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山东济南:有序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 继续推进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4-23 13:00:35
热度:

山东济南:有序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 继续推进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4月16日,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快新能源项目

4月16日,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快新能源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继续推进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加快新型储能推广应用,推进蓝海领航智慧能源中心储能项目等3个省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建成并网。积极谋划储备一批电化学储能和储热储冷项目,计划总装机规模超过300万千瓦。

原文如下: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济南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济南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济南市人民政府

2024年4月11日

(联系电话:市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处,51707131)

(此件公开发布)

济南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监督指导下,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锚定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聚焦聚力“项目突破年”,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较好完成了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经济运行量质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757.4亿元、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4%,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4.4%,建筑业总产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6%。实现进出口总额216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4.8亿美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8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83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1734家、资质以上房地产及建筑业企业216家。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0.8亿元、增长6%,税收占比达75.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7952.7亿元、增长7.8%,贷款余额28756.6亿元、增长10.1%。“项目突破年”成果显著,建立全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库,谋划推进241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1万亿元,年度完成投资3118.43亿元,投资完成率133.6%;112个省级重点实施类项目投资完成率128.8%,323个市级重点实施类项目投资完成率144.7%。

(二)动能转换深入推进,产业能级持续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四大主导产业规模达1.6万亿元,软件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医疗器械、创意设计、济南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章丘区新材料等4个产业集群获批省“雁阵形”产业集群,空天信息、量子科技、未来网络等3个集群获批省未来产业集群,生物医药集群获批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钢城区精密锻件产业集群获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钢城区精品钢精深加工、平阴县高端装备结构件智能制造集群获批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共同体加速建设,比亚迪核心零部件车架、制动器和电动总成项目、弗迪动力电池二期项目建成投产;元山电子一期中试线项目全部建成;世界透明质酸谷、临工重机新能源矿山成套设备数字化工厂等项目加快推进;济钢卫星总装测试基地、空天信息产业基地二期项目等开工建设,引进深蓝航天等火箭领域头部企业,获批筹建山东省低空监测网技术重点实验室;积极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在碳化硅衬底、外延、芯片等上下游领域加大布局。优质企业方阵不断壮大,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新增省级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企业774家,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788家,均居全省首位。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入选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新增国家级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6个、省级38个,数量均居全省首位;新增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1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1家;累计建设5G基站4.7万处,居全省首位。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出台《济南市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落实各类惠企政策奖励资金7590万元,新认定总部企业19家、特色产业楼宇8个,新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个、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4个、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5家,25个项目入选省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库;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8家,居全省首位;国家骨干冷链基地配套二期投入使用,北方生活消费品(济南)分拨中心主体完工,获批国家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全国生活必需品流通保供体系建设支持城市;举办中国粮油展、中国休闲食品饮料博览会、日本(山东)进口商品博览会等展会125场;新认定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个,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省级2个,明水古城开业试运营。

(三)科研平台快速聚集,创新驱动成果丰硕。中科院科创城建设有序推进,齐鲁中科电工先进电磁驱动技术研究院项目园区全面交付使用;齐鲁中科光物理与工程技术研究院项目一期交付使用,二期开工建设;空间应用中心一期项目主体封顶;生态环境中心(除大科学装置外)基本竣工;大科学装置预研和建设持续推进,电磁橇轨道试验运行速度刷新世界纪录。实验室体系持续完善,量子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正式获批建设,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6家,3家省实验室组建核心研究团队70余个,新备案市重点实验室154家。高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新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技术创新中心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4家、省企业技术创新计划项目923个,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323家。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19个项目获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批复,组织市级“揭榜挂帅”榜单18项,章丘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大脑、高新区高端软件产业大脑入选省首批“产业大脑”揭榜挂帅项目;齐鲁制药1类创新药伊鲁阿克成功获批上市,济南超算构建的验证性计算集群在全球高性能计算大会发布的最新存储系统IO500榜单中夺得10节点研究型冠军,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在国内率先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放射性药物转化平台,超高速惯性储能脉冲发电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新增国家级科技孵化载体2家、省级24家;布局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技术合同成交额806.5亿元,增长31.4%。人才高地建设加快,新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11家,总量达73家,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人数取得新突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78.2万,获评“2023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四)重大战略推进有力,区域发展统筹协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白云湖湿地保护、鹊山水库除险加固、东部城区四库连通等重点工程基本完成;节水典范城市建设有序推进,节水型社会实现区县全覆盖;沿黄重点地区省级经济开发区扩区调区全部完成,规划面积由30.8平方公里拓展到81.6平方公里;组建100亿元的黄河流域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黄河流域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平台挂牌项目472宗,成交金额2.7亿元;推进省内沿黄九市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4项改革试点任务有序推进;推动信用建设跨区域合作,与郑州建立个人信用积分互认转换机制。在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当引领作示范,纵深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重点任务,5个区县、8个园区、18家企业入选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区域合作持续深化,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进入全面建设发展新阶段;省会经济圈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工业设计产业联盟成立,济南、淄博5类30余项事项实现“济淄通办”。重点片区建设提速,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4个综合性规划和16个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项目3条生产线正式投产,爱旭太阳能电池项目、菲利普斯艾斯特国际学校签约落地,黄河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首展;济南国际医学中心精准医学产业园(一期)建成启用,树兰(济南)国际医院即将开业,山东省质子中心开启临床诊疗,山东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院正式运营;中央商务区“山泉湖河城”五座超高层建设提速,华润置地中心正式交付,平安金融中心竣工,新引进500强企业5家、累计28家。县域经济亮点纷呈,莱芜区获评首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省特色优势食品产业强县(区),济阳区获批“中国特殊食品产业集群示范基地”,章丘区获评山东省对外开放强县,历城区获评山东省现代流通强县,商河县入选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名单,平阴县玫瑰镇玫瑰特色小镇、阿胶科创康养特色小镇入选省特色小镇清单管理名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3.4万亩,粮食总产量302.9万吨,在全省率先实现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域全覆盖;建设“泉韵乡居”乡村振兴示范区18个,创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0个、绿化示范村100个;章丘区荣获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平阴县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长清区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莱芜区获评省级现代农业强县,商河县贾庄镇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筹建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成数字样板村庄1500个;创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示范村729个,在全省率先设置脱贫帮扶公益岗,帮扶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7.3万人。

