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中国能否继续保持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
中国能否继续保持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Shiv Shivaraman艾睿铂(AlixPartners)董事总经理亚太区业务负责人、大中华区业务联席负责人中国汽车制造商生产的电动
Shiv Shivaraman
艾睿铂(AlixPartners)董事总经理
亚太区业务负责人、大中华区业务联席负责人
中国汽车制造商生产的电动汽车(EV)产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研究表明,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根据价格购买电动汽车。
中国汽车制造商可以利用价格优势,与西方汽车制造商展开竞争。
中国汽车制造商生产的电动汽车(EV)产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随着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规模和成本优势逐渐扩大,专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人猜测中国的电动汽车品牌最终将充斥全球市场。
世界经济论坛于今年6月末在大连举办了新领军者年会,探讨“未来增长的新前沿”。此次讨论正值脱碳、人工智能、快速数字化和电子商务加速等多种趋势带来巨大机遇之际。
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潜力,尤其是中国汽车制造商的潜力,不容忽视。而讨论应以合作共创美好未来的愿望为出发点,而不是恐惧。
艾睿铂(AlixPartners)最近发布的《电动汽车消费者情绪调查》显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1000名受访的中国人中,约有97%表示他们下一次购买的汽车很可能是电动汽车,而美国和欧洲的这一比例分别为35%和43%。中国消费者普遍愿意考虑国产车型。一句话概括,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优势明显。但这种情况也可能会改变。
我们的研究调查了八个国家的9000名受访者,发现虽然电动汽车需求近期有所下降,但到 2035年的增长前景依然强劲。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缓慢但稳步增长、国际竞争对手奋起直追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制造商面临的问题,是要思考自己在这一行业中的角色定位。
迄今为止,中国汽车制造商尚未在西欧和美国等成熟市场取得成功。虽然电动汽车有可能成为获得更广泛影响力的一张通行证,但中国品牌在考虑未来发展时还必须牢记几个因素。
中国能继续保持价格优势吗?
虽然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和美国的道路上并不常见,但它们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一半以上的受访者知道至少一个中国品牌,包括比亚迪(BYD)、零跑汽车(Leap Motor)和蔚来(Nio)。而且受访者一致表明,如果中国电动汽车的价格比同类非中国车型低20%,他们会考虑购买。
中国电动汽车的售价相当于34400 美元,远低于美国55242美元的平均售价。造成价格差距的因素很多。中国汽车制造商拥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这得益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更大的行业规模、健全的政府补贴以及价格更优惠的电池成本(全球许多电动汽车电池或组件都来自中国)。
但要保持这一优势,有些因素仍是中国无法控制的。例如,目前中国制造的汽车在美国面临 27.5%的高额关税,而且这些关税还可能继续大幅上涨。
但中国已经证明,即使面对贸易壁垒,它也能发展可靠的汽车出口,并在202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主要是由于向俄罗斯和墨西哥等市场出口内燃机汽车)。现在只要找到诀窍,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成熟市场复制之前的成功。
技术精湛,造型领先
中国品牌凭借优越的外观和内饰设计、提升用户体验的零部件以及包括安全和网联功能在内的先进技术,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也使得中国品牌从长期以来在本土市场(世界最大市场)落后的地位,发展到现在拥有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似乎也处于类似变革的前夕。虽然特斯拉在全球电动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他美国和欧洲品牌却迟迟没有跟上它的步伐,原因可能是电动汽车标价过高、缺乏吸引人的功能和设计、供应量有限,也可能是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中国品牌的理念与大多数西方汽车制造商不同。西方历史悠久的品牌通常极为注重买家不易察觉的功能,如驾驶、操控或振动,而中国品牌则更注重能吸引驾驶者的直接感官体验。这一理念也被电动汽车所继承。在未来几年里,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一个全球竞争对手拥有更雄厚研发资金的行业中保持这种优势。
建立一个充满前景的市场
汽车行业仍处于电动汽车革命初期。2024年预计销售的约9000万辆轻型汽车中,只有1700万辆是电动汽车,而且大部分将在中国销售。
刺激全球需求的关键在于解决潜在购车者选择电动汽车时遇到的障碍,比如电池续航能力、汽车成本,以及最重要的对充电基础设施的担忧。
我们的电动汽车研究表明,刺激中国电动汽车需求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消费者对中国快速、积极地应对这些挑战的信心。而西方受访者的信心明显不够充足。例如,美国43%有购买电动汽车意向的人表示没有足够的地方为汽车充电(而在中国,这一数据降低了近三分之一,因为中国投入使用的充电桩多达数百万)。世界其他地区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电动汽车革命将为世界各地的参与者带来大量机会,但每一个赢家的出现都可能意味着有参与者失去竞争力。如果中国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希望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取得进步,他们就要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同时采取措施应对仍然存在的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