同时也谈到了对未来的担忧。

  但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模式,已基本得到了行业的认可,与直接的“电费+服务费”相比,新能源汽车租赁、大数据修车等与互联网结合的OTT,O2O模式不断被提出来,但商业愿景背后,这张网如何织,什么时候能编织成,织成后真能引爆市场么,恐怕还需市场检验。

  若一切如这些互联网公司所愿,这将是颠覆传统汽车业的千亿市场。

  “低调”的国家队

  与民企相比,早期进军充电桩领域的国家队在新一轮的充电桩热潮中卷土重来,但与特来电等民营互联网企业的激进相比,呈现冰火两重天之势。

  记者在联系许继等国家队充电桩业务负责人时,多数企业并未过多谈及其充电桩业务。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早期大跃进式的进击,让充电桩领域的国家队走了不少弯路,今年在充电桩市场,国企谨慎的多。”

  早期活跃在充电桩建设运营的企业中的国企以占山为王为主,哪里有政策,这些国企就向哪里拓展,最终形成了充电桩占山为王的割据时代。

  据一位国企负责人介绍:“早期国内充电模式有深圳、合肥与青岛模式,其本质区别在于充电或换电思路不同。各个企业都按照自己的模式推充电桩,其实各种模式都有自己的问题。”

  此外,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动汽车研究者向记者表示。“市场上来看,一是车的保有量太低,车主充电找不到充电桩;二是标准的不统一,充电桩企业之间未能做到互联互通,车主好不容易找到了充电桩接口还不匹配。最终电动汽车和充电桩市场都并没有实质性的发展。”

  过去的弯路,被业内人士比作“国企的社会责任”,引发了新一批从业者的反思。刘永东告诉记者:“在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热潮中,很少有企业再专注于一种充电模式的,大部分企业都选择快慢结合,充换结合的运营思路。”

  在国家对新能源私家车大力扶持之时,一些国企开始冷静下来,打算把重点放在保有量并不大的公共交通车辆与物流车辆领域。

  “公共交通和物流交通市场的优势是政府能够把控,能够集中管理,缺点是规模太小;而私家车的市场规模很大,但是问题却很多,私家车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太复杂。以一个小区为例,有物业、城管、业主、电网公司、供电局等等,协调各方利益非常困难。例如,审批一个充电桩要找物业,但物业又担忧跳闸怎么办,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充电桩建设的迟迟不落实。”一位国企负责人告诉记者。

  聚电科技CEO贾雪峰曾为记者做了一个类比:“一辆大型公交造成的排放约等于上百辆私家车造成的污染。”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将公共交通改电的意义更大些。

  不过,这些国企并不愿意过多谈及未来充电桩业务。据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充电桩只是国网业务版图中的很小一部分;另一方面,这些国企面临的局面也不尽相同。例如,国网旗下的许继集团的专长于设备制造,只要充电桩还发展,运营的企业往往都要找许继采购设备,但运营并不是许继的长项,因此许继的策略是主要负责设备生产供应,确保它是最大的设备提供商的地位。”

  在电改风口浪尖的国网似乎已没有布局充电桩的积极性。聚电科技CEO贾雪峰认为:“从电力行业来看,充电桩本身属于售电侧的业务,国网的主要目标是做好输电网的建设,因此也不会太大规模做充电桩。”

  “对于国网来说,不愿意面对媒体的背后,是由于布局的充电桩几乎都在赔钱运行,对于国企来说说出去并不好听,很多国网所做的电桩号称有10年的保质期,但才5年时间不到,很多桩都已成了废桩、僵尸桩。”据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

  为了验证这位专家的观点,记者走访了位于北京的国网营业厅,工作人员表示,正常工作的电桩确实都在赔钱运营,更不用说还有大规模的废桩。

  《能源》记者在对北京城区及五环外充电桩调查发现,在北京城区的充电桩排起了长龙,但五环附近不少电桩由于用户对充电桩使用不熟悉,产生了很多人为的破坏。再加上缺少专人维护,很多电桩已成废桩,甚至成为艺术家涂鸦的道具,上面布满厚厚的尘土,十分苍凉。困扰在车主心头的里程隐忧,使大多数车主宁可在市区排队等待,也不愿意冒风险去距离北京城区较远的五环充电。

  沈海寅认为:“电动汽车充一次电续航里程能否达到300千米,是行业转向良性发展,消费者认知发生改变的临界点。300千米是出租车一天的平均里程,而开车上班族一天的里程约为50千米,一周差不多300千米,这比较符合大多数人的消费需求。但目前大多数车还不及这的一半。”

  特来电创新事业部总监耿春海向记者解读了这些电桩的盈利困局:“服务费太便宜、充电太慢都是造成充电桩不盈利的原因,现在普遍流行的直流快充,充电时间大约为2小时,北京一度电0.8元钱,服务费一度电也约为0.8元,如果一个电桩一天工作16小时,也只能接待8个车主。而直流快充相比交流慢充的建造成本又高出许多,几乎不可能盈利。”

  在耿春海看来,一些公司疯狂的布局可能引发对电网的冲击。“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不了解电力,在布局之时不会考虑电网的承载力。但试想一下未来,大量的车主下班回家,同时把电动车放在小区车位上开始充电,小区电网承载不了导致断电事故频发后果会怎样?国网最明白这些事情,但国家这么强力推电动车,国网也不好说什么反对的话。”

  泡沫还是起点?