(五)城乡环境持续优化,城市管理更加精致。城市规划持续深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审批,启动城镇开发边界内控规编制,开展总体城市设计修编和中心城区滨水空间专项城市设计编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速,遥墙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加快建设,济郑高铁开通运行,济枣高铁开工建设,绕城高速二环线西环段、济潍高速、旅游路东延项目建成通车,省道103旅游公路主体工程完工。G104京岚线济南黄河公路大桥主桥合龙,轨道交通二期6条线路、黄岗路隧道等跨黄通道建设加快推进;《济南市低运量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2023—2025年)》获批,高新东区云巴项目开工建设;顺河高架桥大修改造项目竣工验收,工业北路快速路东延、开元隧道综合提升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打通党杨路等瓶颈路3条,新开及优化公交线路60条、新开定制公交148条,在全省率先开通“小巷公交”11条;小清河复航工程竣工,正式开启“河海直达”。市政设施持续完善,“石热入济”项目全线贯通,已形成供热400万平方米;完成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61公里,南曹范LNG调峰储配站(二期)项目竣工验收;获批全国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新建充电基础设施2.5万个,全市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7.9万个,公共充换电站735座;新建公共停车设施项目47个,在建公共停车泊位1.5万个;建设改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42个,累计建成基础型及以上智慧社区300个;“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年度目标全部完成,历下区、长清区、章丘区、钢城区、济南高新区、平阴县、商河县等7个区县(功能区)实现雨污合流管网整县制清零;新建改造公共卫生间145座,700座公共卫生间实施24小时免费开放服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空气质量3项考核指标全部达标,市控以上断面和16处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国控断面全部达到优良等级;成功举办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济南年会,新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个、国家“两山”基地1个;入选全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市南部山区、长清区北大沙河EOD项目入围省级试点。城市美化绿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建各类公园100处、森林步道100公里、绿道111公里;实施老旧小区绿化提升100处,打造小微景观和花境81处;开放共享山前、林下、泉边、湖畔、河滨等不同类型绿地79处、31.4万平方米,相关经验做法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推广;完成造林面积826.7公顷,森林抚育面积5893.3公顷。农村环境持续改善,集中整治国省道、高速口沿线785个重点村庄,实现清洁村庄创建全覆盖;完成11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607处农村环境整治,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1542个。

(六)重点改革持续深化,市场活力有效释放。数字济南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1+4+N”建设体系全面定型,“数字济南”总门户上线运行,全市智算算力升至全国第7位;城市综合感知预警网络工程等80余个政务信息化项目开工建设,打造公积金数字黄河链等特色应用场景169个、明星场景30个,其中数字黄河链公积金跨域无证明通办新模式获评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第一批最佳实践案例;政务云一体化安全运营中心投入使用,发布《济南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办法》,12家数据中心获评省级新型数据中心4A级及以上试点,居全省首位;“网上政府”排名列省会城市第2位,开放数林指数列全国第4位,跻身数字生态总指数全国前10位。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打造全国首家数字化“政务服务沉浸式体验馆”,上线国内首个政务服务“云大厅”,入选全国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典型案例;提升民生“关键小事”智能办理服务能力,上线公积金提取、父母投靠子女落户等20项民生应用,在全国率先推行公证参与二手房“带押过户”登记新模式。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一件事一次办”,61个行业推行“一业一证”,85项“一件事”上线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获评2023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降低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性成本”改革措施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获批全国灵活就业人员缴存使用公积金试点城市;城市信用监测排名稳居同类城市前列,信用承诺案例获评全国优秀案例,历下区、商河县获批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城市。市场活力有效激发,深入开展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济南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济南二机床集团入选全国国企改革“双百企业”名单;出台《关于开展攀登行动支持民营企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措施》,4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7家企业入选山东民营企业100强;推出“济担—攀登贷”专项政策性担保贷款产品,为163家企业提供贷款27亿元,持续开展首贷培植行动,帮助2800余家企业获得首贷授信58亿元。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出台《济南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快现代金融产业发展若干扶持政策》,探索制定以“六专机制”为核心的科技金融建设指引并开展首次评价,认定科技金融机构、科技金融特色机构22家,推出科创专项信贷产品68款、实现融资支持102亿元;成功举办2023济南科创金融论坛,获批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扎实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政企收费、缴税退税等16大类应用场景成功落地。

