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打造“光伏+综合应用”基地!甘肃武威市“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出台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3-02-27 17:01:49
热度:

打造“光伏+综合应用”基地!甘肃武威市“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出台2月27日,武威市人民政府发布武威市“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加快推进光伏组件、智能逆变器、汇流箱、配电

2月27日,武威市人民政府发布武威市“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加快推进光伏组件、智能逆变器、汇流箱、配电柜、光伏支架和电气设备等补链项目的引进建设,支持德斯威PVB功能膜和高效光伏组件生产线、嘉寓古浪清洁能源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拓展光电、光热利用新领域,大力发展高性能太阳能集热系统、光热+清洁能源等光热项目,提升“光伏+治沙”、“光热+光电”产业层次,推进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延伸,打造“光伏+综合应用”基地。

原文如下:

武威市“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

前言

制造业是经济的命脉、富民强市的根基,是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的战略重点,是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重大机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克服不利因素,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制造业发展稳中求进,取得了一定成绩。面向“十四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推动制造业加速升级。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主动对接国家和全省制造业发展新战略,强化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生产方式全面绿色转型,产业布局全面集聚优化。

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根据《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甘肃省“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等规划和文件精神,结合发展实际,特制定《武威市“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以202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规划范围为市行政辖区范围。本《规划》是武威市“十四五”重点专业规划,指导今后五年(2021—2025)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武政发〔2021〕17号),加快推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制造业在经济强市中的基础性作用,结合武威制造业发展实际,制定“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武威工业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严把环保和安全关,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的转型时期。五年来,按照市委确定的“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和谐武威”的总体思路,加快构建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碳基材料、新能源、建材化工、生物制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为重点的生态工业体系,为“十四五”时期更高层次构建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工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1.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缴税金和实现利润分别由2015年的5.17亿元和4.2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4亿元和7.27亿元;规上工业产销率由2015年的92.75%提高到2020年的100.20%。止202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79户,产值达亿元以上企业47户,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4户,5—10亿元企业4户,1—5亿元企业39户;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规上工业企业上缴税金同比增长3.79%。

2.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关闭退出小煤矿11处,淘汰落后煤炭产能96万吨。拆除落后水泥生产线1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0万吨。86家高耗能企业产品单耗全部达到国家限额标准,13户企业被省上认定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新认定省级“绿色工厂”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44.37%,完成省上下达的“十三五”期间下降26.2%的目标任务。

3.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依托资源禀赋、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与生态工业融合发展,已形成以伊利、金世泰为龙头的奶产业;以莫高、青啤、达利为龙头的酒和饮料制造产业;以众兴、天禾、臣祥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以达利、正阳、高原薯业为龙头的马铃薯精深加工产业;以中天、天祥、德青源为龙头的肉制品深加工产业;以红太阳面业、金穗面业为龙头的粮油精深加工产业;以傲农、天康、东方希望为龙头的饲料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项目引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建成国家火炬武威天祝高性能碳基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培育发展了以重通成飞、甘建投为龙头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以大禹节水、达华节水等为龙头的节水装备制造产业;以祁连山水泥、龙腾管业、松树建材等为龙头的建材产业;以普安、泰康等为龙头的中药饮片加工、中药配方颗粒、保健品、特药和提取物为主的生物制药产业。

4.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央、省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六个一视同仁”,积极营造兴商、富商、安商、护商、亲商良好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工业企业驻企指导员(联络员)制度,开展系列活动,服务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为企业家营造“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的良好发展环境。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企业设立登记时间压缩为即办件。特别是2020年,持续深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线作战”,出台保市场主体等惠企暖企政策,全面完成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大力推行“不来即享”、落实灵活还款政策、降低企业成本等惠企政策。2020年,全市民营经济企业达到12.99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的98.5%;增加值占到全市GDP的58%以上。

5.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准确把握“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三个着力点,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企业创新体系效能提升,以技术创新持续催生企业新发展动能、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培育认定省级企业(行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17家,累计达到32家;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累计达到44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由2017年的7家增加到2020年的22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15年的11家增加到2020年的59家。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业企业共研发新产品、新技术400多项,推荐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70项。2020年,规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1%,比2015年提高5.58个百分点。

