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国家能源局就《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3-01-17 21:02:06
热度:

国家能源局就《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1月6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国家能源局组织有关单位

1月6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国家能源局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文件指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差异明显,需统筹谋划路径布局,科学部署、 有序推进。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要求,锚定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以 2030 年、2045 年、2060 年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战略目标的重要时间节点,制定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径,即加速转型期(当前至 2030 年)、总体形成期(2030 年至 2045 年)、巩固完善期(2045 年至 2060 年),有计划、 分步骤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进度条”。总体架构与重点任务包括着力打造以“锚定一个基本目标,聚焦一条主线引领,加强四大体系建设,强化三维创新支撑”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总体架构。以助力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基本目标,以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主线,加强电力供应支撑体系、新能源开发利用体系、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电力系统智慧化运行等四大体系建设,强化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标准规范、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相关政策与体制机制创新的三维基础支撑作用。

总体架构与重点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 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 建新发展格局,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源清洁 低碳高效利用。着力打造以“锚定一个基本目标,聚焦一条 主线引领,加强四大体系建设,强化三维创新支撑”为主的 新型电力系统总体架构。以助力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基本目标,以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主线,加强电力供应支撑体系、新能源开发利用体系、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 电力系统智慧化运行等四大体系建设,强化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标准规范、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相关政策与体制机制创新的三维基础支撑作用。

一)加强电力供应保障性支撑体系建设

统筹绿色与安全,推动保障性支撑电源建设,大力发展常规水电、气电、核电,推动煤电清洁低碳发展、优化发展布局,依托技术创新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构建多元化电力供应体系。

一是充分利用各类电源互补互济特性,构建多元绿色低碳电源供应结构。科学有序安排新增电源装机规模、结构和布局,充分发挥水、核、风、光、煤、气等多能互补优势。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大力推动新能源开发建设,按需规划清洁高效火电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发电。加强负荷中心城市本地电源支撑能力,强化黑启动电源建设,为保障电力系统高效安全稳定运行奠定重要基础。

二是稳住煤电电力供应基本盘,推动煤电灵活低碳发展。新增煤电重点围绕送端大型新能源基地、主要负荷中心、电网重要节点,统筹资源、严格管理、科学确定并优化调整煤电项目布局。在受端地区适当布局一批煤炭储配保障基地,提升煤炭应急保障能力。推动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大煤电超低排放改造和节能改造力度,推广机组新型节能降碳技术,加快开展新型CCUS技术研发及全流程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

三是打造“新能源+”模式,加快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推进新能源与调节性电源的多能互补,推广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模式,强化清洁能源资源评估和功率预测技术研究,延长预测周期、提升准确性、完善调度运行辅助决策功能,深化极端天气下功率预测技术研究,加强源荷互动,打造源网荷储聚合体。深度融合长时间尺度新能源资源评估和功率预测、智慧调控、新型储能等技术应用,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储能”电站建设,实现新能源与储能协调运行,大幅提升发电效率和可靠出力水平。

四是统筹不同电力供应方式,实现远距离输电与就地平衡兼容并蓄。西部、北部地区着力提升新能源就近消纳利用规模,不断优化跨省跨区输电通道送端配套电源结构,持续提高输电通道利用率和清洁能源电量比重。东、中部地区加强受端交流网架建设,为跨省跨区通道馈入提供坚强网架支撑,依托省区外电力与本地电源共同满足新增电力需求,实现“电从远方来”与“电从身边来”相辅相成,提升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二)加强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体系建设

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开发利用体系。推动新能源集中与分布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就地利用与远距离外送并举,构建新能源多元化开发利用新格局。

一是推动主要流域可再生能源一体化、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新能源及海上风电集约化基地化开发。稳妥推动西南地区主要流域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基地建设,实现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等一体化规划研究、开发建设、调度运行与电力消纳。重点围绕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推动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结合清洁高效煤电、新型储能、光热发电等,形成多能互补的开发建设形式,探索建立新能源基地有效供给和电力有效替代新模式。积极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利用,一体化统筹海上风电的规划、建设、送出、并网与消纳,并逐步由近海向深远海拓展。

二是发挥大电网资源配置作用,推动主干网架提质升级、柔性化发展,支撑高比例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兼顾全国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和电网合理分区,加强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建设,提升电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原则上以输送清洁能源电量为主,加强送、受端交流电网,补齐电网薄弱环节。科学优化走廊方案设计,加强密集输电通道风险管控,满足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需求。结合新型输电技术,推动直流输电柔性化建设与改造,优化网架结构,形成分层分区、柔性发展、适应性强的主干网架。

三是推动分散式新能源就地开发利用,促进新能源多领域跨界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分散式风电及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以就地利用为主要目的拓展分散式新能源开发应用场景。积极推动各具特色的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围绕公共建筑、居住社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等建筑、交通领域,发展新能源多领域融合的新型开发利用模式。