(七)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合作成果不断累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举办承办第三届儒商大会、中国企业论坛等高规格招商活动,新设德国、日本国际投资促进联络站,引进世界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项目共73个;与新加坡企业发展局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合力打造中新(济南)绿色智慧示范区。对外贸易量稳质升,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超过1500家,全面完成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任务,19个案例在全国全省推广,获批全省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新开通济南—悉尼客运航线,济南—纽约、济南—伦敦货运航线,开行中欧班列1006列,首次突破千列大关;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累计推出改革创新措施740项,形成制度创新成果320个,累计新设企业6.2万家,在全国率先实施推广“首席标准官”制度,建设省内首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贸特色专区;综合保税区新增进出口额超百亿元,培育“中心店—分店—自助售卖机”跨境商品销售新模式,打造全国首个激光产业全球保税维修中心;全年实际完成对外投资22.3亿美元,增长27.6%。对外交流持续加强,高水平举办世界激光产业大会、亚洲餐饮展览会等国际性交流活动,柬埔寨驻济南总领事馆正式开馆,新增国际友好(合作)城市2个,累计87个。济南临沂对口合作扎实推进,超额完成东西部协作甘肃临夏、重庆武隆及对口支援西藏白朗各项任务。

(八)民生保障更加健全,发展底板持续巩固。财政支出保障有力,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用于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支出占比80.1%,18件民生实事圆满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06元、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87元、增长7.3%。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7.8万人,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社会保障提档扩面,9类困难群众11项保障标准全部提高5%以上,全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社会化照护比例达到80%以上;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730元,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提高到178元;建成投用区县养老服务中心3处,新增护理型床位1736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100%,农村幸福院覆盖率超57%,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教育卫生事业提速发展,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0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4%,133所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公共卫生“六大中心”全部建成,全市13家疾控中心启动标准化建设,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设置率达100%,全市村卫生室全部实现产权公有,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实现全覆盖;入选全国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宣武医院济南医院获批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入选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打造“泉心托”托育服务品牌,千人口托位数达4.59个。住房保障扎实有力,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56万套(间),实施城中村、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等175个城市更新项目。文体生活日益丰富,新建、改造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18家,新建成泉城书房8家;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3处,新建智能健身驿站等场地设施258处,举办承办全国游泳锦标赛、全国体操锦标赛、2023济南(泉城)马拉松等大型赛事17项,组织举办全民健身系列赛事活动3431项(次)。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有序推进。荣获首批“全国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称号,成为全国唯一连续13年命案全破的省会城市。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审计式”监督检查服务,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地震气象、人民防空、妇女儿童、慈善、红十字、残疾人等工作均取得新进步。

一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量质齐升,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恢复向好的势头仍待巩固,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仍需提升,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还不够强,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还需持续用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外向型经济还比较薄弱;特大城市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领域还存在不少风险隐患;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均衡,民生保障水平与人民群众期待还存在不小差距,等等。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全力加以解决。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的重要一年。要扛牢“走在前、开新局”的省会担当,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干快干,开创强省会建设新局面。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项目深化年”为总牵引,纵深推进数字济南、工业强市建设,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在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当好引领示范,不断开创“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新局面。

(二)主要目标。综合分析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和发展需要,确定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1.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建筑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农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2.结构效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3%。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3.城乡建设。城市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城市承载功能不断提升,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4.资源环境。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5.民生保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以上。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资源环境目标为约束性目标,是必须完成的目标,其他目标为预期性目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通过引导市场行为来实现,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三、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塑强增长内生动力。

一是全力扩大有效投资。牢牢把握“项目深化年”总体要求,在项目谋划、落地、建设、见效、服务等五个环节上做到“三看三深化”,以更加高效的机制和更加有力的举措谋划建设高能级项目。统筹抓好总投资2.66万亿元的2000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加快建立完善谋划储备项目库。全力推进55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2223亿元,全面实施107个政府投资建设项目。1.持续强化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机场二期改扩建、济滨高铁、济枣高铁等项目建设进度;抓好济广高速济南至菏泽段改扩建工程、绕城高速二环线北环段等高速公路项目,轨道交通二期6条线路、高新东区云巴项目等轨道交通项目,工业北路快速路东延、奥体西路穿黄通道等城市道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太平水库工程建设,完成东部城区四库连通调水工程,加快推进马头山、武庄、崮头、公庄等水库和田山灌区与济平干渠连通工程扩建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党家水厂工程建设,加快济钢水厂前期工作,完善新建片区公共供水管网,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建设智慧枢纽、智慧园区、智慧仓储基地等新型物流基础设施,年内竣工项目6个以上、新开工8个,规划建设董家铁路货运中心二期项目。2.全力推动产业投资。加大技改和工业投资项目谋划储备力度,滚动储备高质量投资项目100个以上。加快推进爱旭太阳能电池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齐鲁制药生物药超大规模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全力支持金雷股份高端传动装备科创产业园、山水水泥粉磨产能整合等项目加快建设。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300个以上。3.全力稳定房地产投资。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政策体系。推动房地产市场供给侧改革,完善支持高品质住宅落地的措施。出台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实施意见,推动首批试点项目落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间)。科学编制城中村改造计划,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积极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4500户、70万平方米,其中市级实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旧城区改建房屋征收1366户、31.94万平方米。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实施丁太鲁片区等100个重点项目。4.完善重点项目服务机制。谋划推动在项目报审不同阶段实现供地、建设手续审批、提前开工、纳统入库“四个并联”。加强土地储备市级统筹,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强化工业用地保障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深化“标准地”改革。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实施。研究重点项目专属土地指标保障,升级全市建设项目数据库,提高项目分级分类管理效能。建立策划储备项目清单、招引培育项目清单和成果转化项目清单“三张清单”协同共建机制。5.加强项目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抢抓政策性资金投资机遇,建立重点项目银企对接常态化机制,有效解决项目资金需求。持续做好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券、国债等政策性资金争取工作,积极争取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碳金融、创投基金等方面资金支持。加大推进力度,争取基础设施REITs试点落地。6.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完善向民间资本推荐的项目库,推进“政银担”联动支持民间投资项目,鼓励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投资建设。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积极发展BOT、TOT、ROT等特许经营新模式。

