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山东滨州着力发展风电全产业链装备及海洋光伏组件 打造新能源装备千亿级产业集群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2-03-31 11:04:41
热度:

山东滨州着力发展风电全产业链装备及海洋光伏组件 打造新能源装备千亿级产业集群3月29日,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指出,山东滨州市着力发展海上风电整机、叶

3月29日,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指出,山东滨州市着力发展海上风电整机、叶片、主轴、大型铸件等风力发电全产业链装备,以及船舶用活塞、船舶用表面工程处理设备和锻件、海洋光伏组件和海洋油气开采管件,打造新能源装备千亿级产业集群。

原文如下:

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是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重要支撑,是我省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推动新时代海洋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海洋强国部署要求和《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山东省“十四五”制造强省建设规划》,结合我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由2021年至2025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产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据统计,2020年全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50.6亿元,列江苏、上海之后,居全国第三位。全省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国的8.3%、4.7%、7.9%。大型散货船、豪华客滚船建造能力不断提升,游艇出口量约占全国的50%,先后交付了新一代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首制船“天津”号、大型豪华客滚船“中华复兴”号等一批国际领先船型。海洋油气装备总装建造水平进一步提升,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交付量占全国的78%,建造了国内首座适合北极海域作业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维京龙”号,世界最大吨位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70”和国内最大作业水深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洋石油119”在我省总装交付;参与实施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液化天然气核心工艺模块建造能力显著增强。向新型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加速转型,交付“深蓝1号”“长鲸1号”等8座具有标志性的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全国首座综合性现代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国内首个海上航天发射平台在我省投入使用。

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等行业内重大创新平台在山东布局。建造了一批“国之重器”和重大装备,“蓝鲸1号”“蓝鲸2号”成功承担我国南海可燃冰试采任务,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实施“透明海洋”“问海计划”等重大工程,蛟龙号、向阳红01、科学号以及海龙号、潜龙号等深海科考探测装备投入使用。

配套供应体系持续完善。省内重点配套产品取得突破,低速柴油机、甲板机械和船用曲轴等大型铸锻件产品研制能力大幅提升,中高速船用柴油机、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等配套设备成功推向市场,内河沿海船用发动机占据国内60%以上的市场份额,突破了天然气发动机国家二阶段排放关键技术,成功配套长江运输船;三维数控弯板机成功解决了复杂曲面多维度板材冷弯加工“卡脖子”关键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国际市场占有率35%,船用涡轮增压器、船用电动机、海洋工程装备专用软管、锚链、绳索、铅酸动力电池、气囊、防腐材料等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

集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青岛、烟台、威海三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发展,产值占全省的70%以上,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青岛形成了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建造企业与配套企业协同发展态势,海西湾造修船集聚优势不断凸显;烟台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协调发展,形成了全国领先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产业集群;威海形成了高端客滚船、远洋渔船及游艇等特色产品集聚区;济宁内河船舶基地加快发展,形成了长江以北最大的内河船舶产业集群;济南、青岛、淄博、潍坊船用动力装备产业加速壮大,东营海洋油气装备产业加快集聚。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出台《关于山东省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山东省建造中船舶抵押融资办法》《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建设了一批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级绿色工厂,培育了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先后争取国家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等多项政策支持。

(二)存在问题

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研发设计能力不足,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不够系统深入,仍以跟随模仿为主,高性能关键零部件或系统依赖进口;省内创新资源分散,协同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用合作互通机制仍不完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产业化应用滞后。产品结构不优。与江苏、上海等省市相比,高附加值船型较少,缺乏大型集装箱运输船、大型气体运输船等高端船型建造能力;配套产业规模小、产品种类少,关键配套设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造船效率不高。高端船型设计能力不强,生产制造数字化水平较低,分段总组率不高;设计、制造与生产管理一体化水平较低,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薄弱。产业链衔接不畅。省内缺少畅通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套机制,总装建造企业与材料、零部件以及配套企业和航运公司等船东、港口企业衔接不够。人才制约突出。行业吸引力不强,掌握关键技术的专业人员流失严重,战略型人才、复合型工程人才缺乏,招工难、用工贵、留人难的问题突出。

(三)面临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加快海洋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一是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对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产生新影响。全球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深刻调整,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中日韩三足鼎立、竞争加剧态势明显;欧美掌握研发、设计和关键配套装备核心技术,产业链“卡脖子”风险上升,供应链安全问题凸显;国际海事组织安全环保新标准新规范不断推出,能源低碳转型趋势明显,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等因素对企业的盈利和生存能力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全球经济复苏,航运市场恢复,新船订单增长,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需求强劲,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既要继续深耕海外市场,同时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优化产品和业务结构,增强企业内生动力,降低外部市场环境带来的冲击。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必选项”和“入场券”。深海、极地和南海资源开发、海洋权益维护形势日益紧迫,海洋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等战略深入实施,对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加强科技自立自强、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全面提升设计建造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新时代海洋强省建设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山东最大的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在海洋。近年来,山东坚定不移实施海洋强省战略,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建设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核心设备自主化,打造世界领先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山东自然条件优越,海洋科研和产业基础雄厚,海洋油气、港口运输、海洋渔业、海上风电、海洋文旅等方面优势明显,聚集了中国船舶集团、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招商局集团、中集集团、中远海运集团等一批海洋装备领域的大型央企,山东海洋集团正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综合性海洋产业集团。“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在我省叠加,为山东打造国际领先的新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加快构建现代海洋装备产业体系、探索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提供了重大机遇。

电力小程序码.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