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云南红河州:十四五打造“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基地
云南红河州:十四五打造“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基地11月15日,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红河州“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十四五”期间,坚持加快把绿色清洁资源优势转化为
11月15日,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红河州“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十四五”期间,坚持加快把绿色清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持续推进绿色能源战略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建设有色金属全产业链示范区,发展水电、火电、风电、光伏发电和供电、燃气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建成全省新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国际能源枢纽前沿。
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技术攻关。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5G、光伏+储能+充电等成套应用技术及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研发及应用,水电工程安全运行与防灾减灾技术体系研究,风电数字化设计与运维技术开发,大容量储能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建设215万千瓦风电项目,开展新一代清洁能源储能应用示范,打造“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基地。
原文如下: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委、办、局:
现将《红河州“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1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红河州“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红河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创新型红河建设,根据《云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科技创新成效和面临机遇
“十三五”以来,州委、州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成立红河州科技领导小组,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型红河建设。通过全州上下的共同努力,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对红河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引领作用,为创新型云南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十三五”科技创新取得成效
1.科技经费投入实现新突破
财政投入持续增加,“十三五”期间全州财政科技经费支出达8.87亿元,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占比0.25%。2016—2021年,全州共争取到省对下转移支付安排红河州省级财政科技经费为28515.35万元,其中,2016年4657.36万元、2017年6182万元、2018年5940.70万元、2019年4338.26万元、2020年4062.63万元、2021年3334.40万元。
2.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实现翻番,从2015年的7.87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22.36亿元,分别为7.87亿元、11.78亿元、12.43亿元、15.77亿元、18.46亿元、22.36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15年的0.7%提高到2020年的0.92%,分别为0.76%、0.88%、0.84%、0.79%、0.83%、0.92%。科技进步贡献率从45%提高到50%,分别为45%、45.4%、45.9%、46.1%、50%。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0.59件提高到0.91件。
3.科技新动能培育不断加快
到2020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达38户,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达290.57亿元,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24户。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25万亩,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8.6%。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已成为全州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共建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5个、省级众创空间1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省级星创天地10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2个。
4.科技合作交流迈出新步伐
2019年沪滇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在红河州成功举办,本次对接交流活动共征集需求270项,促成112个项目签约,其中,在大会集体签约24项,红河州11项,占45.8%,红河州项目主要涉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5G通讯、汽车轻量化新型铝材、医疗、高端花卉产业等方面。上海化工院云南省高性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及配套产业基地项目已竣工投产,屏边蓝色垃圾污染治理项目已试验示范,曾小勤汽车轻量化新型铝材研究项目落地云铝润鑫产业化。
5.科技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
浙江大学红河创新技术研究院建设稳步推进,2020年底,年产10万吨钢铝板数字化彩印生产线项目竣工投产,柔性化智能制造中试与示范线、医疗仪器中试与示范线已完成产品展示。省科技厅、红河州人民政府赴浙江大学对接共建浙江大学云南(红河)研究院工作,将突出浙江大学多学科建设优势,进一步深化拓展农业、生物医药等合作领域,努力打造多元化投入、实体化建设、市场化运行、国际化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促进优势科技成果在云南省、红河州转移转化。云南红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编制完成《云南红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云南红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院长高旺盛等9位专家组成专家组到弥勒对红河农高区规划、方案进行了深入论证,红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正在全力打造全国最美农高区。
6.科技人才高地初步形成
到2020年底,共建立袁隆平、朱有勇等院士专家工作站16个。通过构建领军人才、高端科技人才、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等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与引进体系,创新创业人才规模不断扩大。获省科技厅批准入选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3人,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4人,培育创新团队2个。“三区”人才获批177人,省级科技特派员422人。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评比中,全州行政区域内承担、参与的红河学院、云南云铝润鑫铝业有限公司等26个单位共荣获科学技术奖励37项。
7.科普能力建设取得新飞跃
2020年,红河州科技局被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弥勒可邑小镇研学基地、红河州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红河州青少年宫等15个基地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边疆民族地区科普行动走进红河州蒙自市、弥勒市、泸西县14所中小学,开展了42场科普公开课,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同意定期前往红河州开展科普及科学教育活动。
8.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红河分中心揭牌成立。2020年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25万亩,产量13.03万吨,实现农业产值41.8亿;药品流通业主营业务收入26.3亿元,增长29.24%。全州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8户,零售企业1502户。有持证药品生产企业7户,生产剂型达12个综合制药产业,剂型共80个品种、100余个规格,中成药生产和销售量均占90%以上。云河药业拥有通过GMP标准认证的12个剂型共74个品种规格的药品现代化生产线,32个品种列入国家医保目录。