二是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坚持扩规模与提质量并举,聚焦重点领域分类施策,拓展消费市场空间。1.打造高品质消费载体。加大国际一线品牌招引力度,培育重奢消费、潮牌消费、体验消费等高端消费增长点。以成熟商圈及大型商业综合体为依托,新引进商业品牌首店60家以上。组织开展国家钻级酒家、中国绿色饭店创建,积极争创世界美食之都;新评定一批星级饭店、好客山东精品酒店和山东省乡村酒店。以泉城路智慧商圈改造提升为重点,推进全市智慧商圈数字化建设。2.积极开展促消费活动。健全常态化促消费机制,高标准策划实施“泉城购”2024济南消费季系列促消费活动,形成省市区联动、千企万店参与、贯穿全年的促消费活动体系。加大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的政策支持和活动开展力度,为消费稳增长提供支撑。大力发展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电商新模式,充分利用“618”“双11”等网络消费节点,举办电子商务产业博览会、电商直播节等特色品牌活动。发挥优势产业基础,壮大化妆品、农特产品、大健康食品等特色电商产业链,扩大本地产品网络销售,全年网络零售额增长10%以上。3.扩大城乡市场容量。实施新一轮城乡商业网点规划,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建设改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30处。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街道(镇)、社区延伸,补齐县域商业体系短板。健全农村快递配送体系,推动农产品上行。4.大力提振文旅消费。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持续培育“泉城夜八点”夜游品牌,积极创建国家、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加快推进长鹿白云湖旅游休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申建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版权示范园区(基地)。开展“大学生文化旅游节”、中华“二安”文化旅游节等特色品牌活动,打造城市文化新IP。推出一批“四季泉城”网红打卡地,扩大“泉城济南”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是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区域交流协作,加力重点片区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度挖掘释放区域协调联动蕴含的巨大需求潜力。1.推进区域融合发展。推进省会经济圈、济南都市圈全面衔接共融,优先推动济南钢城—泰安新泰、济南商河—德州临邑、济南平阴—泰安肥城—聊城东阿等重点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探索共同开发、利益共享的产业合作模式,吸引周边城市在济南设立“科创飞地”“人才飞地”。编制《济南都市圈产业招商地图》,共建联合招商机制。落实济青发展轴带三年行动计划,打造高水平协作发展样板。2.高标准推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成形起势。全力推进城市副中心示范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省博园、电视塔、科技馆、黄河体育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黄岗路隧道、黄河大桥复线桥等跨黄通道建设,推动黄河大道一期全线贯通。全力推进黄河创新孵化产业园等产业项目建设,与新加坡共建中新合作区和绿色科技研究院。谋划建设高标准智能化公园,提升新城发展形象。3.全力加速重点片区建设。推动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提档升级,加快济南医疗健康科技创新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建设,推动济南微生态生物医学省实验室正式运营。开工建设山东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加快中央商务区五大超高层建设进度,建成交付80万平方米载体,打造山东发展投资控股绿色智慧产业园、济南国际贸易创新产业园等产业园区。推动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跨境电商“保税+新零售”改革,打造“自贸首席数据官”新品牌,探索开展生物医药研发用特殊物品入境便利化试点。研究制定加快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维修、保税研发等业态。加强省级以上开发区招商引资、管理服务等工作统筹协调,推动开发区争先进位。争取历下区新设省级经济开发区、彩虹湖省级高新区尽快获批。扎实推进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建设。4.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制定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计划,推动长清区、章丘区、济阳区加快融入主城区发展,建设莱芜—钢城省会城市副中心,支持平阴县、商河县打造省会城市卫星县城,推进商河县开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加快港沟、董家等城郊片区融入城区发展,抓好商河县玉皇庙镇和贾庄镇、平阴县孔村镇、莱芜区杨庄镇等4个省级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试点建设。推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积极探索特色小镇投资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5.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推动长清区新能源汽车装备及零部件产业突破发展,加快老城片区、中川湾片区、农批市场片区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谋划布局章丘区人工晶体产业、空天信息产业,推动铸锻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壮大济阳区食品产业集群,围绕预制菜、深加工食品等领域开展重点项目招引。推动莱芜区精品钢与先进材料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泰钢精品钢绿色转型、九羊100万吨新能源产业用钢项目,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延伸钢城区钢铁产业链条,加快山钢特种合金钢等项目攻关,统筹3D打印产业布局,支持粉末冶金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平阴县炭素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万瑞炭素15万吨负极材料前驱体项目,谋划建设40万吨负极材料产业园。加速商河县生物医药化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建成宏济堂高端医药化工商河产业基地、力诺特玻三期高端药用包材项目,打造绿色循环产业园。