6.两化融合加快推进。加大信息基础服务力度,完成了我市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提前2年完成了“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确定的六项指标要求,提前4年实现了全省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98%的目标。加快5G基站建设及推广应用,止2020年底,已建成5G基站497处,开通357处,实现了全市、区、县政府所在地、重要企事业单位、车站及重要风景区的5G网络覆盖。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规模以上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100%,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70%,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企业达到40%。实施智慧城市、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建成“智慧武威”APP、天马党建、雪亮工程等智慧场景和应用系统,全市信息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我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对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武威市来说将迎来难得的发展契机。一方面,全球生产力布局将出现调整,投资贸易规则面临重塑。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将对工业生产组织方式、新兴产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我国制造业发展将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也为工业经济创新转型提出了新导向和新要求。我市必须抢抓机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在国内经济大循环中的地位,则可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增长。综合而言,“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环境变化将对武威工业经济发展产生新的影响。

1.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前提下,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会进一步显现,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为我市制造业抓住消费升级契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优化产品设计,提升产品品质,带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走向中高端提供了换道超车的难得机会。

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重构制造业发展新版图。随着我国及多国家和地区先后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将进行新的国际分工与合作,并推动风电、光伏、新能源装备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为我市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打造更加绿色的制造业体系,积极布局新能源和低碳技术产业,带动制造业低碳转型创造了广阔空间。

3.国家支持西部发展系列政策的出台将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政策的出台,使我省一批交通、水利、能源、教育、医疗、文化、新基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得到了政策支持,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必将激发一批制造业领域优势产业项目的建设。这为我市抢抓国际、国内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机遇,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外市场、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努力构建竞争新优势、打造武威制造业品牌竞争力,提供了更多广阔的发展机遇。

4.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为推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引发的新的产业革命和以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基建”技术变革,加速推动了我国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进程,催生出了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为我市紧抓新技术变革机遇,用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同时,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工业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工业产业结构主要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产业结构调整较慢,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以农副食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为主的传统制造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5.1%,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93.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8个百分点;但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4.9%,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仅6.6%。产业结构的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较为显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亟待培育。二是产业链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产值过10亿元的制造业企业仅2户,中小微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9%,但中小微企业规模较小,对全市工业未形成有效支撑,工业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三是园区功能作用未充分发挥。7个园区中省级开发区只有3个,且园区公共服务、生产性服务和生活配套服务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园区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园区在构建完整产业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数据信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数据信息产业体系没有形成,缺少具有影响力的龙头带动企业,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开发与服务等主导信息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工业互联网建设基础薄弱。

二、“十四五”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增强武威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升武威制造业品牌新优势、推动武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新技术广泛应用、“三化”改造协同推进、产业链互联集成和产业集群布局优化为支撑,持续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壮大高技术产业。大力实施强工业行动,全力推动生产方式全面绿色转型,产业布局全面集聚优化,积极构建绿色生态产业,形成具有武威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为建设“六个新武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始终把创新贯穿于制造业提质增效、强基挖潜的全过程,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开拓创新产品市场,全面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全面激发制造业创新效益。

坚持绿色高效发展。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构筑绿色制造体系,持续加大工业领域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等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深入推进工业节水和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着力推进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努力打造绿色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

坚持开放合作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构建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的开放格局为导向,强化开放合作对制造业增优势、拓空间的促进作用,深化资源要素的开放共享,促进企业主体开放合作。

坚持集群特色发展。强化集群发展对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的支撑作用。立足资源禀赋,整合资源优势,持续推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不断强化工业园区在产业生产集群构建和产业链壮大延伸中的作用,加快园区转型升级,全面增强产业发展优势。

坚持全产业链发展。立足产业基础和产业链发展现状,对标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开展产业链培育攻坚行动。加速推进自主产品和技术的应用,逐步补齐发展短板,促进优势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迈进、由短链向长链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取得明显成效,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态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制造业在增加财政税收、吸纳城乡居民就业等方面的富民强市作用发挥更加突出,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产业链。围绕“两园一区三县”推进“2个百亿级、5个十亿级”产业集群实现引领发展,骨干企业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各产业品牌化、特色化进一步突显。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企业效益等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能耗、水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上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制造业实现提质增效、空间集聚、价值链拓展、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1.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户,其中制造业企业30户;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5%。到2025年,工业企业上缴税金力争达到11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其中规上工业企业上缴税金年均增长3.7%;通过总量、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持续提高,形成对全市经济的有效支撑。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战略性新兴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7%,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成效明显,重点行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3.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到2025年,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产业链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培育形成一批优质产品、高端品牌和链主企业,产业链短板明显改善,产业链韧性和协同性进一步增强,产业链效益大幅提高,形成2个以上具有竞争优势的百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

4.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新认定省级技术创新和研发设计平台10户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户以上。培育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户以上。

5.绿色制造水平显著提升。统筹碳减排和工业经济发展,确保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控制在省上下达指标内。

专栏1:“十四五”制造业发展预期指标(注:〔〕内为5年累计)

1.png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