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广东阳江:“十四五”适度发展太阳能光伏、储能等绿色能源产业领域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3-03-17 12:02:25
热度:

广东阳江:“十四五”适度发展太阳能光伏、储能等绿色能源产业领域3月16日,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阳江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培育绿色能源新增长极, 加快海上风

3月16日,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阳江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培育绿色能源新增长极, 加快海上风电重点项目建设,拓展海上风电装备等产业链发展环节,适度发展太阳能光伏、储能等绿色能源产业领域。加快推动研发创新平台、孵化载体等提质增量发展。

通知还指出,加快突破钝化发射极和背面电池 ( PERC ) 技术,推进高效晶体硅电池、新型纳米离子电池和浆料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碲化镉( CdTe ) 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化合物半导体薄膜电池、薄膜电池集成应用技术 ( BIPV) 以及逆变器、智能组件等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探索基于等离激元效应的光能新利用技术、太阳能光热海水淡化技术

原文如下:

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阳江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阳府〔2023〕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阳江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科技局反映。

阳江市人民政府

2023年2月13日

阳江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前 言

“十三五”时期,阳江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生态环境构建、科技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焦点,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开启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全面提速,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机遇看,国家和省宏观政策与我市自身优势同频共振,有利于我市不断深化共融共建,集聚和利用更多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实力。从挑战看, 区域间创新资源竞争日趋激烈,我市科技创新基础和能力较弱,产业创新实力不强,对高能级创新要素的吸引力不足。为进一步明晰“十四五”时期阳江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部署与安排,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特制定本规划,作为全市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科技工作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阳江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落实创新发展“八大举措”等重点工作,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1.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十三五”时期,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 36 家增长到 105 家,阳江国家高性能新型镍合金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科技部认定,阳江市获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阳东区、阳西县获批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 (市、区 ) ,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5 年的 0.27 件增至 2020 年的 1.25 件 ,年均增长26.89%。成立全国首家五金刀剪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材料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阳江分中心( 以下简称“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 研发的 7Cr ( 7 铬) 和 9Cr ( 9 铬) 马氏体不锈钢产品质量与性能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阳江分中心 ( 以下简称“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 自主研发的 海上风电水下结构粘接专用高强度灌浆材料,打破进 口依赖。获 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科技进步奖 10 项。阳江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已完成专家考察,阳春产业转移园、阳西高新区、阳东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区稳步推进。

2.科技创新资源加快集聚

1 阳江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十四五”规划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十三五”时期 ,全市新增27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 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年产值 5亿元以上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两大省实验室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高功率激光应用实验室建成并投入使用。截至“十三五”末,全市累计建成 2个院士工作站,2 家省实验室分中心、1 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4 家省级、11 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 ,38 家省级、185 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队伍加快汇聚壮大。研究编制《阳江市国家、省实验室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办法 (试行) 》《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等人才政策,实施合金材料与五金刀剪重点产业人才振兴计划,通过全聘、双聘和柔性引才等多种方式引进创新团队。两大省实验室柔性引进8位院士及一批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到“十三五”末,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 15.86 万人,较 “十二五”末增长 24%。

3.产业创新能级日益增强

“十三五”时期,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支柱产业创新效能逐步释放、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海上风电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为全球产业链最完整、配套最齐全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之一。合金材料产业年产值突破千亿,成为华南重要的基础原材料生产基地,形成从冶炼到压延、深加工全产

业链。能源产业加速壮大,风光水火核多能齐发,装机容量突破 1400 万千瓦,居全国前列,其中绿色能源装机规模占比达 63.4%2,

2 阳江市能源发展 “十四五”规划

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 目— 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五金刀剪产业品牌影响力提升,集聚十八子、张小泉、王麻子三大著名品牌,中国 ( 阳江) 国际五金刀剪 博览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刀剪行业举办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专业展会。食品和调味品产业荣获多个国字号品牌,“中国调味品之都”“中国香谷”等国字号品牌落户阳西,世界 500强企业卡夫亨氏及国内调味品十强企业厨邦、味事达、广味源等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落户阳江。

4.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出台《阳江市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阳江市科学技术局引进创新科研团队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政策,研究编制《阳江市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管理办法》,围绕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创业孵化载体加快建设。国家级孵化器实现零的突破,截止“十三五”末,全市累计建成 1 家国家级、2家省级、5 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 家国家级、4 家省级众创空间,全市在孵企业 172 家,毕业企业 80 家。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不断增强。修订完善《阳江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意见的通知》《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市企业上市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等政策措施。截至“十三五”末,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大幅增长,拥有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公司 3 家、区域性股交中心挂牌展示企业23家3。

