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浙江绍兴:发展太阳能光伏、锂电池等行业领域应用
浙江绍兴:发展太阳能光伏、锂电池等行业领域应用11月3日,绍兴市人民政府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印发《绍兴科创走廊发展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发展聚偏氟乙烯(PV
11月3日,绍兴市人民政府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印发《绍兴科创走廊发展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发展聚偏氟乙烯(PVDF)、氟橡胶(FKM)、氟碳涂料等高端氟材料,深入拓展含氟新材料在微电子、太阳能光伏、锂电池、水处理、防腐管件、建筑等行业领域的应用。
通知还指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举措,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构建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工业/产业低碳/零碳技术:化工行业零碳/低碳流程再造工艺,废弃物资源化与再制造技术,污水污泥资源化技术等。新型能源技术:支撑城市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分光谱式太阳能光伏光热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高层建筑光伏柔性直流用电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新型光伏建筑幕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原文如下: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绍兴科创走廊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绍兴市人民政府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10月31日
绍兴科创走廊发展规划
前 言
规划建设绍兴科创走廊,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融入环杭州湾创新带的重大平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19年绍兴市实质性启动科创走廊建设,致力于构建全市域协同创新空间格局,支撑和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三年来,一个个重要创新平台启动建设,一批批优质产业项目落地生根,绍兴科创走廊正在成为全省乃至长三角最具活力的创新区之一。
202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绍兴科创走廊。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科创走廊在绍兴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中的支撑作用,特编制《绍兴科创走廊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任务是提出走廊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定位、空间格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引领科创走廊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按照科创走廊创新要素集聚、高端人才汇集、新兴产业密集的要求,本轮绍兴科创走廊规划范围主要集中在绍兴市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科创资源要素较为集聚的区域,东至进港公路—滨富路—越兴路,南至钱陶公路—群贤路—云东路—中山路—鉴湖大道,西至安华路—柯华路—越东路—中兴大道,北至安滨线—杭甬高铁—北塘河—展望大道—滨海大道,总面积188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一、基础背景
(一)重大意义
建设绍兴科创走廊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建设、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机遇,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意义十分重大。
融入环杭州湾创新带的需要。绍兴地处杭州湾“金南翼”,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地域相连、要素相通、功能相融。高标准建设绍兴科创走廊,有效形成环杭州湾创新带闭环,更好发挥区域创新资源优势,助力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联接杭甬“双城记”的需要。建设绍兴科创走廊,有利于发挥绍兴深度融入杭甬“双城记”的“金扁担”作用,加快推进绍兴与杭州、宁波都市区无缝对接,助力构建杭绍甬湾区科创高地,打造“融杭联甬接沪”枢纽城市和创新节点。
推动绍兴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建设绍兴科创走廊,是贯彻省委袁家军书记赋予绍兴“五个率先”使命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加强柯桥、越城、上虞三区创新资源统筹布局,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全域创新生态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高市域产业网络韧性,率先走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智造强市之路。
(二)发展基础
1.绍兴市科创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绍兴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提升,主要指标位居全省第二方阵排头兵位置,部分指标进入第一方阵,为新一轮科创走廊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聚焦战略支撑,科创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在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的指引下,统筹推进镜湖科技城、滨海科技城、金柯桥科技城、越城智汇芯城等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先后启动建设杭州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水木湾区科学园、国科生命健康创新园等一批重点科创项目,集聚人才、科技等高端创新要素,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大力提升高新园区发展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新园区区、县(市)全覆盖,全市80%省级以上高新园区综合评价进入全省前列,其中柯桥、上虞、新昌等3家高新园区进入全省综合排名前10。