(二)“十四五”科技创新面临机遇
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发展。新能源、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纳米科技等高科技领域孕育新突破,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加速迭代,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塑造新的经济形态,科技带来巨大机遇也潜藏重大风险,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和科技规则加速重构,大国科技竞争加剧,科技创新成为重塑国际格局的关键变量。
从国内看,我国正面临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家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创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担负着前所未有的历史重任。面对诸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风险挑战的战略选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需要科技发挥更关键、更强劲的支撑引领作用。
从我省看,全省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向科技要动力、向科技要解决方案的关键期。科技创新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和落实“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云南科技创新在全国创新大局和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需要坚持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优势特色领域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云南贡献,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一二三产业跳过中低端、直接进入高端行列中提供强劲动力,真正把科技创新充分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实践。融入新发展格局,需要在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中用好科技创新这个有力杠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市场空间、内需潜力,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场景,为深度融入国际循环、畅通国内循环筑牢创新根基。
从我州看,省委、省政府红河现场办公会,要求红河要建设成为“三张牌”示范区、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州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13568”工作思路,要求要聚焦“一个目标”,建成“三个示范区”,形成“五大布局”,实现“六个新突破”,完成“八项重点工作”,奋力夺取红河高质量跨越发展新胜利。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红河科技“基础弱”“底子薄”的现实还未根本改变,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短板突出,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是全社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长速度跟不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92%,不到全省平均水平(1%)。二是创新主体不多不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仅为39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2%。全州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屈指可数,60%左右的企业没有研发活动,大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推进科技创新缺资源、缺人才、缺成果。三是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不多不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数量少,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载体作用发挥有限。四是创新人才不多不强。研发人员数量少,高水平创新人才缺乏,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五是基层科技力量薄弱。全州13个县(市),只有蒙自、个旧2个市单独设立县级科技局;州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 0.25%,远低于全省0.93%的平均水平。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把科技创新摆到前所未有的核心位置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十四五”时期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以高度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扛实责任、担当作为,把科技创新的各项安排部署落到实处,聚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加快提升全州自主创新能力,开启创新型红河建设新征程。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导向,以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建设创新型红河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对接国家和云南科技创新总体部署,聚焦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技术创新引导,完善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加快科技队伍人才建设,为建成“三张牌”示范区、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推动红河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新动能、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科技强国建设。主动融入和服务科技强国建设,打造领先科技力量,聚焦优势特色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红河力量。以更多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全面提升红河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
——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确立科技创新在红河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深入实施科教兴州战略、人才强州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支撑红河建设成为“三张牌”示范区、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聚焦建设成为“三张牌”示范区、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大科技需求,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重塑支柱产业新优势,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产业基础、产业链和供应链迈向中高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科技创新造福民生。秉持创新依靠人民,创新造福人民的理念。充分激发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人民生产、生活中,用科技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统筹科技发展与科技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到科技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按照强能力、防风险、保安全的总体要求,加强科技安全能力建设,强化科技安全、消防安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等组织管理,增强科技对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与开放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落实“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新四抓要求,统筹全州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国内国际深度开放合作,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新渠道,加快建设滇南科技创新中心、沪滇科技合作示范区。
