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风电数智化应何去何从?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2-10-09 10:01:52
热度:

风电数智化应何去何从?各个厂商都在说智能风机,智能风机到底智能在哪里?总被两个细则考核,风功率预测到底能不能准确?轰轰烈烈的上集控,是不是只是给领导参观用的大屏?一些厂商推广的电力

各个厂商都在说智能风机,智能风机到底智能在哪里?总被两个细则考核,风功率预测到底能不能准确?轰轰烈烈的上集控,是不是只是给领导参观用的大屏?一些厂商推广的电力市场交易软件,真的能帮业主赚到钱么?

提到风电的数智化技术,一连串的问题从笔者脑中闪过,仿佛数智化就是个21世纪的宏大故事,把风电业主忽悠的一愣一愣的。但是即便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化与智能化已越来越成为风电技术发展的主力军。

曾几何时,谈起风电的技术,人们想到的首先是主轴承、叶片、齿轮箱、发电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东西。而随着工业革命4.0的风起云涌,数智化的这些软的东西越来越站上了风电技术发展的风口浪尖。马云说,一切没有被互联网改变的行业都将被互联网改变。那么风电行业无疑也在发生着深刻的数智化变革。

数智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简称,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大舌头和谐音梗。但大舌头谐音梗的讲话方式也恰恰是现在网络流行的新兴热梗。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着数字化与智能化正以时尚的方式改变着能源——这一古老而严肃的行业。

从风机的智能化到风场的智慧化;从功率预测系统到一次调频系统;从新能源集控到电力交易软件;从基于超算的风资源微观选址平台到基于多层架构EMS的场站级风光储充用协同控制策略。风电行业的数智化发展正逐渐延伸至风电产业链的每一个细节。

那么既然风电数智化发展是趋势,为什么在实际过程中却一再的被质疑呢?归根结底的原因是风机及配套厂商所宣传的实际效果和所能达到的实际效果之间存在矛盾;是业主所愿意为数智化改造投入的成本和所预期达到效果之间存在矛盾。

回过头来看最开始的几个问题,我们或者能从中获得些更具体的感知。

伴随着质疑的目光和试探的脚步,风机最先开始了数智化的技术进步。从偏航自学习,变桨自适应,到各类传感器的广泛应用,再到基于大数据和数字孪生的状态监测,健康度预警。随着智能风机的内涵被行业龙头企业不断丰富,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理念虽然到现在实际实现的风场数量还很有限,但却早已成为了各大开发商招标文件中的标配。只是要求高了,风机的价格却一点没长。业主却觉得智能风机了就应该要有更高的发电量,更便捷的运维。

风场级的尾流协同控制虽然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经在业界被宣传,实际效果如何却鲜有风场能现身说法,因为没有可比较的对象。反倒是因为智能降载技术损失了发电量常常被业主诟病。风机厂商仿佛自己为自己制造了枷锁。业主似乎也只接受数智化带来的好处,不接受一点发电量损失。

随着电网要求的提高,风电场对于功率预测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电网可是实打实的罚钱。于是各个风功率预测厂家纷纷标榜他们的数据源有多么可靠,算法有多么精准,鼓励业主更换功率预测系统。业主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更换后,可能比原来准了一些,但也会常常发现该不准的还是不准。功率预测厂家的逻辑是我比其他家准,业主就应该买单。业主的逻辑是你的功率预测必须绝对准确。

再说集控,大多数的集控都还处在一个集而不控的状态,集中监视,搞个大屏供领导参观的状态,更多的像是一种噱头。为了把集控做得漂亮,要求集控厂商可以统计这个数据那个指标,还要能大数据分析故障预警。在业主看来这些软件功能开发没什么成本,你风机厂商甚至应该在一些大容量的风电项目上送给我。在集控厂商看来每个业主要看的内容都不一样,都需要定制化设计,加上风光场站各个类型设备的数据接入,开发周期很长,成本很高。

电力交易软件是随着多个省份开展新能源电力市场现货交易逐渐兴起的数智化应用场景。配合着功率预测系统,都说能通过云端的算法训练帮助业主规避风光资源的波动性风险。可一者是通过电力交易软件赚的钱很难衡量,二者是电力实时数据存在着能源安全问题。所以软件厂商和业主之间想要为结果达成一致也存在着诸多困难。

但即便还存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风电的数智化不是枷锁,不是噱头,更不是电力系统安全的敌人,它是对于风电技术的一个全新的域定。

就像虽然远在前苏联的加加林时代就已经可以把人类送入太空,但是基于数智化航天技术才定义了什么叫现代宇航;虽然二十多年前风电在我国已经开始有项目,但是基于数智化的风电技术才真正为风电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风电技术的数智化进步是一个长远的方向,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每个从业者对风电的数字化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波折和起伏。

我们应当允许数智化过程中的试错,这也是技术进步所必经的过程。业主也需要真正为风电的数智化进步政策松绑,进行更多的投入,促进行业数智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