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河南新乡: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力争形成近50亿级规模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2-03-31 16:03:52
热度:

河南新乡: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力争形成近50亿级规模3月31日,新乡市人民政府发布新乡市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发展行动方案等三个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产

3月31日,新乡市人民政府发布新乡市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发展行动方案等三个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产业,提高新能源在全社会用能结构中的比重。通过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引进带动相关风电装备、光伏组件、生物质综合利用装置本地化生产配套,带动产业发展。到2025年,电池及新能源产业力争形成200亿级规模,其中电池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

详情如下: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新乡市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发展行动方案》《新乡市加快新兴产业重点培育行动方案》《新乡市加快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2月28日

新乡市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发展行动方案

传统产业是我市制造业的支柱,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根据《河南省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发展行动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握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通过高位嫁接形成“新制造”,焕发新活力,再造新优势,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提供坚实支撑。

(二)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产业数字化水平明显提高,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产业层次、技术创新、空间布局等方面实现战略性转型,重点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国际国内产业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规模和效益迈上新台阶。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传统产业增加值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速不低于全市制造业平均增速;利税、利润等主要效益指标实现中高速增长,重点产业盈利能力、能耗降低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发展质量和效益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打造超千亿级产业集群1个,超500亿产业集群2个,培育超百亿元龙头企业9家。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传统产业研发投入和产出水平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全覆盖,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高新技术企业100家。

——发展模式深度变革。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智能制造建设模式有效推广,培育建设30个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建设以及节能减排主要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成绿色工厂8家以上。

——新型化率大幅提升。传统装备中高端智能新装备比重达到50%以上;食品与轻纺领域创建10个以上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及模式等),形成10个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知名新品牌。

——转型生态加速形成。传统产业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和制度链深度耦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生态主导型的“链主”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与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赢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传统装备转型智能“新装备”。巩固提升起重物流装备、振动机械、过滤分离设备、汽车零部件、农业机械等5大传统优势领域,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应用变压变频调速、故障自诊、远程运维、智能防摆和防撞、近场感应防碰撞等技术,实现起重物流装备产品轻量化、高端化、智能化、模块化、大型化、专业化,加大高智能军用起重机、智能物流搬运系统、核用中低放智能转运设备等新产品开发。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低频高幅与高频低幅设计等先进理念和手段,提升振动设备产品性能和可靠性,借助技术优势进入节能环保装备等新领域,积极发展垃圾处理设备、污水污泥处理设备、固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设备等产品。着力提升过滤分离设备的集成化、智能化、成套化水平,在保持煤机、制冷等传统工业过滤领域领先地位基础上,积极进入污水处理环保领域、风电和地热水供热等新能源领域,大力发展地下水过滤回灌装备等先进产品。应用轻量化、新能源技术,开发节能、环保新型产品,实现由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向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等高附加值制造升级。重点突破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可靠性与自动监测、智能信息化等关键核心技术,向高效智能、舒适便捷、节约可靠、复式功能、宽幅大型、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努力攻占高端农业机械市场。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端装备产品,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其中“新装备”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税务局、资源规划局、科技局、农业农村局)

(二)加快食品向绿色功能食品转型升级。以面粉及面制品、肉制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发展中央厨房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全省重要的特色食品产业基地。依托“中国第一麦”品牌资源优势,形成龙头集聚,提高小麦精深加工能力,发展精深加工专用面粉。调整肉类结构,向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走连锁加盟道路。鼓励企业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积极开发具有南北方地域特色的速冻食品。大力开发营养、保健等新型焙烤食品,充分挖掘南太行旅游、牧野文化内涵,走定制化发展道路,积极布局具有传统特色的休闲食品。支持白酒企业转型升级,啤酒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鼓励奶制品重点企业建设优质奶源基地,提高奶源自给率,打造豫北重要的乳制品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树莓、山楂、桃仁等药食同源食品的资源优势,走精深加工道路,大力发展保健和休闲饮品。利用先进低温保鲜技术,建设都市大厨房加工集中区,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中央厨房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全市食品工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全市食品工业集约化、规模化、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安全营养水平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食品产业体系,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高端健康食品工业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农业农村局、发改委、商务局、市场监管局、文旅局、科技局)