(三)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5年,科技创新能力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创新型红河基本建成。展望2035年,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达到全省领先水平,科技创新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创新型红河迈上新台阶。
——创建云南红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围绕“全国示范、云南样板、红河特色”的建设标准,突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主题,着力打造“1+3”产业体系,1个主导产业:现代园艺产业(绿色果蔬花卉),3个支撑产业: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到2025年,把红河国家农高区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农业合作实验区。
——浙江大学云南(红河)研究院基本建成。突出浙江大学多学科建设优势,进一步深化拓展合作领域,聚焦云南红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云南省滇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云南省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红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等,红河州人民政府、省科技厅、浙江大学三方共建浙江大学云南(红河)研究院,促进浙江大学优势科技成果在云南省、红河州转移转化,到2025年,把研究院建设成为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多元化投入、实体化建设、市场化运行、国际化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力争成为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学与地方共建研究院。
——滇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基本建成。提升滇南地区创新能力,打造滇南区域性创新增长极,打造科技入红升级版,推进滇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到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年均增速为16.7%,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6.66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力争突破100户,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达702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力争突破600户,建设国家、省级创新型县3个,建设省级以上科研平台突破50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达到15个以上,建成28个左右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专家300人,引进创新团队20个,下派农村科技特派员500名,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0%,整体创新能力排名全省前列,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
——创建沪滇科技合作示范区。完善沪红两地合作渠道,聚集技术、服务、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资源,共同建设上海面向云南有影响力的科技合作交流服务平台,到2025年,加快推进“上海-红河科技创新中心”“上海-红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上海-红河生物医药及生命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共建一批联合研发平台、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及中试基地,推动沪红两地长期合作,提升红河州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主要指标与目标值
三、科技引领“三张牌”示范区建设
(一)科技引领“绿色食品牌”
“十四五”期间,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在建基地、深加工、强龙头、创名牌、育主体、拓流通、保要素上下功夫,实施“一二三”行动,持续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示范创建,围绕全州打造“5个基地”,到2025年,力争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0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3:1以上目标,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深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4号)精神,根据科技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引》(国科发农〔2018〕150号)要求,以弥勒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申报第三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导入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科教资源,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引培力度,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制定出台红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支持政策和实施细则。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出台针对性的具体政策措施,吸引创新主体落地,增加创新机构数量,活跃创新创业氛围。争取浙江大学、云南省科技厅、红河州人民政府三方共建浙江大学云南(红河)研究院。引入国内优势创新资源建设农高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专栏1“绿色食品牌”科技创新重点
创建申报第三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弥勒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申报第三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制定出台红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支持政策和实施细则。争取省科技厅支持红河州申报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组织领导、政策保障、建设经费、发展定位等方面给予指导,支持红河州引入国内优势创新资源建设农高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建设江南大学云南绿色食品研究院红河分院。针对云南食品产业发展“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将江南大学优势科技成果落地红河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利用江南大学品牌优势帮助红河招商引资引智,与云南高校、院所和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在江南大学学科发展和红河产业升级上实现共赢,针对云南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需求同步启动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推进生物育种科技创新。下大力气推进梯田红米、高端花卉、道地中药材、特色畜禽的良种选育研发、育种技术创新和制种基地建设。选育梯田红米、屏边大围山微型鸡、弥勒红骨山羊等优势特色品种,支持建成一批部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基地、遗传资源基因库。依托云花创新中心,加快花卉专利品种引进研发,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推进产地初加工与物流。重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一体化技术和装备研发,建立产地初加工技术体系;智能冷链物流、绿色防腐保鲜、新型包装控制、粮食现代储备等保鲜物流技术研究;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品质控制、采后保质保鲜全程提质技术体系构建。
(二)科技引领“绿色能源牌”
