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25年光伏装机达31GW,2030年60GW!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2-11-17 17:04:48
热度:

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25年光伏装机达31GW,2030年60GW!11月7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按照基地化、规模化、一体

11月7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按照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发展思路,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依托大型水电站、现有火电厂、投运的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建设乌江、南盘江、北盘江、清水江四个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基地以及一批风光水火储一体化项目。推进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等五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光伏与农业种养殖结合、光伏治理石漠化等。加快推进城市功能区、城镇集中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应用。新增跨省区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到2025年光伏、风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3100万千瓦、1080万千瓦、60万千瓦,浅层地热能利用面积达到2500万平方米;到2030年光伏、风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提高到6000万千瓦、1500万千瓦、80万千瓦以上,浅层地热能利用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米。

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提高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力度,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科学引导清洁取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积极稳妥开展核能供热示范,因地制宜推行太阳能、热泵、地热能等清洁低碳供暖。提高建筑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加快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50%;到2030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和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全文如下:

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部门,省军区、武警贵州省总队党委,各人民团体:

现将《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 共 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22年11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推动全省域全方位稳妥有序做好碳达峰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聚焦“四区一高地”主定位,着力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系统性思维、一盘棋谋划,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为关键,兼顾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生态保护和居民生活,注重短期碳达峰与长期碳中和衔接协调,全省域全方位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加快走出一条以低水平碳排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路径,确保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为高质量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二)工作原则

总体谋划、分类施策。坚持全省一盘棋,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碳达峰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整体谋划。各市(州)、各领域、各行业按照全省总体部署要求,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实施方案。

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准确把握碳达峰行动对经济社会发展、能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居民生活的深刻影响,寻求实现多重目标的全局最优解。聚焦碳排放绝对量大、增幅快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做好存量减碳和增量低碳“协同文章”。

政府引导、市场发力。积极发挥政府推动改革创新的引导作用,着力破解制约碳达峰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数字化改革,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形成有效激励约束,加快减碳、零碳、负碳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创新推广应用。

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筑牢安全底线红线,坚持先立后破,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切实保障全省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工作,积极化解各类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建筑结构明显优化,低碳产业比重显著提升,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以森林为主的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力争达到2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全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建筑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低碳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以森林和岩溶为主的碳汇能力大幅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

二、重点任务

将碳达峰目标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产业绿色低碳提升、城乡建设碳达峰、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升级、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全民绿色低碳、各市(州)梯次有序碳达峰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妥善处理好能源低碳转型和供应安全的关系,高水平建设国家新型综合能源战略基地,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1.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优化煤电项目建设布局,推动毕节、六盘水、黔西南、遵义等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建设合理规模煤电作为基础性安全保障电源。全面推进现役煤电机组升级改造,鼓励实施灵活性改造,推动能耗和排放不达标煤电机组淘汰退出、升级改造或“上大压小”。优先建设大容量、高参数、超低排放煤电机组,积极推进66万千瓦高硫无烟煤示范机组建设,鼓励建设100万千瓦级高效超超临界机组,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推动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合理划定禁止散烧区域,积极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到2025年煤电装机占总装机比例降至42%左右,到2030年进一步降低。(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大力发展新能源。按照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发展思路,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依托大型水电站、现有火电厂、投运的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建设乌江、南盘江、北盘江、清水江四个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基地以及一批风光水火储一体化项目。推进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等五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光伏与农业种养殖结合、光伏治理石漠化等。加快推进城市功能区、城镇集中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应用。新增跨省区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到2025年光伏、风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3100万千瓦、1080万千瓦、60万千瓦,浅层地热能利用面积达到2500万平方米;到2030年光伏、风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提高到6000万千瓦、1500万千瓦、80万千瓦以上,浅层地热能利用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米。(省能源局、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国资委、省林业局、省机关事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水电基地建设,加快乌江等流域水电机组扩机,推动已纳入流域规划、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要求的水电项目开工建设。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对具备条件的小水电站实施绿色改造,对遵义、毕节赤水河流域的相关小水电开展清理整改,探索建立水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规划新建水库要充分利用洪水资源,配套建设坝后水电站;已建水库和水电站可结合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改造,配套增加生态流量发电装机;原有灌溉功能减弱或丧失的老旧水库通过改造和调整功能,增设发电装机。到2025年水电装机容量达2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提高到2400万千瓦以上。(省能源局、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积极安全有序推进核能利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核能利用,积极推动核能工业供热应用示范,加快推进铜仁玉屏清洁热能(核能小堆)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后期开工建设。继续做好铜仁沿河核电项目柏杨坨厂址保护工作,根据国家内陆核电政策,适时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省能源局、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合理调控油气消费。合理控制成品油消费,大力推进生物乙醇、生物甲醇等替代传统燃油,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加快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推动“毕水兴”煤层气产业化基地、遵义—铜仁页岩气示范区增储上产。构建气源来源多元、管网布局完善、储气调峰配套、用气结构合理、运行安全可靠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优化用气结构,优先保障民生用气,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大力推进交通领域天然气替代。稳妥推进大用户直接交易,优先通过已建管网输送直供气,优先在贵阳、安顺等地园区开展天然气直供试点,逐步向其他地区推广。大力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鼓励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天然气调峰电源及应急电源。到2025年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达1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提高到150万千瓦以上。(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增强清洁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制定需求侧响应体制机制,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升电网安全保障水平。落实新能源企业同步配套建设储能设施要求,推动电网更好适应大规模集中式和分布式能源发展,提高新能源消纳存储能力。积极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电源开发综合效益。构建常规纯抽蓄、混合式抽蓄和中小型抽蓄多元发展的抽水蓄能开发格局,“十四五”加快推进贵阳、黔南等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积极开展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科学布局氢能产业,打造“贵阳—安顺—六盘水”氢能产业发展核心轴、“毕节—六盘水—兴义”氢能产业循环经济带和三条“红色旅游—绿色氢途”氢能应用示范专线,开展新型储能、分布式多能联供、大数据中心分布式能源站、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等领域示范推广应用,加快推动氢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场景应用,支持六盘水创建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不低于100万千瓦,建成加氢站15座(含油气氢综合能源站),开展可调节负荷资源整合,需求侧具备3%左右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到2030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提高到400万千瓦左右,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500万千瓦,加氢站数量进一步提高,可调节负荷资源进一步整合,需求侧具备5%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省能源局、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贵州电网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坚持节约优先、效率优先,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把节能降碳增效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1.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加强对新建项目的能耗双控影响评估和用能指标来源审查。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动年综合能耗超过1万吨标准煤的重点用能单位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完善能源计量体系,鼓励采用认证手段提升节能管理水平。健全节能审查闭环管理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建立跨部门联动的节能监察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市场监管局、省机关事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聚焦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城市,实施重点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开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节能绿色技术示范应用,提升城市综合能效水平。以“两高”项目集聚度高的园区为重点,实施重点园区节能降碳工程,加快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有序流动、高效配置和梯级利用,打造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立足传统优势行业,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对标国内先进标准,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推动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争取各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家平均水平以上。锚定亟待突破的节能降碳“卡脖子”关键技术,实施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支持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严格执行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的国家最新能效标准。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价格、补贴等多种政策,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鼓励企业加快更新落后低效设备。聚焦能源、工业、建筑等节能重点领域,推广一批节能先进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第五代移动通信、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等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全力发展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引导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重点承接全国范围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算力需求,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建立数据中心能耗监测平台,支持数据中心企业参与用能权交易和可再生能源市场交易。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配套建设可再生能源电站,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严格执行通讯、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的国家能效标准,提升准入门槛,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将年综合能耗超过1万吨标准煤的数据中心全部纳入重点用能单位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推动既有设施绿色低碳升级改造,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蓝光存储、机柜模块化、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术,提高设施能效水平,创建一批星级绿色数据中心。(省大数据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能源局、省通信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产业绿色低碳提升行动