聚焦创新生态,高端科创人才加速集聚。大力实施人才新政,深化绍兴海内外英才计划,打造“名士之乡”人才峰会、招才引智专列、“大院名校绍兴行”、“外国专家绍兴行”等系列引才品牌,全市已引进国家重点引进人才239名,省重点引进人才186名,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9个,海内外英才计划人才885名,省市海外工程师148名。建设以海智汇为代表的人才服务综合体,实行人才服务“一卡通”和服务人才专项例会,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加强高校毕业生引进工作,每年有超过10万名大学毕业生到绍兴就业创业,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突破135万人,已成为浙江省最受青年人才青睐的城市之一。
聚焦产业升级,区域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打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培育等组合拳。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水平指数居全省第一,现代纺织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试点示范名单;新兴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成功创建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成纺织、环保化工等16个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研究院”要求,引进高校院所共建30家产业研究院。超额完成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2.42%,每千家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54.54)分别列全省第2位、第3位。涌现出歌礼药业抗丙肝国家1.1类新药ASC08、晶盛机电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长晶炉及外延设备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聚焦改革活力,科技管理体制多点突破。在全省率先设立市县两级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科技创新委员会,实行区、县(市)委书记抓人才科技述职评议制度,推动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创新工作格局。出台绍兴“科技新政20条”,更大力度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印发《关于加快落实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的通知》,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
2.科创走廊基础条件
绍兴科创走廊地处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沿杭州湾核心区块,是绍兴市科创资源最密集、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区块,具有高水平建设科创走廊的基础条件。
有众多高能级发展平台。走廊范围内有1家国家高新区(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3家国家级开发区(袍江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综合保税区、1个省级新区(绍兴滨海新区)、3个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具有多重政策叠加优势,能够为高水平创新发展提供优越的平台支撑。
有较为鲜明的产业特色。走廊依托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2021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总值分别达400亿元、356亿元、749亿元,拥有中芯国际、浙江医药、浙江龙盛等一批头部企业。现代纺织产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升级成效显著,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试点示范名单。2021年,科创走廊范围集聚高新技术企业71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276家,分别占绍兴市的32%和54%。
专栏1:“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简介
集成电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位于越城区,由高新区块、袍江区块两个区块组成,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设计基地杭州相毗邻,与全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上海仅一桥之隔,产业发展区位优势明显。集成电路产业链完整,集聚中芯国际、浙江京东方、航芯科技、欧柏斯光电、宏邦电子等规上企业98家,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及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从业人员近13000人。初步搭建以绍芯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双创示范基地为主体的创新平台体系,在化合物半导体先导技术研究、化合物半导体封装测试及应用研究、数模混合特种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究、新型存储器研究、微纳芯片与微系统封装平台等领域拥有一批由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
高端生物医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位于绍兴滨海新区,拥有浙江医药昌海生物、亚太药业、歌礼药业、德琪制药、福瑞喜药业、劲方药业、智达药业、普施康生物、海隆生物、莱泽医疗等知名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40余家。初步形成以药品研发制造、基因疫苗、医用敷料及耗材、医用美容等为主体的高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多个细分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有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享有较高占有率的特色产品。拥有浙江理工大学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绍兴滨海新区现代医药中小企业生产基地、绍兴滨海新区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和国家级检验检测基地、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药品安全评价中心、绍兴质检院医药仪器检测中心、绍兴滨海新区现代医药创新中心、省药品化妆品审评中心绍兴分中心等生物医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引进落地国家、省级领军人才和绍兴市海内外英才计划创新创业医药人才40名,医药高端人才引进培养走在全省前列。