四是推动分布式智能电网由示范建设到广泛应用,促进分散式新能源并网消纳。围绕分散式新能源并网消纳、边远地区供电保障、工商业园区个性化用能需求等典型场景,积极开展分布式智能电网示范建设。提升分散式新能源可控可调水平,完善源网荷储多元要素互动模式,满足更高比例分散式新能源消纳需求,推动局部区域电力电量自平衡,加快分布式智能电网广泛应用。持续推进配电网标准化、透明化、智慧化建设,适应分布式智能电网发展需要。

五是推动多领域清洁能源电能替代,充分挖掘用户侧消纳新能源潜力。推动各领域先进电气化技术及装备发展进步并向各行业高比例渗透,交通领域大力推动新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全面替代传统能源汽车,建筑领域积极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清洁替代。工业领域加快电炉钢、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等技术应用,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积极培育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负荷聚合服务、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等贴近终端用户的新业态新模式,整合分散需求响应资源,打造具备实时可观、可测、可控能力的需求响应系统平台与控制终端参与电网调度运行,提升用户侧灵活调节能力。

(三)加强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建设

积极推动多时间尺度储能规模化应用、多种类型储能协同运行,保障电力系统中高比例新能源的稳定运行,缓解新能源发电特性与负荷特性不匹配导致的短时、长时平衡调节压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支撑电力系统实现动态平衡。

一是统筹系统需求与资源条件,推动抽水蓄能多元化发展和应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周期长,开发布局应统筹电力系统需求、站点资源条件等合理布局,科学有序开发建设。创新抽水蓄能发展模式与场景应用,因地制宜开展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探索推进水电梯级融合改造,统筹新能源资源条件与抽水蓄能建设周期,持续推动新能源与抽水蓄能一体化发展。

二是结合电力系统实际需求,统筹推进源网荷各侧新型储能多应用场景快速发展。发挥新型储能支撑电力保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等重要作用,积极拓展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布局。重点依托系统友好型“新能源+储能”电站、基地化新能源开发外送等模式合理布局电源侧新型储能,加速推进新能源可靠替代。充分结合系统需求及技术经济性,统筹布局电网侧独立储能及电网功能替代性储能,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积极推动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构建模式,灵活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提升用户供电可靠性及用能质量。加强源网荷储协调调度,探索源网荷储安全共治机制,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三是推动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协同运行,重点解决电力系统跨季平衡调节问题。建立健全调度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新型储能电力、电量双调节功能。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研发先进固态储氢材料,着力突破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电氢转换技术装备,开展大规模氢能制备和综合利用示范应用。推动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优化新型储能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储电、储热、储气、储冷、储氢优势,实现多种类储能的有机结合和优化运行,促进电力系统实时平衡机理和平衡手段取得重大突破。

(四)加强电力系统智慧化运行体系建设

依托电力系统设备设施、运行控制等各类技术以及“云大物移智链边”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升级,推动建设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新型智慧化调度运行体系,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打造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构建能源数字经济平台,助力构建高质量的新型电力系统。

一是建设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新型调度运行体系。提高新能源预测精度,推广长时间尺度新能源功率预测技术。建设新一代调度运行技术支持系统,统筹全系统调节资源,依托大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和各地区错峰效应,提升系统平衡能力,支撑新能源快速发展和高效利用,支撑源网荷储协同控制。建设以多时间尺度、平台化、智能化为特征的大电网仿真分析平台,精准掌握电力系统特性变化,构建故障防御体系。构建全景观测、精准控制、主配协同的新型有源配电网调度模式,加强跨区域、跨流域风光水火联合运行,支撑分布式智能电网快速发展。

二是推动电网智能升级。创新应用“云大物移智链边”等技术,实现源网荷储协调发展,推动各类能源互联互通、互济互动,支撑新能源发电、新型储能、多元化负荷大规模友好接入。加快信息采集、感知、处理、应用等环节建设,推进各能源品种数据共享和价值挖掘,推动电网智能化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完整的能源互联网生态圈。

三是打造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源网荷储和数字基础设施融合升级,实现电网生产、经营管理等核心业务数字化转型。深化电网数字化平台建设应用,打造业务中台、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构建智慧物联体系,推广共性平台和创新应用,提高能源电力全环节全息感知能力,提升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和微电网接入互动能力,推动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柔性控制。

四是构建能源数字经济平台。推动国家级能源云平台建设,强化完善新能源资源优化、碳中和支撑服务、新能源工业互联网、新型电力系统科技创新等功能,接入各类能源数据,汇聚能源全产业链信息,全方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能源数据网络设施建设,推动能源数据统一汇聚与共享应用,为能源电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打造电力市场服务生态体系。

附件: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点击预览)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