四是提高城乡建设水平。科学编制改造规划计划,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全力增强城市韧性和宜居性。1.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开工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909万平方米、11万户。推进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示范项目建设。实施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50公里、场站和设施改造17处。开工建设公共停车设施项目32个,新增公共停车位9399个。持续推进市民泉水直饮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名泉景观提升。强化城市内涝治理,完成内涝积水点治理工程34处,从源头上解决城市内涝和污水外溢问题。推动莱芜光大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建成投用。2.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开展城区内支路街巷环境综合整治等16项专项行动,打造一批泉城特色街巷。开展“照亮回家路”专项行动,解决部分老城区路灯应建未建问题,确保新建成城市道路装灯率达100%。新建改造公共卫生间80座。推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生活垃圾分类转运中心(一期)建成投用,推动市中区、天桥区、市南部山区垃圾转运中心项目建设。3.提升城市交通便利度。加快航天大道隧道建设,完善“四港三区”等重点片区道路体系。开通优化公交线路40条,加强公交与轨道接驳,优化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车点位41个。实施60个交通拥堵综合治理项目,深化智能信号“绿波城”建设,探索实行“AI+感知+互联网”信号控制优化工作。实施农村公路新改建60公里、养护工程1100公里、危桥改造12座、村道安保33公里。4.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建立村庄规划数据库,分类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推动村庄有机更新。实施“泉韵乡居”创建十大行动,建成省级片区5个、市级片区8个,市级以上示范村达到500个。深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打造20个市级绿化村庄示范片区。加强农村供水保障,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90%。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抓好数字乡村市级试点,打造一批镇域化推进样板。启动充电基础设施“村镇通”工程,实现服务村镇市场的基础网络覆盖。

五是增加优质民生服务供给。将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提升人民生活品质。1.优化就业服务。突出重点群体就业,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服务,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启航扬帆行动,争创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打造“海右人才就业数智化平台”升级版,全面推广使用“济南云聘e码通”,实现就业供需信息精准推送匹配。打造“海右灵活用工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全链条灵活用工服务。建设社区“微工厂”,打造“网格化”社区就业驿站,畅通社区就业微循环。建设黄河流域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专业孵化服务。2.提升养老托育质量。闭环落实新建小区养老设施配建政策,推动养老设施区域连片连锁化运营。发展社区嵌入式服务,开展社区养老设施规范提升行动,打造示范性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长者助餐站点各10处,配置活动助餐车30辆,更好解决老年人“一餐热饭”问题。实施公建养老机构入住轮候制度,推进普惠养老床位、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800户。健全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擦亮“泉心托”托育服务品牌,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7个。3.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0所。加快推进空天信息大学、山东大学龙山校区建设。高标准建设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盛福高中。深入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改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和服务水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全面提升省市级强镇筑基试点工作水平。支持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优质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8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稳定在95%左右。4.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宣武医院济南医院和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启用市中医医院东院区。进一步深化疾控体系改革,实现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100%达标。打造1~2家中医类、1家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完成急救中心撤并融合,建立全市统一的急救调度中心。打造数字医保服务体系,扩大互联网医保服务范围,实现扫码就医支付覆盖全部公立医疗机构。5.丰富市民文化体育活动。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新建一批泉城书房,继续推进“泉城文化驿站”建设。组织举办第十四届“书香泉城”全民阅读节,积极推广“泉民悦读”公益数字阅读项目。加快推进齐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升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水平,推进“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推动市博物馆新馆规划建设,扶持发展非国有博物馆和国有行业博物馆。推动非遗名城建设,办好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2个,新增智能健身驿站10处、农村健身工程150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8平方米。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龙舟文化节、“一城山色”系列活动等各类赛事、全民健身活动2000场以上。