  充电桩本身门槛不高,其本质其实就是相对成熟的电气设备的缩影,互联网公司的介入,将充电桩市场彻彻底底的打造成跨领域的产业。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利用政府补贴跑马圈地,抢占充电桩入口已经成为不少进军充电桩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基本市场策略之一,有些企业、投资者已做好几年内不盈利的打算。

  但是,在互联网大潮下,充电桩市场的群雄逐鹿的态势似乎超出不少企业的预期,记者采访多家企业发现。不少企业都已拉长收益的期望预期。

  对于许多充电桩运营商而言,未来可能介入的BAT,成为他们不得不提防的潜在威胁。不久前,能源互联网研究者俞庆曾撰文称:“充电设备基于CAN总线的通信协议,限制了充电桩运营商获取数据的通道,而BAT可以轻轻松松通过现有云平台,获取车主大数据,现在不介入的根本原因是车的保有量太少,但未来,很多企业的充电桩可能都只是为BAT介入披了嫁衣。”

  新兴行业独木难成舟,需要很多的玩家一起去拉动,但一方面,讲故事的企业多,真正做实体的少。许多互联网公司以商业模式拉动众筹的盈利计划,也遇到了一些行业内人士质疑的声音。一些互联网公司仅仅靠开发的APP就去拉投资,被认为“讲故事”,或“PPT建桩”,一些商业模式甚至已形成泡沫,模式是否健康,还需市场论证。

  记者对比了市面上流行的几款互联网公司开发的APP发现,其功能几乎千篇一律。大部分APP也仅仅实现了充电桩查询功能。一位不愿具名的充电桩企业负责人十分激动的向记者指责国内一些互联网公司:“开发的APP,充其量就能告诉你哪些桩还能使用,哪些桩不能使用的功能,把自己的APP包装一下就去骗取投资,最终吃亏的还是投资者。”

  在一些国企眼中,互联网公司只是在搅动市场秩序而已,国企并不认为这些互联网企业是充电桩市场的主要玩家。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大部分互联网企业背后的股东都是车企和能源企业,在市场尚不明了的时候,需要一些企业去转嫁风险罢了。”

  玩家越来越多,充电桩保有量确实不断上升,但同时,参差不齐的产品质量也引发了产品的安全隐忧。贾雪峰就对杂志记者表示:“风险主要来源于两点,其一是政策的变化,我们对此并不担心,推动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政策方面一定会有保障;其二是现有体制的不成熟导致充电桩质量参差不齐引发的安全隐忧,安全问题是这个新兴行业的生命,因为这个产业还处在建立公信力的阶段。一旦安全问题集中爆发,新能源汽车将会很快因失去公信力而被消费者弃用,继而波及充电桩行业,到时候政府就算花再大力气推也没有用,进而,整个产业会死伤无数。”

  这也是记者采访所有行业人士不约而同都会提及的风险。在保障电动车安全方面,业内尚未有机构甚至从业者敢下承诺,这个产业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就在今年4月深圳五洲龙公交车充电事故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4月6日,一辆电动大巴车在深圳湾口岸中国普天力能加电站内起火。据一位国企负责人表示:“这次事故没有造成大的损失是运气好,一般来说,公交车充电时都会并排停放,一辆起火会波及旁边的车辆,造成连锁效应。一旦出现人员伤亡,造成的社会影响可想而知。”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在8月18日的电动汽车测评会议上表示,引发着火的原因有两种,除质量原因外,通信协议标准化尚未完成,电池管理系统和充电系统配合度比较差,致使这个车多充了一个半小时的电,多充进去59度电。再过了40分钟后,这个车自己着了。尽管有消息称,通信协议的标准化在10月会公布,但记者从牵头单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方面得出的消息得知,目前编制已经完成,但具体发布时间还要看国务院的审批。

  电动汽车和充电桩是相互捆绑的行业,一旦集中发生事故,势必引发消费者的恐慌。记者所接触的采访对象中,许多人都预估在未来三年内,因充电桩质量问题会迎来一阵安全事故爆发的高潮,届时,电动汽车与充电桩行业都会迎来一次洗牌、重组、重生的过程,对于现在300多个玩家而言,真正幸存下来的公司将屈指可数。

  采访过程中,不少行业专家都曾呼吁过对市场准入机制的出台。“行业需要充电桩来拉动,那么应当对产量提出要求,一个企业能够年产500台充电桩,那么他才具备生产资质,这样把一些骗取补贴,滥竽充数的企业挡在了门外,行业也能相对良性发展。

  也有不少人认为,2017年将是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行业颠覆的开始,但多少企业能坚持到2017年的引爆点来临,恐怕还需市场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