(三)加快打造轻纺产业发展“新引擎”。大力实施消费品“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巩固再生纤维素长丝、氨纶、绿色纤维、棉纺、特种服装等行业优势,提高服装、家纺创意设计能力和营销水平,积极拓展工业用布、装饰用布、特殊用布和专用服装等新领域,引进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品种和高水平、高标准印染、服装面料等项目,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冰箱、冷柜、洗衣机、家具等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大力引进空调、洗衣机、小家电、厨房电器等家电企业,完善终端产品布局;提高全屋定制发展水平,推广个性化定制。到2025年,建成省内重要的纺织服装基地和现代家居基地,产业规模力争突破6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商务局、市场监管局)

(四)加快化工向高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转型。加快煤化工企业“一头多尾”产业链条延伸,依托甲醇、氢气等原料,发展甲醛、氨基树脂、双氧水、二甲基甲酰胺等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培育高端新型肥料,推动化肥向绿色、高效、缓释方向升级延伸。优化提升化工新材料性能,发展PBAT、PBS、PGA、PLA等生物可降解材料及制品,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挥专用化学品传统优势,推进两糠产业链、树脂系列产品、甲酰胺系列产品、吡咯烷酮系列产品、油田化学剂等特色优势领域持续升级,发展特定应用领域、特定功能用途的高端精细化学品,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到2025年形成300亿级产业规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

(五)加快传统建材向绿色节能建材转型。鼓励水泥企业利用水泥窑开展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功能性水泥构件、轻质混凝土等终端产品和建筑节能制品,推动水泥与装配式建筑产业加强合作,完善产业链。开发新型耐火材料,突破高温工业新工艺、高温窑炉节能技术、耐火材料循环利用等技术瓶颈,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新型建筑材料、住宅部品部件、环保塑料建材等领域产品技术研发,发展节能环保型绿色建材。到2025年形成300亿级产业规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住建局)

三、重点工作

(一)提升创新能力

1.掌握新技术嫁接主动权。推动传统产业和前沿技术、跨界创新、颠覆模式对接链接,结合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主动对接、积极承接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分领域组织实施新材料、新装备、核心零部件等攻关计划,力争突破一批国际前沿新技术,转化一批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技术。到2025年,力争在传统产业领域嫁接1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发改委)

2.打造新技术嫁接竞技场。建立跨界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依托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推行“揭榜挂帅”等机制,力争在产业前沿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抢占新技术嫁接先机。(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发改委)

3.加快新技术嫁接产业化。把新技术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作为新技术嫁接的落脚点,强化新技术产品推广。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等新产品推广政策,着力形成“技术研发—高位嫁接—规模生产—新品应用”良好生态。支持优质新产品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产品国际影响力。到2025年,力争推广100个新技术嫁接新产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场监管局、财政局)

(二)提质发展模式

1.强化智能制造提效。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建设一批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标杆企业,引导智能制造“链主”企业向上下游企业推广解决方案,带动全产业链数字化提升,提高传统制造业效能。到2025年,力争在高位嫁接的传统产业领域创建20家智能工厂(车间)。(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2.推进服务型制造增值。加快传统产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重点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集工程设计、安装调试、产品租赁、个性化定制等于一体的服务型制造转型。支持食品工业发展“中央厨房”、私人定制、健康管理等新业态,纺织服装和家居行业开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定制服务。加快建材、化工企业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耦合共生。到2025年,力争建成15个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

3.突出绿色制造降碳。围绕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研究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利用原料替代、过程削减和末端处理等手段,减少碳排放,开展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持续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创建。开展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碳排放强度控制和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控制等要求,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