(二)坚定不移壮大实体经济,着力催生新质生产力。

一是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以促进科技创新策源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以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为重点,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1.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推进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建设,齐鲁中科光物理与工程技术研究院一期完成移交,二期主体封顶;齐鲁中科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院项目(除大科学装置外)基本建成;齐鲁中科泰山生态环境研究院项目(除大科学装置外)建成验收;实施高品质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推进工程,推动X射线克重传感器、高端光学器件、晶体精密加工等优质项目转化落地,力争新孵化科技型企业6家,新组建创投基金2支;加快建设“大气环境模拟”等大科学装置,围绕高端制造、固体激光、先进材料等优势产业布局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持续推动多层级实验室发展,支持山东天岳、山东大学等机构参与第三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优化省实验室运行机制。加快泉城省实验室、微生态生物医学省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精密时间频率技术等量子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制定量子技术相关标准,打造量子技术标准高地。2.塑强科技创新群体。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9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7800家,支持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大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力争更多项目入选。加强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新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100家,入选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800个以上。3.畅通成果转化渠道。鼓励重点企业、新型研发机构联合优势科研力量,参与实施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0项以上,立项省自然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20项以上。建立技术需求库和科技成果库,实施科技服务“进企业、进园区”活动,促进成果供需双方精准对接。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基地,畅通技术成果转化通道。修订“新高校20条”政策,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支持。积极争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持续推进科技金融服务站、科技金融服务专员和特派员工作制度,打造一流科技金融新生态体系。深化与省会经济圈各市沟通,推动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地市分中心建设。加强与沿黄城市协作,推进跨区域协同创新。4.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全面加快国家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创建工作。开展“海右”人才队伍引育提升行动,深入实施顶尖人才“一事一议”计划、产业领军人才支持工程,汇聚省会高质量发展人才力量。实施“三个一”人才服务工程,建立高校和主导产业、重点企业、特色园区常态化引才工作机制。统筹推进高素质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五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训企业家4000人次左右,争取入选产业领军人才支持工程10人左右,培育人才引领型企业10家左右。全面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和市场化评价,开展人才年金试点。

二是加快建设工业强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和数字经济引领战略,提升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能级。1.优化工业发展生态。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统筹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编制《济南市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方案》,推动空天信息、未来网络、量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壮大规模、提升质效,谋划推进其他领域集聚发展,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出台新一轮工业强市支持政策清单,加大政策创新和供给力度,推动产业政策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深入落实“链长制”,深化落实标志性产业链群发展实施方案,培育集群生态,推动工业项目加快向园区集聚,新增省级及以上产业集群3个以上。进一步提升园区发展生态,制定新一轮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支持链主骨干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强链补链项目,推动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发展水平。抓好比亚迪半导体、天岳碳化硅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更具韧性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支持中国重汽新能源商用卡车在园区、物流配送、渣土环卫等全场景推广示范,全力推进比亚迪半导体、整车及零部件、弗迪电池、吉利汽车项目产量爬坡,加快推动比亚迪二期项目建设。推动深蓝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动力系统测试平台及制造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卫星总装测试基地一期项目开展试生产,推进未来导航微厘空间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中科卫星AIRSAT星座组网。推进临工重机新能源矿山成套设备制造保持国内领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世界透明质酸谷项目建设,打造“透明质酸之都”,更好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推进泰山钢铁精品钢绿色转型项目,培育高端装备制造、金属新材料等新产业,推动钢铁产业链向后端钢材深加工、新材料领域延伸。2.增创数字经济新优势。统筹实施高端软件“铸魂”、集成电路“强芯”、先进计算“固链”、工业互联网“赋能”、人工智能“赋智”、新兴产业“跃升”等六大工程,新增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10家、工业互联网园区2家。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工作,强化供需对接,完成600家以上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深入实施“工赋泉城”行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标行动,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免费诊断服务,推动企业开展DCMM贯标,提升数实融合发展水平。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7000个,培育千兆城市示范区2~3个。加快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浪潮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算力规模,推动算力共享。聚焦97个数字职业,加大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育。3.强化企业培育服务。制定实施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建立企业倍增发展培育机制,遴选确定倍增企业名单。推进济南新动能中小企业创新交流中心建设,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独角兽等优质企业1000家。加大优势工业产品宣传推广力度,遴选发布新一期《济南优势工业产品目录》,开展产销衔接活动20场以上。

三是提升服务业发展质效。聚焦数字赋能、产业融合、载体集聚、创新引领等专项行动,加快构建优质高效、融合发展、充满活力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1.壮大优质服务业载体。持续做好市级(储备)特色产业楼宇培育认定,推动创建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创新中心、两业融合发展试点企业。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培育库,新认定市级总部企业8家。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培育一批规模大、成长性好的平台企业。研究制定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方案。2.提高金融业发展水平。全面推广“金融辅导员+科技辅导员”服务模式,持续开展金融机构高管走基层“十百千万”活动。挖掘优质企业纳入上市后备资源库,发挥各交易所山东基地作用,推动企业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新增上市企业及过会企业5家。加快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扩容增量,打造数字人民币示范商圈、示范园区、示范区县。3.加快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出台《济南市物流专项规划》,优化全市物流园区布局,高标准建设国家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齐鲁号”中欧班列济南集结中心一期项目建成投用,申建全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4.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全年举办全国汽配展、北方消费品博览会等重点展会140场以上,黄河国际会展中心引进大型品牌展会10场以上。

