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张宏:扎实推动“双碳”新战略 构建煤炭产业新格局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2-07-04 11:01:39
热度:

张宏:扎实推动“双碳”新战略 构建煤炭产业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就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做出了科学、系统的阐述,分析了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形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就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做出了科学、系统的阐述,分析了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形势和任务,阐明了战略定位和重大意义,明确了重点工作,统一了思想认识,为扎实推进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煤炭作为我国兜底保障的能源,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进程中,既要坚定不移提供安全稳定的能源保障,又要勇于自我革命,为能源结构调整转型、支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支撑和发展空间。站在我国能源转型发展战略的新起点上,煤炭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动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生产和清洁高效低碳化利用,促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与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有机融合,需要准确把握以下几点。

准确把握战略定位。推进“双碳”战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准确把握战略意义。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

准确把握战略原则。推进“双碳”战略必须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为我国如期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准确把握战略节奏。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既不能等,也不能急。既要立足当下,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立足国情、兜住底线、先立后破、循序渐进、持续发力。

准确把握战略方向。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推进“双碳”战略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础上;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煤炭行业是我国的能源支柱产业。在推动“双碳”战略进程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煤炭产业发展新格局,兜住能源安全保障底线,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把握节奏、进退有序,勇于自我革命,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一是转变观念,自我革命。在推动“双碳”战略进程中,煤炭作为能源属性必然要经历由目前主体能源、兜底保障向支撑性能源、应急调峰与储备能源的方向发展,逐渐为新能源发展腾出空间。相关研究成果显示,到2060年,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所占比重将下降至10%左右。站在我国能源革命与“双碳”战略新起点上,煤炭行业要切实转变观念,勇于自我革命,充分认识到传统扩规模、铺摊子、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走安全、高效、绿色、低碳、集约化发展道路,统筹煤炭短期保障供给与远期有序退出的关系,统筹新矿区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煤矿现代化、智能化生产与老矿区煤矿退出转型发展的关系,统筹构建煤炭产业发展新格局与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未雨绸缪,为“双碳”战略与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稳住规模,保障供应。2030年以前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我国煤炭消费进入总量峰值平台期并转入总量回落的历史性变革期,也是煤炭行业自我革命的重要时期——既要承担保障供应责任,又要谋求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综合分析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逐渐达到峰值42—43亿吨;“十五五”期间,煤炭消费总量仍将在40亿吨左右波动并逐渐回落。煤炭需求短期有增量、有空间,远期减量、收缩。

煤炭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深入研究我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的资源条件、开发潜力、区位特点、市场范围和能源消费结构,摸清底数,科学确定大型煤炭基地开发节奏、规模、定位和煤矿退出机制,建设一批安全高效智能化煤矿;在煤炭资源条件适合区域,优先建设大型露天煤矿。统筹全国煤炭供应保障与区域基本供应能力,全国煤炭总产能稳定在48亿吨左右;推动煤炭产运储销体系建设,强化能源安全保障责任,提高煤炭长期安全稳定供应能力,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

三是创新机制,兜住底线。推进“双碳”战略,煤炭等化石能源比重逐渐下降、新能源比重不断提高是必然趋势,但在新能源还没有形成安全可靠替代形势下,煤炭作为我国能源兜底保障的责任难以改变;同时,新能源安全可靠性程度越低,兜底保障的难度越大。

为最大程度地消纳利用新能源,适应新能源安全可靠性程度低、负荷波动幅度大的特点,迫切需要创新煤炭产能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煤炭弹性产能和煤矿弹性生产机制,适应新能源出力特点,兜住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底线。应研究建立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调控机制,对煤矿生产实行分类管理,按照先露天煤矿、后井工煤矿;井工煤矿先大型、后中小型原则,综合考虑煤矿资源条件、现代化程度、煤层煤质特点、安全生产形势等进行科学评估分类,构建煤矿产能弹性释放(收缩)管理办法。根据煤炭市场供需形势、新能源出力情况、区域能源消费与市场价格变化幅度等,设立煤炭产能弹性释放(收缩)阈值和等级,推动煤矿产能由刚性管理转为弹性管理,为新能源有效替代腾出发展空间;当新能源出力不足、能源供应阶段性紧张时,通过释放煤矿产能弹性及时填补能源供需缺口,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

四是清洁利用,绿色低碳。推动“双碳”战略核心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重点是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那么,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煤炭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生产消费是必然选择。在现阶段新能源安全可靠程度低的形势下,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以绿色低碳生产和清洁高效利用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将是“十四五”“十五五”时期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煤炭绿色低碳生产与清洁高效利用贯穿煤炭资源开发、建设、生产、储运、消费全过程,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效衔接。持续推动建设智能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煤矿,大幅提高煤炭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过程能耗。推动原煤洗(选)加工,提高商品煤质量。以燃煤发电、冶金焦化、水泥建材和散煤燃烧四大耗煤领域为重点,加大产业政策、技术支撑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煤炭按品种、煤质对路消费,提效降碳。鼓励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煤炭消费升级,控制消费总量增长,实现2025年之前煤炭消费总量达到峰值。

五是科技引领,固碳循环。煤炭是高碳能源,也是重要的碳基工业原料。要充分发挥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与产业化发展领先优势,加大煤炭气化、转化制精细化工产品和碳基新材料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鼓励高端精细化工、具有特殊性能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研发,弥补我国化工产业链短板;以高端碳基新材料产品研发为主线,研制“卡脖子”产品,推动煤炭由化石能源向高端化工材料和碳基新材料领域突破发展,构建符合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特点,由煤炭、煤化工、新材料到终端工业产品完整的煤化工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转变,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实现煤炭燃烧排放二氧化碳向固碳、碳循环方向转变。

六是产业延伸,转型发展。统筹推进“双碳”战略与能源结构调整、老矿区煤矿退出和产业转型发展,研究建立煤炭产业转型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建立矿区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搭建煤炭资源枯竭矿区与区域产业体系融合发展平台,促进矿区与社区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协同发展,促进煤炭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研究建立煤炭产业转型发展费用(或转型基金),列入煤矿企业当期成本,专款专用,支持煤炭企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老矿区煤矿退出、新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七是回归本源,科学计量。目前,我国煤炭计量采用原煤产量计量,不分品种用途均以原煤产量累加统计。显然,由于煤种不同、发热量差异大、使用方式不同,简单以原煤产量算术累计不够科学。需要改革传统计量模式,推动分级分类统计。第一按商品煤计量、按煤类分类统计。按照煤矿生产的原煤全部经过洗选加工后的商品煤计量。以我国原煤含矸量10%左右计算,每年商品煤量较原煤量减少3.5亿—4.0亿吨。在此基础上按褐煤、低变质烟煤、中高变质烟煤(含炼焦用煤)、无烟煤分类统计,使煤类相同、煤质相近的商品煤量加总计算。第二按商品煤热值折算标准煤计量。即,煤矿生产的商品煤按发热量全部折算成标准煤计量。目前我国每年40亿吨左右的煤炭产量,折算成标准煤为27亿吨标准煤左右。第三按煤炭用途分类统计。即,用于发电、供热、蒸汽、窑炉等用煤以动力煤计量;冶金、焦化等用煤以炼焦煤计量;用于制合成氨、煤甲醇、煤制油、煤制烯烃等化工材料用煤以原料煤计量。通过对煤炭产量的科学计量,真实反映全国煤炭生产、消费量和消费方式,更有利于科学核定碳排放量和强度变化。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煤炭行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战略意志,兜住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底线;以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和固碳循环;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煤炭弹性生产,给新能源发展腾出空间,为如期实现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