先进高分子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位于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新材料企业112家,其中新材料领域上市挂牌企业13家、“三名”企业1家、省市级隐形冠军企业22家、高新技术企业36家。初步形成以高分子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功能性金属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尤其是新和成、中科恒泰为代表的“前端合成—改性—应用”高分子新材料产业链具有特色优势。拥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共计10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工作站13个,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保持长期的科研合作,产业创新实力强。
有相对富集的科创资源。走廊集聚绍兴最主要的科技创新资源,拥有绍兴市唯一的国家级科技创新机构——国家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绍兴文理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等9所本专科院校;拥有省级以上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391个,集聚人才总量达到47.6万人,吸引顶尖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69人,分别占全市的46%、35%、45%。
有日益完善的配套设施。走廊地处交通枢纽核心区,区域内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融入长三角核心城市“1小时交通圈”,实现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之间交通互联互通。走廊范围内医疗、教育、文化等城市配套不断完善,为科创资源集聚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存在问题
对照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绍兴市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创新链条有短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衔接不够,产业创新链条有待畅通;创新平台缺高度,产业研究院、众创空间等多而不强,标杆性、国字号、高能级科创平台缺乏;科创布局难统筹,各区、县(市)高度重视创新发展,争相建设科创基地,存在“碎片化”现象,缺乏辐射带动力强劲的科创核心区,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综上,绍兴市科技创新进入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整合全市科创资源,高水平建设科创走廊已成为绍兴市打造新时代“名士之乡”人才高地和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战略举措,以特色优势领域创新为标志的产业科技创新将成为浙江省打造科创高地的重要组成。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聚焦“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和新一轮制造业攻坚行动,以推动科创资源要素高水平集聚整合为牵引,进一步提升战略产业竞争力、技术创新策源力、高端人才集聚力、开放创新支撑力、品质生活吸引力,奋力形成一批标志性硬核成果,建成生态优越、人才汇聚、创业密集、产业高端的区域科技创新高地,为加快实现“五个率先”,奋力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范例提供强劲动力。
(二)战略定位
国内一流特色产业创新先行区。聚焦“五个率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着力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升世界级现代纺织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国内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示范区,打造“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样板,成为国内一流、绍兴特色的产业创新高地。
长三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以绍兴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牵引,系统集成优化创新创业政策措施,全面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品和重大装备产业化项目落地,成为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杭绍甬一体化创新联动区。深入贯彻杭绍甬一体化战略,推进绍兴科创走廊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等联动发展,补齐环杭州湾创新链条,促进杭绍甬创新资源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联建共享创新设施,协同共促产业发展,成为推动浙江大湾区协同创新的重要引擎。
(三)主要路径
突出产业创新,走出一条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之路。依托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培育和现代纺织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势,围绕产业链引导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依靠创新链促进产业链升级,不断增强走廊的创新能级和集聚辐射功能。
突出创新生态,走出一条科产城人文协同发展之路。发挥山水美和名士多优势,加快打造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的生态圈,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突出开放合作,走出一条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之路。强化全球视野、区域联动、协同创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大融杭联甬接沪力度,深度融入长三角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强跨国界、跨区域、跨领域科技资源配置,加速嵌入全球创新版图。
突出统筹协调,走出一条跨区域协同开发之路。强化市级统筹和指导功能,全面规划走廊开发建设,在空间布局上,统一规划,分片推进;在项目引进上,统筹准入,分区落实;在资源供给上,统筹调配,分别归口。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绍兴科创走廊基本成型,创新平台、人才、资源集聚成效显著,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成为浙江省打造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一极。
创新平台能级显著提升。在高层次创新载体培育上取得突破,力争新增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机构和6个省级科技创新机构,累计建成6个国家级孵化器、6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和10个省级孵化器、80个省级众创空间。