(三)重塑产业链条

1.培育优势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位嫁接,强化关键技术、材料、零部件、整机、后端服务全链条培育,着力形成一批“新制造”优势产业链。巩固提升起重装备、振动机械、农机装备等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做强纺织、家居、食品等产业链优势环节,加快化工、建材等产业链向精细化工和绿色建材等方向延伸,推动优势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住建局、农业农村局)

2.强化项目支撑。坚持“项目为王”,聚焦“三个一批”,承接引进建设一批高位嫁接项目。建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库,加快推进一批标志性、牵引性项目建设。到2025年,力争实施50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高位嫁接项目,其中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超过20个。(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

3.保障产业链安全。落实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和“盟会长制”,提高重点产业链服务与治理能力。在传统产业领域培育一批转型示范作用明显、带动力强的“头雁”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等,提升产业链掌控力。积极培育产业链综合、专业服务商,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聚焦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产业链,完善安全准入标准,严格高危行业领域项目安全和从业人员安全资格准入,加快重大工业设施和装备智能化防控技术应用,提高产业链本质安全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应急局)

(四)拓展发展空间

1.建设重大产业基地。综合考虑环境容量、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要素保障等因素,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长垣起重装备,新乡县、延津县面制品加工基地,经开区绿色纤维基地,新乡县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卫滨区、高新区高端装备和辉县市、原阳县汽车及零部件基地建设水平,推动轻纺、现代家居等消费品产业多区域科学布局,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

2.加快产业入区发展。以开发区为主载体,积极引导传统产业企业入区发展,提升开发区主导产业能级。加快推动危化品生产企业退城入园,做大做强一批专业化工园区。新上传统产业项目原则上一律在开发区布局。支持大型水泥、化工、造纸企业实施联合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应急局、资源规划局)

(五)培育知名品牌

1.提升传统产业新产品质量。加快新产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市场规模化拓展,提高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重点行业产品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质量管理和相关认证体系,着力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

2.打造传统制造新品牌。结合实施消费品“三品”战略,支持一批新产品创建国家级和区域品牌,推动一批市场美誉度高的品牌,创建世界级知名品牌。支持第三方品牌服务机构对新产品开展管理咨询、品牌策划、市场推广等专业化服务,鼓励新产品参选国内国际品牌价值排行榜。到2025年,打造传统制造新品牌8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

3.加强新产品标准化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鼓励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工信局、商务局)

(六)构建良好生态

1.强化政策引导。统筹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发挥基金作用,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鼓励引导金融机构细化信贷政策,建立精准信贷机制,加大对符合授信政策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开展知识产权、股权等抵质押担保业务及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传统企业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金融局、税务局、人行新乡中心支行、银保监分局)

2.加强人才保障。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高校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聚焦传统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强化农机装备、纺织机械、耐火材料、精密轴承等本科专业建设,支持自动化焊接、食品智能加工、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数字化染整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鼓励企业采取项目聘用、技术入股等形式,大力引进一批高端专业人才。(责任单位:市教育局、人社局、科技局、工信局)

3.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水、电、气、热等要素保障能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强化产业用地保障,将高位嫁接且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新型产业用地、混合用地、弹性用地适用范围,降低项目用地成本,缩短报批周期。对重大项目,在环境容量、能耗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资源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工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传统产业提质发展专项工作组,市工信、发改、科技、财政、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住建、商务、应急、金融、税务等部门组成。专项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制定落实方案,形成推进合力。(责任单位: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二)创新工作机制。落实各类惠企政策,着力降低企业用能、用工、物流等成本,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积极协调解决问题。创新环保治理管控机制,对符合条件、标准的企业实施“降级管控”。(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住建局)

(三)加强督导考评。建立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机制,参照省定方案标准,提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在各地发展综合考评中的比重。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力度,形成良好发展氛围。(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