“十四五”期间,坚持加快把绿色清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持续推进绿色能源战略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建设有色金属全产业链示范区,发展水电、火电、风电、光伏发电和供电、燃气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建成全省新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国际能源枢纽前沿。举全州之力加快碳中和示范园建设,打造千亿级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基地。围绕全州到2025年,力争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产值达2300亿元以上目标,支持相关企业开展锡基材料、高纯材料、显示材料等新材料以及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进一步延伸红河州有色金属产业链。打造有色金属全产业链示范区,依托中铝50万吨、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开展绿色铝新技术研发,延伸发展中高端铝合金、家居铝材等下游产业,全产业链打造绿色铝产业集群。支持相关单位与国内优势科研单位合作建设面向东南亚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科技支持215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开展新一代清洁能源储能应用示范,为打造“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基地提供支撑。
专栏2“绿色能源牌”科技创新重点
开展绿色铝新技术研发。依托中铝50万吨、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开展绿色铝新技术研发,延伸发展中高端铝合金、家居铝材等下游产业,全产业链打造绿色铝产业集群。开展耐热、高导电、高导热、高模量、高强韧和易焊接等铝合金功能材料研发。开展铝精深加工、轻量化、铝合金连接和表面处理等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开展有色金属全产业链技术攻关。支持相关企业开展锡基材料、高纯材料、显示材料等新材料以及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进一步延伸红河州有色金属产业链,打造有色金属全产业链示范区。
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技术攻关。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5G、光伏+储能+充电等成套应用技术及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研发及应用,水电工程安全运行与防灾减灾技术体系研究,风电数字化设计与运维技术开发,大容量储能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建设215万千瓦风电项目,开展新一代清洁能源储能应用示范,打造“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基地。
(三)科技引领“健康生活目的地牌”
“十四五”期间,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方向,以特色小镇和美丽县城建设为抓手,高标准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和昆玉红旅游文化经济带,打造滇南文化旅游经济带,提升“云上梯田·梦想红河”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建设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强化森林康养,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围绕全州到2025年,力争文化旅游业收入达2000亿元目标,支持“一部手机游云南”红河州级应用平台建设,推进“文化+旅游+科技”深度融合。支持相关高校和企业开展哈尼梯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专栏3“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科技创新重点
增强文化旅游服务业科技含量。开展文化资源数字化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文化艺术展演技术集成系统装备与应用。影视媒体融合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文化创意技术集成及产业化应用示范。
加快区块链技术和5G技术运用。开展区块链基础服务平台和服务网络建设。区块链技术与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示范;区块链技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重大应用示范。推动5G 技术在文化旅游、工业、交通物流、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创新与示范。
支持“一部手机游云南”红河州级应用平台建设。推进“文化+旅游+科技”深度融合,支持相关高校和企业开展哈尼梯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支持相关单位与国内优势科研力量联合开展异龙湖富营养化问题研究和示范应用,持续推动异龙湖保护治理。支持相关单位与省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共建滇南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研究院。
四、科技服务沿边开放示范区建设
(一)加快建设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打造“科技入红”升级版,把“科技入红”作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吸引国内外科技资源为红河创新发展服务,面向发达省份构建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承接机制,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形成“协同创新、梯度转移、内外循环、辐射带动”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引导和支持我州企业布局建设海外科技创新中心、离岸创新创业中心。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深化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科技入滇”机制作用,加强院士专家协同创新试点工作,推动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红河。
(二)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
积极探索加快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合作层次,加强资源共享,促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科技相通”,有效提升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创新辐射和创新联通能力。加强与越南莱州省开展联合攻关,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粮经作物种植、生物育种、疫病防控、生态环保、生物安全、电力技术等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探索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合作园,开展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国际化科技型企业,培养市场化国际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和经理人,集聚国内外科技人才。
专栏4 科技服务沿边开放示范区建设科技创新重点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合作园。省州联动在河口共建区域性科技合作平台,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探索建立科技企业国际孵化器,组织实施技术成果国际转移转化,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专业化服务。
建设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立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基地,以多种方式柔性汇聚海内外人才资源,在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着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外籍留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到2025年,争取建成1个留学人员创业园。
推进产业园项目建设。实施跨境产能合作园区、跨境服务合作园区、纺织服装产业园、电子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国际加工区及中小企业孵化园等项目。实施数字自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综合交易中心、边民互市贸易区块链供求信息撮合交易平台、智慧口岸信息化建设等项目。打造医疗研发平台,促进仿制药、基因库等前沿研发。
123-
重点服务风电等新能源送出的特高压输电工程开工2024-08-16
-
工信部:5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设备成为风电发展的重点方向2024-08-16
-
2020年我国风电认证市场达15亿元2024-08-16
-
甘肃肃北县累计完成风电装机24.95万千瓦2024-08-16
-
风电叶片存缺陷运维市场渐成热点2024-08-16
-
欧盟:风电和水电更具经济效益2024-08-16
-
风电项目节能评估方法简介2024-08-16
-
分子石墨烯架构助力有机太阳能电池2024-08-16
-
【两会】关于落实分布式光伏电站发展的三方面建议2024-08-16
-
2015年我国各省光伏装机数据排名及分析2024-08-16
-
国家能源局要求推进风能开发 增强光伏扶贫力度2024-08-16
-
华北地区掀起的户用光伏潮,正泰为你打call2024-08-16
-
光伏新政突拉“电闸” 专家直言:呼吁撤销新政2024-08-16
-
2019年光伏发电电价预测浅析2024-08-16
-
晶科科技:探索光伏制氢的“中国方案”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