科创资源集聚显著提升。创新创业支撑体系更为完备,集聚各类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1300亿元,2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累计引育顶尖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120人,集聚各类人才总量达65万人。
企业创新实力显著提升。创新型企业加速涌现,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04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800家,上市公司达到40家,规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0%,省级以上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总数达到550个。
产业集群素质显著提升。创新型经济效益显现,产业集群规模和竞争力持续增强,规上工业企业产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达到15%。
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特色优势领域创新策源地引擎地位更为突出,在“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领域产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每万人高价值专利拥有量达到18件,技术市场交易成交额达到130亿元;累计获得国家/省科学技术奖230项。
到2035年,绍兴科创走廊全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体系,汇聚一批全球知名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团队,产出一批全球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关键技术,在若干优势领域占据全球制高点,高水平建成世界级产业创新策源地。
专栏2:绍兴科创走廊主要规划指标
三、构建科创空间新格局
根据绍兴市科技创新资源的空间分布现状和未来城市发展战略要求,在市区凝聚科创走廊核心发展动力,规划建设一条科创发展带,串联镜湖科技城、越城智汇芯城、滨海科技城、金柯桥科技城、曹娥江科技城、东鉴湖科技城6个科技城,建设一批重大科创基地,形成“一带六城多点”的高效能科创空间新格局。
(一)一带串联塑造科创中轴
一带即以“群贤路—越兴路—杭绍甬高速”交通干线为主轴,建设集聚绍兴主要高能级科创平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的科创发展带。进一步强化科创发展带一体化功能建设,统筹推动沿线6个科技城创新科研、产业开发、生活休闲、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合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链、产业链、设施网、生态网,聚力推动科创资源集聚、科创能级提升,完善生活服务配套,加强凸显绍兴水乡生态特质,打造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基础设施网络覆盖、绿化生态有机融合的科创走廊空间,成为绍兴市具有核心主导地位的“科创中轴”。
(二)六城聚力打造科创引擎
以镜湖科技城、越城智汇芯城、滨海科技城、金柯桥科技城、曹娥江科技城、东鉴湖科技城6个科技城为核心载体,总面积约188平方公里。在一体化发展指引下,因地制宜确定6个科技城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形成功能互补、差异发展的协同发展格局,以鲜明的科创标识塑造绍兴新时代科创标杆。
镜湖科技城
——规划范围:位于镜湖新区,规划范围北至杭甬高铁,南至群贤路—梅南路—群贤路,西至大越路,东至中兴大道,总面积约27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发挥镜湖大城市核心区平台优势和高铁高速同城效应,构建“创新+枢纽+文化+商务+公共服务”复合功能,重点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高端人才集聚区、人工智能试验场建设,打造协同开放、辐射全市的科创服务核心区。
——发展导向:抓住国内创新要素开放流动和优化配置机遇,推动“站城一体、文旅辉映、三生融合”,打造多元复合的现代化、智慧型TOD综合体,以高端金融、商业、创意、居住、文化、教育与休闲功能构建为依托,聚焦信息光电、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时尚创意等四大重点产业领域,以新金融、新科技服务两大产业支撑,全面对接大院名校、国家研发机构、知名企业,推进高端创研机构集聚区、企业总部基地、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人才集聚”为一体的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突出“高、精、尖、专”导向,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打造绍兴“名士之乡”英才计划镜湖升级版。
越城智汇芯城
——规划范围:位于越城区曹娥江以南,规划范围北至杭州湾环线高速,南至云东路—中山路,西至越东路—杭甬高铁—中兴大道—洋江路—袍中南路—迪荡湖路,东至越兴路—104国道—吼山路,总面积约68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依托集成电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集聚高端科创资源,打造国家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研发应用高地、长三角先进集成电路产业制造基地、浙江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高地和绍兴产业转型、动能转换重要引擎。
——发展导向:立足集成电路产业优势,加快建设绍芯实验室,高水平推进省宽禁带半导体特色工艺产业创新中心项目建设,突破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融合”,向国家实验室“预备队”迈进。聚焦打造区域IDM产业模式,引进培育先进的芯片设计、先进的特色工艺制造、先进的封装测试等三个“世界先进”,加快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及应用”的集成电路完整产业链。高标准建设迪荡湖科技CBD,规划范围东至杭甬运河、南至云东路、西侧和北侧至环城河—皖里江。立足绍兴特色产业,举全市科创之力重塑创新格局,以建设高端研发主阵地为导向,推动“科创+头部企业”“科创+上市企业”“科创+运营企业”“科创+配套设施”,推进科技研发、创业孵化、企业总部、产业学院、城市文化体验中心、人才创新综合体、产业人才社区等功能建设,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建设科创走廊创新策源枢纽。
滨海科技城
——规划范围:位于越城区曹娥江以北,规划范围北至北塘河,南至海东路,西至越东路,东至海华路,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依托高端生物医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聚焦生物医药,完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地、杭州湾南翼产业创新策源地、G60科创走廊要素融合桥头堡。
