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深海油气开发技术实现大跨越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2-07-04 10:02:40
热度:

深海油气开发技术实现大跨越“在连线画面中见到总书记亲切的身影,特别是听到他富有亲和力的声音后,大家的心情十分激动。”“深海一号”超深

“在连线画面中见到总书记亲切的身影,特别是听到他富有亲和力的声音后,大家的心情十分激动。”“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总监雷亚飞说,向总书记汇报时,为“深海一号”奋战的日子历历在目。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6月25日,“深海一号”再次传来好消息。作为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投产一周年,累计生产天然气突破20亿立方米,外输凝析油超过20万立方米。

距离海南省三亚市约150公里的海域,40层楼高的海上“巨无霸”、24万个零部件组成的“机器岛”、最大投影面积相当于两个标准足球场……这就是“深海一号”能源站——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

从在被放弃的区域找到“宝藏”,到另辟蹊径构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生产完整技术体系,“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建成投产是我国深海油气开发的里程碑,亦是中国海油全力以赴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勇担深海油气开发技术“策源地”的生动诠释。

不迷信不盲从才能“气”而不舍

“何必另起炉灶,为何不直接采用荔湾模式?”

“难度系数这么高,这个风险我们承担得起吗?”

2015年5月的北京,陵水17-2气田开发大思路研讨会现场,中海油研究总院“深海一号”大气田研发设计项目经理朱海山面对一连串质疑。

此前一年,琼东南盆地勘探发现的“深海一号”大气田探明储量超千亿方,所在海域水深约1200至1500米,属于超深水。

深水开发不只是“水深”,其对技术、装备能力、关键设计指标要求极高。气田所在海域台风频发、地质灾害复杂,投资费用高昂,如何实现深水油气田经济开发一直是世界级难题。国际上只有少数几家大型石油公司具备深水开发技术能力。

彼时,中国海油已经掌握300米水深油气田开发,但对于深水气田涉足未深,由“浅”入“深”,从开发模式到规划设计,从作业资源到人才队伍,从技术到管理思路,几乎没有实践经验。

为自主答好“向深水进军”这道题,中国海油支持唯才是举,调集60多名以28至35岁青年为核心的青年攻关队伍,组建“深海一号”能源站研发设计团队。

“深水项目就得解放思想,跳出条条框框,用创新思维来推动!”朱海山说,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有不断攻坚克难向科技创新要答案的执着和坚持。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海油一直秉承的创新态度。“深海一号”大气田的发现正是得益于其在勘探技术理论和基础研究方面的坚持,不迷信权威。

“以往国外大公司用的是传统的大西洋被动边缘理论,不适用于我们。”中国海油首席科学家谢玉洪说,“我们继承传统的油气勘探技术理论,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建立了深水区油气成藏模式,完善了深水油气勘探技术,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水道找到了具有大型勘探潜力的陵水17-2构造群。”

“赛马”“比武”出真招

正是在不看职级、资历,只看能力和拼劲儿的氛围和体制下,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成为团队主力。当时只是普通工程师、如今已是中国海油研究总院工程研究设计院结构总师的李达就是其中之一。

在李达等人主导下,中国海油选择了一条连外方深水同行都没想过的路——借鉴“保温瓶内胆”原理,开创半潜式平台立柱储油的世界先例。“项目团队内部组建多个攻关先锋队,用35岁以下年轻工程师挂帅两支先锋队,并行攻关‘深海一号’能源站船型方案,每隔两周,两支团队进行工作成果‘比武’。”朱海山介绍,最后优选形成“扁平浮箱+国内泰山吊合龙”的全球首个半潜式平台立柱储油船型,“赛马”结束后两支攻关队又转为背靠背独立校核,保证技术可靠。

“缺技术,就学习技术、钻研技术、创新技术!”“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项目组总经理尤学刚心里清楚,关键核心技术只能靠自己。没有先例,就开创先例。没有标准,就创建标准。

尤学刚带领项目人员终日像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钻研技术规范、攻克技术难题,组织国内外专家,优化平台设计、强化技术研究,挽回一个几乎要推倒重来的加工设计方案。

这些努力成就了“深海一号”的3项世界级创新、13项国内首创技术。

锻炼出一支过硬队伍

“深海一号”项目从2019年7月开始提速,9月起吹响赶工号角。整个项目建造工期只用了16.5个月,而国际上与“深海一号”能源站规模相近的平台,建造周期则需要38.8个月。

面对这搭载近200套关键油气处理设备,最大排水量超过10万吨的“大家伙”,“深海一号”大气田总监雷亚飞带领气田开发生产团队先后突破了多个关键核心设备运维困局,成功破解了透平发电机、干气压缩机等关键设备运行难题,形成了一套国产化操作流程,同时编译技术手册30万余字,申报技术革新项目5项,初步形成全套深水气田运维体系。

“‘深海一号’项目实现新材料研发、新装备研制及新技术应用多达64项,项目的示范性研发应用,使半潜式油气生产平台的关键设备自主化率由33%提高到80%。”“深海一号”气田开发项目副总经理刘孔忠说。

“通过‘深海一号’大气田建设,中国海油培育出一批成熟的深水半潜平台设计、建造、安装团队,通过把国内现有海工建造场地的建造能力发挥到极致,突破了国外在复杂大型海上油气生产装置设计建造全流程的技术封锁,是我国工业体系超强系统整合与搭建能力的体现,完美解决了深水远海边际油气田无法经济开发的难题。”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表示。

点评 科技创新没有事先指定的成功者,常常是各种奇思妙想竞争中的胜出者。创新,不问学历高低,但求千帆竞发;不问名气大小,惟愿百舸争流,中海油的创新实践一直践行这一理念。做到这一点,要“破”“立”结合,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要营造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制度环境,涵养允许试错、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让各类人才都可以充分释放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