5.创新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大力推动农业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农业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激发农业农村创新活力。截至 “十三五”末,全市累计建成 4 家省级、44 家市级农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家市级农业类新型研发机构,1 家国家级星创天地。开展现代农业科技攻关。加强农业科技项目扶持力度,支持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优秀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应用。积极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精准帮扶,“十三五”期间,共选派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院所农村科技特派员百余名,实现省建档立卡贫困村派驻农村科技派员精准帮扶全覆盖。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加快推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阳江分院落地,推动省农科院专家团队与本地企业、院所建立创新合作关系,新建试验示范推广基地。

总体而言,“十三五”时期,阳江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 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2020 年 ,全市 R&D经费支出 5.71亿 元 ,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 0.42%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 3. 14%) 。二是创新型企业培育不足。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 105 家,总量在全省各地级市中排名靠后;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多数企业缺乏原创技术和核心知识产权;孵化育成能力有待提升,优质在孵企业数量少,孵化成效不明显。三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全市先进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 16.5% ,远低于全省 ( 56. 1%) 平均水平;合金材料产业仍以低端产品为主,海上风电领域高端创新人才缺乏,五金刀剪在产品设计、工艺创新方面有待提升,农产品领域缺乏优质种质资源培育、精深加工等高附加值环节。四是优质创新资源不足。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数量较少;高端科技创新人才、产业技术人才、创新团队缺乏,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服务资源不足,缺乏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

(二) 发展形势

1.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加快赋能城市发展

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并加速与其它行业跨界融合发展,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加速趋势,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平台经济等成为重要经济形态。产业组织从传统产业集聚、集群逐渐向共创共享、相互赋能的产业创新共同体演变;区域创新体系从垂直分工的“线性创新”转向互动的“网络型创新”,并加速向能量流动的“创新创业生态”演变。阳江市要把握新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规律,加快以科技全方位赋能城市,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2.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发展大局的支撑作用愈发凸显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增长动能转换的攻关期,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创新是第一动力。同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阳江市要深入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重点,突出创新引领,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海上风电等重点领域形成创新全球影响力,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3.广东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打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阳江科技创新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出要坚持全面扩大开放,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广东省实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等战略,打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确定由珠海对 口帮扶阳江。阳江市应充分发 挥毗邻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主动链接大湾区先进技术、企业、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加速融入大湾区创新生态圈。

4.新时期阳江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支撑需求更加迫切

“十四五”时期,阳江市提出积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新制造、新服务、新消费、新基建为主要抓手,奋力在新征程上谱写阳江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对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提出新要求。当前,阳江市科技创新仍存在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创新型企业培育不足、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不足等突出问题。阳江应充分把握国家、省多重战略交汇机遇,坚持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创新资源引入,加快补齐创新短板,加强重点产业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探索推动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不断提升科技支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民生保障能力,为阳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创新力量。

二、总体思路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机遇,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构建“ 一核两轴多点”科 技创新空间格局,优化“阳江实验室”布局,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培育汇聚创新型企业群体和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强化科技惠民,全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延伸区,奋力在新征程上谱写阳江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二) 发展原则

双链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着重面向合金材料、海上风电、绿色能源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兴产业,塑造区域创新型产业竞争新优势。

重点突破。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把握“双碳”发展大势,发挥基础优势,全面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海上风电科技创新试验区”,加快集聚关键科技创新资源,坚决打赢海上风电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形成海上风电产业全球创新引领能力。

开放协同。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和开放创新协同促进,紧密围绕重点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全方位、多领域产业创新协作,拓展与国内外海上风电等领域先进区域创新协同,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为我所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以人为本。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以科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为政策出发点和着力点,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引进培养,构建多层次、适用的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

(三) 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阳江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创新支撑体系逐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型产业集群竞争力大幅跃升。

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阳江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提质增量,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保持在8%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4拥有量达到 1 件,科技力量对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基本建成,省级 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 69 家;创新型企业群体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 200 家;引进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

创新型产业集群竞争力大幅提升。形成合金材料、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三个超千亿产业集群,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 35%以上,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涌现。

开放合作水平大幅提高。发挥阳江“融湾”区位优势,深度 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与广深珠港等大湾区主要城市创新平台、产业等领域的对接更加紧密,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全球创新高地 合作交流更加深入,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