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为产业加“竞争力”,为生态环境减“破坏力”。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四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四化”产业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进一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加快发展生态友好型、循环高效型、清洁低碳型等绿色产业,坚定不移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1.加快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优化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加快退出落后产能,推动传统工业绿色低碳改造。促进工业用能低碳化,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工业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通过节能提效技改、调整用能结构、优化工艺流程、调整产业链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传统工业的碳生产力。(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省能源局、贵州电网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以首钢水钢、首钢贵钢等大型钢铁企业为重点,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推进存量优化,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聚度。科学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进全废钢电炉工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深挖节能降碳潜力,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氧气高炉、非高炉冶炼、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扩大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规模。(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重点发展铝加工产业,积极发展锰加工、钛加工产业,多元化发展黄金产业,有序发展铅、锌、镁、锑、钾等其他有色金属产业,强化资源精深加工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衔接,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链条,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基础材料向新材料领域提升转化,以大龙经开区、碧江经开区等重点园区为载体,加快建设铜仁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控新增产能。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提高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完善废弃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新技术,提升生产过程余热回收水平,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推动水泥、预拌混凝土、机制砂、玻璃及加工等传统建材行业技术创新,推进绿色智能化生产,促进行业提质增效;积极发展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等绿色新型建材,推进六盘水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产能置换监管,加快低效产能退出,严控新增水泥熟料产能,严禁新增平板玻璃产能,推动建材产品向轻质、高强、隔音、节能、低碳、环保方向转型。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因地制宜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电力、天然气应用比重。扩大绿色建材产业规模,提高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磷石膏、脱硫石膏)、电解锰渣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率,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节能技术设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现节能增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动煤化工、磷化工行业碳达峰。以煤炭资源高效利用为主攻方向,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推进磷化工产业精细化发展,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磷矿资源,加快发展水溶肥、缓控释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新型肥料,大力发展湿法净化磷酸精深加工产品、黄磷后加工产品,提高磷矿共伴生资源利用和磷石膏综合利用比重,支持贵州磷化集团推动磷化工产业精细化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磷煤化工产业基地。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有效化解结构性过剩矛盾。严格项目准入,合理安排建设时序,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磷化工,强化焦化、电石、合成氨等行业总量调控,落实产能等量、减量置换要求。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煤化工、磷化工与煤炭开采、冶金、建材、化纤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副产物和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