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内蒙古通辽:三大举措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11-19 14:00:21
热度:

2024年11月19日关于内蒙古通辽:三大举措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消息:11月18日,内蒙古通辽能源局公布关于对第604号提案的回复。根据公告,通辽能源局指出新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包括本地消纳利用空间有限、新能源在供给上缺乏稳定性,以及电力系统对

11月18日,内蒙古通辽能源局公布关于对第604号提案的回复。

根据公告,通辽能源局指出新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包括本地消纳利用空间有限、新能源在供给上缺乏稳定性,以及电力系统对新能源大规模快速发展的匹配度不足。同时,公告给出三大建议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分别是解决好就地消纳的问题、完善新能源产业链,以及解决好融合发展的问题。

全文见下:

关于对第604号提案的回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作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了建设能源强国新目标,为新时代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绿色是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也是我市优势所在。《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把“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狠抓落实,跑出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度”。在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浪潮下,抢抓先机、培育新机,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努力推动本地区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一、我市新能源发展基础

(一)风光资源禀赋好。我市风能资源丰富,70米高度年均风速达7~8.5米/秒,风功率密度达350~690瓦/平方米,理论发电量在2700~4000小时,属于二类风资源区,具有风向稳定、单一、持续时间长、无破坏性风速等特点,利于集中连片开发。太阳能属于二类资源区,年总辐射约1500~1580千瓦时/平方米,年平均日照时数约3100小时,达到《太阳能资源等级总辐射》国家标准中“资源很丰富”等级。

(二)开发利用空间大。全市风电、光伏已开发规模800万千瓦,其中风电646.2万千瓦,光伏153.8万千瓦。综合考虑历年气象资料、风光实测序列、装备技术发展水平、开发建设成本等因素,结合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成果,全市风电、光伏技术可开发量为3320万千瓦,其中风电1980万千瓦、光伏1340万千瓦。

(三)政策支撑有保障。国家和自治区先后印发了支持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印发了《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2年3月,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全区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年8月,自治区能源局陆续印发了《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实施细则》《工业园区绿色供电项目实施细则》《全额自发自用新能源项目实施细则》《燃煤自备电厂可再生能源替代工程实施细则》《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实施细则》《火电灵活性改造消纳新能源实施细则》等6个推动风电光伏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的实施细则,为我市新能源就地消纳提供了政策支撑。

二、新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一定进展,但结构性矛盾和阶段性特征也非常明显,需要辩证看待、全面把握。

(一)本地消纳利用空间有限。全市新能源产业虽然在太阳能、风能等领域有了一定的产能规模,但整个产业链较短,缺乏对上下游企业的引进和培育。目前风电、光电装机容量还在有序的建设和增加,但是风电、光电电力消纳能力相对增长较为缓慢,且多数优质绿电用于外送输出,本地还缺少一批高载能行业企业,能源应用场景探索开发不足,未能匹配新能源就地消纳需求,距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还有一定距离。

(二)新能源在供给上缺乏稳定性。从保障新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角度看,风电、光电的输出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具有很大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全市在配套设施建设上,缺乏一定的储能调峰项目,若大规模、高比例并网后,将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较大挑战。同时,在新能源企业的日常管理监督、政策引导倾斜、鼓励科技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不利于产业集群的打造。

(三)电力系统对新能源大规模快速发展的匹配度不足。由于缺乏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统筹各类调节资源建设力度不足。新能源电网建设力度不足,缺少新能源特高压外送通道配套网络,缺乏清洁能源消纳的新途径等原因,导致现有的电力系统难以匹配快速发展的太阳能、风能发电。

三、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如何做好“追风逐日”文章,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发力,抢抓用好发展机遇,统筹推进能源利用和配套产业发展,全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一)解决好就地消纳的问题。虽然新能源装机规模逐年上升,但由于消纳能力增长速度低于新能源装机规模增长速度,总体上电力供应远大于需求。在布局上,要全面激发各类主体用能活力,推动区域内用电扩容提质,结合相关企业发展实际,鼓励引导现有高载能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转型,不断提升电能的产出效益,以富集的新能源支撑现代绿色高载能产业发展。在结构上,坚持以电为中心、以清洁化为方向,在集中力量加速风光资源开发的同时,不断拓宽清洁能源应用场景,着力提高能源消费绿色化水平,促进绿电高水平就地消纳。

(二)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加强供应链管理,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确保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稳定、质量可靠。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培育本土产业链,鼓励本土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引进外部优质资源,积极引进优质的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和技术服务企业,与本土企业形成互补优势,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

(三)解决好融合发展的问题。积极参与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合作,共同打造区域新能源产业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入研究国家关于新能源产业开发的最新政策,聚焦延链补链强链,重点围绕互补性、关联性强的领域,加大对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绿电绿氢消纳等相关产业的培育引进力度,努力形成新能源发、用、储、造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以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将新能源产业培育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