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千亿污泥赛道的崛起与破局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3-05-26 15:03:52
热度:

千亿污泥赛道的崛起与破局联合研究|青山产业评论 &?世环会作者|青山研究院导语:若污泥处理不到位,则污水处理不彻底。长久以来,污泥处理处置滞后是市政污水处理领域的一大隐忧,随着污水

联合研究|青山产业评论 &?世环会

作者|青山研究院

导语:若污泥处理不到位,则污水处理不彻底。

长久以来,污泥处理处置滞后是市政污水处理领域的一大隐忧,随着污水处理率的提升,污泥处理处置的问题越来越显性化,也越来越需要借助产业化解决。

从污染物治理的系统角度看,若污泥处理不到位,则污水处理不彻底。污染物从液态进入固态并非治理的终点,距离最终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还有最后一程。

环保进入高质量阶段之际,补齐污泥处理处置的短板被进一步重视,近年来强化污泥处理处置的政策陆续出台。

但是,这条早些年就被各界认定为千亿级的赛道似乎仍旧不能痛快地爆发。与此同时,一些关键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比如处理费用、政府补贴、技术路线等。

对于污泥领域的发展,是技术创新驱动还是政策驱动,最终是技术主张影响历史还是历史选择技术路线,不同的玩家又将走向何处,看似庞大市场不能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希望该系列的主题研究能给大家有价值的参考,后续持续发布相关研究成果,请大家保持关注,也欢迎大家文末留言补充和讨论。

01

纷争与困境背后

政策与商业模式尚未成熟

关于污泥领域技术路线的纷争很大程度上是无谓的。

一部分争论的双方本就不在同一频道上,是处理环节和处置环节的争论,是上下游的争论,是减量化和无害化的争论。

另一部分争论是两种路线的争论,但不会有结果,因为结果不由争论决定。由谁决定?回答这个问题要回到国情、回到行业、回到需求的本质情况上来。

行业内外有一个认知误区,认为污泥领域发展滞后的原因是技术不够成熟,这是一部分原因、是理论上的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

事实上,当行业处在技术纷争状态的时候,更本质的问题是政策制度和商业模式不够成熟。

一如环保行业的其他领域,污泥领域的发展需要依赖政策的强力驱动,尤其是被剩在最后的领域,基本上都是难啃的骨头,没有政策的主导,只会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

事实上,政策中提及污泥处理处置并不算晚,且呈现出不断加重的趋势,但存在几方面的不足:

一是污泥处理处置很多时候是作为市政污水处理的一项分支提出,缺乏系统连贯的规划,因此在落地执行的驱动力上存在不足。

二是给出的目标规划刚性不足和缺少必要的支撑,很多目标只停留在“鼓励”、“促进”、“加强”的阶段。

三是缺乏处理处置技术相应规范的支撑,如针对污泥焚烧出台相应的烟气排放标准,让污泥焚烧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只有一些走在行业前列的地方则出台了地方标准,比如上海《燃煤耦合污泥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1/1291-2021),于2021年6月1日实施。

诸如上述问题,极大地削弱了污泥处理处置有关政策条文实际的落地效果。基于此,行业端也很难形成发展,所谓技术创新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商业模式也很难建立起来。

接受青山产业评论访谈的一位污泥领域的创业者表示,“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归根结底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基础的政策规划、规范标准等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当然,这种状况在渐渐扭转。202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 2025 年,全国新增污泥(含水率 80%的湿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规模不少于2万吨/日,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 9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达到 95%以上”。相比较从前,这次文件给出了更加系统的规划布局,但仍需后续连贯动作。

事实上,针对污泥处理处置,环保行业内已经有很多探索,甚至走过了早期的发展阶段,市场需求和技术路线基本上已经清晰,当前最欠缺的是政策的因势利导。

至于技术之争,政、产、学等各界已经基本明确以干化焚烧为主路线,而压减污泥填埋规模。

02

商业不闭环的制肘

付费机制的欠缺与付费能力的不足

任何行业中,付费机制的确立是商业模式闭环的关键。

污泥市场的完全成立,需要满足三个要素,一是需求真实,二是技术路线可行,三是付费机制及能力匹配。

目前来看,在这三个要素中,付费机制及能力匹配方面尚不成熟。

过去10年间,对于“完善污泥处理处置付费机制”一直在提,例如:

2015年,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了《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了“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按照覆盖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和污泥处理处置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原则制定”。

2017 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的《“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标准要补偿污水处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置的成本并合理盈利;

2019 年,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 年)》再次要求,要尽快将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调整到位,原则上应当补偿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正常运营成本并合理盈利。

但在实际运营中,污水处理费分配到污泥处理处置的比例非常有限。

长期“重水轻泥”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污泥处理处置总体水平的提高,国内污泥处理处置费用普遍不足污水厂总运行费用的20%,发达国家的这一费用占比大约为30-50%。

除此之外,各地方对污泥处理处理的付费意愿参差不齐,费用大约分布在200-500元/吨(另有说法是100-300元/吨)的范围内,但普遍不高,这个费用水平是无法完成全过程商业运行的。目前仅有规模较大、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相对有更健全的付费机制、更强的付费能力。

就不同的处置路线而言,堆肥和建材利用尚不具备规模化推广的成熟条件。在焚烧和填埋两种模式中,焚烧效果更彻底,处理费用相对较高,填埋费低但处置效果不彻底。

除此之外,疫情这几年给政府的付费能力和意愿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无疑会对污泥处理处置项目的落地产生不利。

供需的不匹配,最终导致商业模式的不成立,这也就意味着实际处理处置过程中,填埋偷排、打擦边球、做样子等乱象纷呈。

接受青山产业评论访谈的一位污泥项目负责人表示,“处理处置费用连成本都难包得住,还要完成利润指标,运营的难度堪比走钢丝……。”

达到什么效果、用什么工艺,是由花多少钱决定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实现其中的一项、两项、三项,表面上只是技术问题,其实更是经济问题,或者说产业发展问题,最终需要分阶段逐步实现。

1  2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