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中国制造仍具竞争优势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5-08-31 12:02:18
热度:

中国制造仍具竞争优势中国制造要重塑竞争优势,须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依托国内巨大市场空间和成熟产业体系,广泛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从“制造”向&ld

中国制造要重塑竞争优势,须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依托国内巨大市场空间和成熟产业体系,广泛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型,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向,从国际制造业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转移——

近日,美国一家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中,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制造成本指数是96。换言之,生产一件同样的产品,美国的制造成本是1美元,而中国需要0.96美元。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制造”的成本已经逼近美国本土制造业?中国制造业多年来引以为豪的成本优势真的已经消失了吗?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又如何重塑新的竞争优势?有关专家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的采访。

成本上升绕不开躲不过

成本上升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绕不开,躲不过。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必须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以提升产品附加值,或者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来消化

“成本优势的不断削弱,的确是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秘诀在于低成本竞争优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企业在土地、原材料、能源、劳动力、融资、物流等方面的成本不断攀升,加上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制造的传统竞争优势的确不如从前了。

“中国制造的成本压力突出表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上。”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速,农民工工资水平也在稳步增长。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人工成本上升已经连续4年被企业家认为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压力。

“过去10年,中国制造业的工资上涨了187%,而美国仅增加了27%。”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说,在工资上涨的同时,中国能源成本提高,而美国由于页岩气产量增加带来能源成本下降。另外,过去1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攀升了35%,都是助长中国制造成本逼近美国的重要因素。

贺在华表示,当前,越南、印度等国家依靠相对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开始向中低端制造业发展;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主导高端设备制造、新材料的生产和供应,都将使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更大挑战。

“成本上升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绕不开,躲不过。”李佐军说,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应对成本的攀升,必须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以提升产品附加值,或者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来消化。

赛迪顾问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王镓垠指出,中国制造业成本上涨了,但受困于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的因素,产品的出厂价往往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导致企业挣不到钱。这种局面可能导致一部分制造业企业淘汰出局,也将倒逼中国制造加速走向中高端。

竞争优势有潜力有韧性

中国制造在坐拥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市场的同时,已经形成遍布全国的多层次的产业集群,完全有能力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上下游的产业链支持。高铁、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多层次交通系统,也有利于降低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

尽管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削弱明显,不过,不少专家表示,依托国内巨大市场空间和成熟产业体系,中国制造仍然拥有其他国家并不具备的竞争优势。

李佐军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使中国制造坐拥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也是其他国家的制造业企业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

“从产业配套的角度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遍布全国的多层次的产业集群,工业配套体系在全球独一无二,完全有能力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上下游的产业链支持,帮助制造业企业便捷地获得各种生产要素,从而帮助企业节约生产成本、运输成本、营销成本等。”李佐军说。

潘建成也表示,尽管受成本压力的影响,国内不少制造业企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但总的来看,国内的产业体系远比东南亚国家更完善。在一些产业链布局比较长、技术水平比较高的领域,中国制造的整体优势更明显。

“目前,我国创新能力开始提高,创新的成效也在不断显现。”潘建成说,2014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2%,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创新活跃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也将成为推动制造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也有专家指出,我国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尽管劳动力成本价格低廉的优势有所削弱,但由于我国劳动力结构丰富,既有大量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工,也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可以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支撑。

李佐军还指出,经过最近一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高铁、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多种层次的交通系统,可以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降低物流成本。

改革引领谋创新促转型

中国制造要实现由大变强,必须加快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把制造系统的各元素联结起来,形成信息物理系统。同时,以新一代IT技术为突破口,驱动大规模、活跃的市场创新、应用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要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继续提高全球出口贸易份额的空间不大,国际市场对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从国内情况看,三期叠加的影响仍在持续,产能过剩压力并未缓解,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潘建成说,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制造迫切需要重新塑造竞争新优势。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要塑造新的竞争优势,首先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李佐军说,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打破阻碍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可以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降低制度成本,提升竞争力。

潘建成指出,中国制造塑造新的竞争优势,首先要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使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例如,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降低准入门槛,引入民间资本,使效率得到提升。其次,要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鼓励企业创新。

“中国制造要实现由大变强,必须加快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王喜文指出,长期以来,国内不少生产方式均属于比较简单的物质生产。今后,应该加快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已有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结合在一起,把制造系统的各元素联结起来,形成信息物理系统,相互协同、遥相呼应,实现两化深度融合。同时,在发达的移动互联经济基础上,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和社交等新一代IT技术为突破口,驱动大规模、活跃的市场创新、应用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

“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贺在华建议,随着制造业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以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制造业产品本身的利润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制造业企业应加快从产品供应商转向服务提供商,在为客户提供产品的同时,提供更加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

安佰深私募股权投资集团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张曦轲认为,过去30多年来,中国忙着做“世界工厂”,反而忽视了国内的消费需求。如今,大量的国际企业进入中国,最主要的是看重中国的市场,中国企业应重视拓展国内市场。

“中国市场的潜力在今后20年里还是会好于其他国家,中国企业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资源、技术、品牌等优势,完全可以在本土获得更好的发展和竞争优势。”张曦轲说。

李佐军提出,还要加快淘汰和转移一些低附加值的“三高”产业,培育一批知识或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企业以及品牌,开创新的商业蓝海,寻找新的竞争优势。

潘建成还建议,国家应进一步推动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引导制造业企业的上下游、研发机构、市场消费对象集聚,提升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