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碲化镉发电玻璃:挂在墙上的油田

来源:5e
时间:2024-12-11 10:00:55
热度:

“这是一块可以挂在墙上的油田。”阿波罗科技董事长周华康自豪地说,一块不到平方米的发电玻璃,一年可发电260度—400度,三四千块这种玻璃产生的电量,相当于普通油井一年产油转化的发电量。不忘初心科技报国碲化

“这是一块可以挂在墙上的油田。”阿波罗科技董事长周华康自豪地说,一块不到平方米的发电玻璃,一年可发电260度—400度,三四千块这种玻璃产生的电量,相当于普通油井一年产油转化的发电量。

不忘初心科技报国

碲化镉发电玻璃,是一种可以转化为电能的建筑能源材料。它由多层微米级的碲化镉和其他光电材料在真空高温条件下附着在普通建筑玻璃上,替代建筑材料(屋顶、玻璃幕墙、墙体、围栏等)成为建筑物不可分割的部分,从而获得清洁的绿色能源。

从自主研发到技术突破全球领先,再到为全球建造“BIPV微型发电厂”-建筑光伏一体化,碲化镉发电玻璃历经了17年的创新之路。当年的创业经历,周华康记忆犹新。2007年,作为中国旅美科协首任会长,周华康与潘锦功等11名博士及相关投资人,携带自有资金两千万美元和先进技术毅然回国,组建了阿波罗科技公司,决心研发生产碲化镉发电玻璃,并双流县政府专项扶持资金四千多万元。

其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院长彭寿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为碲化镉发电玻璃产业的总设计师,彭寿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高度提出了碲化镉发电玻璃的产业规划,他带领成都中建材碲化镉发电玻璃科技创新专家团队历经10年拼搏,终于在2018年建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第一条一百兆瓦级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生产线,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这个领域的10年垄断,走在了世界前列。

这一创新成果也获得了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四川省科技一等奖等众多荣誉。2021年,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中国建材凯盛集团自主研发的中国首片8.5代TFT-LCD玻璃基板、碲化镉发电玻璃与中国空间站等国之重器成为本次展览的亮点,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

技术创新绿色低碳

作为一种新型建筑能源材料,发电玻璃既可以实现建筑物能源的自给自足,还能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周华康算了一笔经济账:使用碲化镉发电玻璃的增量成本每平方米约为600元,发电收入6年内就可收回成本,业主继续使用可获得25年以上发电收益。另外,还有相关补贴和碳汇交易等收益。目前,碲化镉发电玻璃正广泛应用于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在许多地标大厦上建起一座座“墙上发电厂”。

政策利好前景广阔

对于碲化镉发电玻璃的未来,周华康充满信心。他说,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重大战略决策,而低碳近零能耗建筑是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的必然要求。碲化镉发电玻璃在城市新建建筑和老旧建筑改造方面优势明显,拥有数万亿级市场。

根据联合国和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的统计数据,城市消耗了世界67%以上的能源资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比也大致相同。其中,建筑物占全球能源消耗的36%,中国建筑平均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的41%,中国建筑相关的碳排放占总排放的52%。降低建筑能耗就降低50%的碳排放,因此,低碳近零能耗建筑是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的发展目标。碲化镉发电玻璃是可实现低碳近零耗(赋能)建筑的未来绿色建材。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202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改委、住建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支持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零碳等建筑新一代技术研发。同时强调,支持钙钛矿、碲化镉等薄膜电池技术装备在建筑领域应用。

今年10月,改革委等联合印发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化建筑可再生能源集成应用,把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纳入城镇的规划、建设、更新和改造工作,推动既有建筑加装光伏系统和有条件的新建厂房、新建公共建筑应装尽装光伏系统等。

政策的利好也带来了市场的繁荣。周华康介绍,目前碲化镉发电玻璃产品市场供不应求,已出口法国、日本、韩国、南非、越南等国家和地区。

谈起未来的发展计划,周华康表示,成都中建材将抓住国家推动建筑光伏应装尽装、城市老旧建筑改造的政策利好,以及碲化镉发电玻璃市场的新机遇,扩建达到经济规模,建成碲化镉发电玻璃全球技术和产业中心,条件具备时上市,打造千亿级新型绿色建筑能源材料独角兽企业,为世界贡献更多的清洁能源。中国碲化镉发电玻璃技术水平与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尚有差距,成都中建材的科学家表示:在中建材凯盛科技集团和全体股东的支持下,有信心赶超相关美国公司。同时,碲化镉发电玻璃是中美两国可以合作竞争的少数高科技清洁能源项目,可以合作交流,为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