——发展导向:以滨海新区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平台、智能制造产业园为依托,聚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加快打造产业集群、培育领军企业。着力推动科创平台载体建设,持续完善滨海新区科创园、精准医学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等重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充分发挥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省级绍兴现代医药产业创新综合体等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品质。
金柯桥科技城
——规划范围:位于柯桥区东部,规划范围北至齐贤街道北侧镇界,南至钱陶公路,西至安华路—柯华路,东至镜水路—齐贤街道东侧镇界,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围绕现代纺织等传统产业升级,在打造更具绍兴标识全省一流的人才创业园上再求突破,全面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区、创新发展先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
——发展导向:以民营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为特色,健全高质量人才服务体系,引进集聚“鲲鹏计划”等顶尖人才、领军型团队和相关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人才+项目+资本”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转型发展研发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依托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鉴湖实验室)、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动纺织、印染、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创新策源水平。完善城市配套,建设宜居宜业的城市创新空间。
曹娥江科技城
——空间范围:分两片,北片位于上虞区北部杭州湾区域,规划范围北至滨海大道,南至展望大道(杭绍甬高速复线)人民大道,西至嘉绍高速,东至进港公路,面积约28平方公里;南片为e游小镇,北临滨江路,南至五星路,西至杭甬运河,东至鸿雁路,面积约3平方公里。总面积约31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依托高分子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新材料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绿色智造先进区、绍兴市接轨大上海桥头堡示范区。
——发展导向:推动先进高分子材料“研发—转化—制造—检测—应用”的全产业链建设,以标志性项目引进、大院名校集聚、头部企业培育、领军型人才集聚、数字绿色升级为突破口,构建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资金链于一体的新材料产业生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效应,以制造业下游应用为牵引,整合产业链资源,突破前沿关键共性技术,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杭州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创业集成器功能,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招引高能级创新机构和平台,以“项目孵化+产品研发+交流展示+检测检验+专业服务”模式,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东鉴湖科技城
——空间范围:位于越城区东部,临近上虞区,规划范围北至杭甬高铁,南至鉴湖大道,西至水系—洋江路,东至滨富路,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作为科创走廊未来发展的战略预留空间,以集聚一流科研院所和大科学装置为重点,积极谋划科学园区建设,致力于打造走廊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核心引擎。
——发展导向:发挥优越的生态人文环境优势,主要面向走廊未来空间拓展需要和高能级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布局,与国土空间规划做好衔接,明确东鉴湖科技城区块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功能。作为科创走廊战略留白用地,规划期内暂不进行产业开发。继续维持好自然山水生态环境,推进轨道交通2号线建设,有序开展土地收储工作。
(三)多点支撑激发科创活力
按照“科创赋能、特色鲜明、实施可行”建设原则,围绕研发孵化和科创服务,谋划建设一批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成果加速产出、创新企业不断孵化、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的创新基地。“十四五”时期,重点规划建设两类十大科创基地。
研发孵化类科创基地。加快迪荡湖科技CBD建设,树立“片区开发”理念,做好“科创+”文章,构建高品质科创服务体系,打造高端科创平台。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园以集成电路研发设计为核心,产业增值应用为导向,构建集成电路产学研创新生态圈。中科院新材料创新基地聚焦新材料类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究,推动新材料创新项目加速落地转化;绍兴国际生命健康科技产业新城、精准医学产业园聚焦生命健康高端科研团队和头部项目招引,加快布局前沿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杭州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柯桥民营科技园集群重点围绕高端企业和科研机构招引,推动产业项目研发和孵化,助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服务类科创基地。浙江绍兴人才创业园以高层次人才招引为特色,着力推动创新创业,为科创走廊提供人才要素支撑。镜湖创研科技园、湖东金融创新基地聚焦科技金融、科技创新、科技博览、人才公寓等服务供给,为科创走廊发展提供良好的科创公共服务。
1234
上一篇:山西建投快速推进海外风电项目
-
南瑞太阳能基于熔融盐储热的塔式光热电站控制技术项目启动2024-08-16
-
发改委:首季战略性新兴产业稳定增长 趋势乐观2024-08-16
-
远光软件投资武汉子公司 “抢”人才、谋外延发展2024-08-16
-
太阳能+空气能绘制新能源蓝图2024-08-16
-
生物质能源产业规模趋大 弥补现有能源结构不足2024-08-16
-
欧盟对马、台太阳能产品展开贸易调查 薄膜被排除在外2024-08-16
-
德发明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新工艺2024-08-16
-
国产太阳能液态电池有望2017年面世2024-08-16
-
六月订单猛增 太阳能电池厂调涨售价2024-08-16
-
中欧太阳能争端或要“滚雪球”2024-08-16
-
印度打造太阳能火车 替代柴油2024-08-16
-
移动技术+太阳能给非洲带来变革2024-08-16
-
分子石墨烯架构助力有机太阳能电池2024-08-16
-
“数享生态,智创未来” 第二届燃气行业产业联盟·818峰会圆满成功!2024-08-16
-
智汇清洁供热,谱写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新篇章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