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搭建经营村庄发展平台,促进现代要素向乡村集约集聚。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发展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和粮食制种基地,新建高标准农田21.5万亩。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双提双减”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积极争创“吨粮县”“吨粮镇”,加强“菜篮子”保供园区、生猪调控基地、渔业标准化基地建设。2.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打造粮油食品、精致果蔬等十大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中国北方种业之都”,打造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现代种业总部基地、钢城区山东未来畜禽种业产业园等2个种业核心聚集区,建设创新谷生物育种基地和长清区、商河县、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加强省级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区(莱芜)建设,新认定市级龙头企业3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塑强“泉水人家”品牌体系。加快林业产业升级,成立都市圈园林市集联盟,推出“园林花市”新品牌。3.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动态清零。融合推进“千村提升”工程和“千企兴千村”行动,持续抓好“一村一业、一村一策”,扶持400个左右村庄实施联村共富项目,村集体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明显增加。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实现改革覆盖全市50%左右行政村。引导县镇两级通过单村独资、多村联建、村企合作等形式组建“强村共富”公司,年内培育100家以上。健全公益性与市场化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建成贯通市县镇村四级服务网络,抓好历城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国家试点,打造引导资源高效配置的农村要素市场体系。深化智慧农业试验区建设,开展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试点。

(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积极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落实“双碳”战略,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1.高质量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以黄河生态风貌带为骨架,加快打造南至南部山区、北至徒骇河的区域森林绿网。提升黄河干流防洪能力,强力推进王小庄等15处控导工程、3处险工改建加固工程建设。完成玉清湖水库和100座塘坝除险加固工程,推进北大沙河、大寺河等12条中小河流治理。持续实施济西、玫瑰湖等重要湿地生态修复提升。加快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工程建设,提高节水典范城市建设水平。2.健全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X”政策体系,推动碳监测评估试点建设,探索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统筹管理机制。深入推进碳普惠机制建设,探索将减排行为量化并实现价值。推动工业、交通、城乡、生态等重点领域协同增效,开展产业园区降碳减污协同增效试点建设。加快清洁能源发展,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3.推进绿色转型。加快培育生态环保产业集群,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山东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深入开展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实施市南部山区、长清区北大沙河省级EOD试点项目。4.创新开展能耗双控和煤炭压减工作。稳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优化能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机制,加强高质量发展用能保障。推动节能重点工程,完善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2024年能耗强度较2020年下降12%。完善“一区一册、一企一策”减煤方案,严格落实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制度,加快推进节能减煤增效示范项目建设,完成省下达的煤炭消费压减任务。

二是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坚持源头防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1.持续提升空气质量。强化空气质量分析研判,完善更新重点区域污染源“双清单”。开展新一轮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升级,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加大移动源管控力度,年底前基本淘汰国一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继续鼓励老旧汽油车提前报废。2.全力提升水环境质量。保障国控断面稳定达标,强化入海河流总氮管控,持续推进217个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推动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管理。加快城市内涝治理,全面完成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城市和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清零。继续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325个,治理村占比达到83%。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环境监管,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确保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3.持续美化城市环境。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新建各类公园、绿化活动场地200处,新建各类绿道100公里,打造共建花园50个。有序推进老城区闲置用地复绿,盘活道路周边、背街小巷等小微空间。完成造林1.6万亩、森林抚育6万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业面积182万亩。

三是积极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完善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体系、创新行动机制,推动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绿色生活发展模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化城市。1.加强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建成并投入使用充换电站800座,公共(含专用)充电设施达到1.6万个以上,实现重点应用区域全覆盖。打造新能源汽车消费侧碳核算应用试点,探索实现新能源汽车产品积分交易与新能源汽车使用碳减排奖励政策双轨同步。2.营造绿色生活良好氛围。推广绿色建筑,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20%。深化国家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试点建设,全面提升管网漏水治理水平和供水服务能力。建立绿碳出行积分制度,为企业、个人建立“泉城绿碳出行”账户,探索搭建全民碳普惠闭环机制。传承发展生态文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自然教育,打造一批具有济南特色的生态文化地标。3.加快新能源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继续推进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加快新型储能推广应用,推进蓝海领航智慧能源中心储能项目等3个省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建成并网。积极谋划储备一批电化学储能和储热储冷项目,计划总装机规模超过300万千瓦。推动地热能开发利用,推进地热供暖项目开发建设。

(四)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聚焦便民利企、改革创新,以更实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活力。1.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能力,优化市级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实现“爱山东”APP济南分厅无人工干预审批掌办事项200项,推出便民高频“关键小事”50项,打造5个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部门旗舰店。持续推动“无证明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免证办事”“一码通行”,动态更新发布电子证照证明“用证”事项实施清单,“鲁通码”实现应用场景覆盖度不低于50%。完善政务服务“云大厅”,探索建设“云上政务综合体”,丰富智慧审批应用场景。拓展“一件事一次办”“一业一证”“跨域通办”“区域通办”改革覆盖面。扎实推动医保大数据“两结合三赋能”和“反欺诈应用”两项国家试点。2.全面提升数字济南建设。统筹推进数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百度、蓝海领航、超算济南中心等数据中心算力建设。持续完善智慧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功能应用,基础型及以上智慧社区达到400个。升级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新增元数据探查、异议处理等功能,构建“3313”服务能力矩阵。深入推进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新增高容量开放数据集100个。深入推进新一代政务云建设,优化多元算力结构,新增标准机架2000个以上,通用算力达20.5万核vCPU、高性能算力超过100PFlops。3.加快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深入实施民营企业攀登行动,加大对民营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力争新培育营业收入过100亿元企业1家,过50亿元企业2家。开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创建活动,创建一批带动力强的示范区县、示范镇街和诚信示范园区、示范企业。畅通“12345”“泉惠企”“智惠导服”等问题发现渠道,完善企业诉求闭环解决机制。做优“济担—攀登贷”,适时推出“信心提振贷”,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更大支持。编制年度惠企政策清单,扩大“免申即享”覆盖面。深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提高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做好品牌培育,“好品山东”品牌、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总数保持全省前列,开展第一批“泉城好品”遴选工作。4.深化要素配置改革。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罚没财物、农村集体产权等各类公共资源纳入平台交易,进一步健全排污权、水权等绿色要素交易机制。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推进近零碳试点建设。完善数据要素流通体系,建设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和数据交易流通平台,研究制定数据要素流通制度规范,积极引育数据要素型规模化企业100家,推出引领性、代表性数据产品100个以上,打造区域性、行业性数据交易场所。提升重点领域信用建设水平,推进“信用园区”“信用商圈”“信用社区”建设,打造一批服务市民的信用应用场景。5.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完善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态链,在全国率先发布2项以上科创金融标准,持续推动驻济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专营和特色机构,加大科创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力度,扩大信贷产品覆盖面。建立涵盖“人才贷”“人才保”“人才担”等专属产品的“人才有价”金融创新体系。

二是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更加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切实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1.推动外贸扩量提质。“一企一策”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巩固机电设备、农产品等出口优势,扩大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外贸“新三样”出口,提升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进口规模。推进中国(济南)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打造跨境电商集聚区,积极培育“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进一步优化跨境电商发展环境。加大AEO认证政策宣讲和认证培育力度,指导企业积极申请认证。加快拓展RCEP市场,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在东南亚建设海外文化站点。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推动山东高速孟加拉达卡机场高架路、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新开、恢复国际客货运航线4条以上。2.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推进以链招商,动态更新重点产业链招商指引,瞄准跨国公司、头部企业、关键配套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空天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招引力度。健全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基金管理体系,力争投资引进一批高质量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进一步加强与重点目标央企对接,争取其功能或区域总部落户。全面用好第四届中日创新发展交流大会、青岛峰会、港澳山东周等高端平台,策划一批国内外高规格精准招商活动,做强项目资源储备。提升“外资企业家俱乐部”“相约下午茶”等服务外资企业品牌,积极服务好落地外资企业,引导企业以商招商和税后利润再投资。深入推进“侨梦苑”建设,不断优化华侨华人创新创业、海外优质资源集聚环境。3.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品质,新打造涉外服务港5个、国际化社区3个、国际医疗服务标准化单位2个,推进5所学校营造国际化教育环境。开展国际友城友好交流活动。深入推进济南临沂对口合作,推动两市在弘扬传承红色文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强化产业务实合作等领域走深走实。持续做好东西部协作甘肃临夏、重庆武隆及对口支援西藏白朗各项工作。

(五)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守住守牢“一排底线”。

一是强化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严守耕地红线,完成省级下达的耕地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25.6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300.5万吨以上。加快推动济南国家粮食储备物流项目、省级粮食应急保障基地、嬴城粮食物资储备中心等项目建设。持续夯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强化地方储备粮质量监管。

二是着力保障能源供给。加强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积极争取合同气源和民生用气指标。强化天然气应急保供,适时增加政府LNG储备,确保城燃企业自建储气设施应储尽储,完善天然气“压非保民”应急预案。确保统调电厂电煤库存充足,可用天数持续不低于20天。加快推进“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和重点输变电项目、2×66万千瓦煤电机组项目。加快构建“一网多源”供热格局,“石热入济”项目全部建成投用,“聊热入济”项目开工建设。推动在产煤矿产能适时有序退出。

三是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建立健全重点行业领域“一件事”全链条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实现全市重大安全风险明显减少、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优化安全生产“审计式”监督检查服务工作,实现“查、建、督、罚”全流程线上管理。开展化工行业整治提升、非煤矿山领域安全整治、能源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工贸领域安全整治行动。坚决杜绝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四是提升应急治理效能。完善实物储备为主、协议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为辅的应急储备模式,年内实现全市30%的街道(镇)生活类物资储备能力达到200人次。推进完善应急避难场所,编制覆盖全市地质灾害点的“应急救援行动卡”。完善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功能,完成全市重点领域高风险区域安全风险监测感知网络建设,初步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感知网络体系。

五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持续深化“四级巡防”体系建设,巩固提升全国首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全力压降各类案事件和安全事故。开展平安济南“利剑除患”行动、“护航安企”行动。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提升双拥工作水平。

六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鼓励引导新就业高校毕业生、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困难群众保障再提标,升级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落实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责任,政府购买商业保险为特困人员提供住院保障覆盖率达到60%以上,第三方机构照护占比达到40%以上,实现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愿进全进”。

七是加强食安济南建设。巩固提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抓好抓实“两个责任”分层分级包保工作。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学校(幼儿园)食堂、养老院食堂、中型以上餐饮单位100%达到清洁厨房要求。深入开展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定期开展药品安全风险会商工作,全面排查风险隐患,提升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八是加强金融风险防范。规范地方金融组织非现场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公司治理评估等工作,加大防范非法集资宣传力度。妥善处置全市房地产领域信贷风险隐患,常态化开展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摸排,持续做好打击逃废金融债务、领域整治等专项工作。加强债务风险防控,守牢全市综合债务率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