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内蒙古宁城:积极引进光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2-03-25 18:04:10
热度:

内蒙古宁城:积极引进光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日前,宁城县人民政府发布宁城县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宁城经济开发区被命名为内蒙古赤峰承接产业转移开发区,宁城县被列入全国整

日前,宁城县人民政府发布宁城县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宁城经济开发区被命名为内蒙古赤峰承接产业转移开发区,宁城县被列入全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报告》还指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推动7.6万千瓦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尽快开工,积极引进一批光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

详情如下:

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5日在宁城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宁城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张海轩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任职以来的工作回顾

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上级党委和县委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持续巩固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综合实力稳步攀升。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7.1亿元,年均增长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亿元,年均增长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年均增长2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6亿元,年均增长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009元和14518元,年均分别增长6.5%和9%。

——三大攻坚战成果显著。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摘帽”任务,4.4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达到13034元,比2017年增长2.1倍。整合使用各类涉农资金11.6亿元,落实京蒙帮扶、定点帮扶资金3.1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7亿元,“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建成扶贫产业园108处,实施小型公益性项目572个。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全部落实帮扶措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严格规范政府举债融资,累计化解政府债务22亿元。全力推进中央、自治区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淘汰天义城区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完成居民燃煤炉具清洁化改造7038户。深入推进河长制,治理恢复河道36.5公里,整治入河排污口41个。黑里河保护区工矿企业全部退出,蚂蚁山等54家历史遗留和无责任主体矿山完成治理。全面推行林草长制,营林造林8.5万亩,森林覆被率提高到49.8%。违法占耕、违建别墅、大棚房及破坏草原林地等专项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粮食产量连续4年超16亿斤。设施农业达到51.5万亩、果树经济林25万亩、肉牛养殖47万头,建成大城子智慧农业园区、大双庙智慧肉牛养殖园区等一批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典型。新建蔬菜育苗基地5处,培育重点龙头企业5家、国家级示范社2家,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59个,与盒马鲜生、上海江桥市场等20余家销售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现场会3次在宁城召开。宁城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和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工业经济集聚升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0.7亿元。天津食品集团与东方万旗完成重组,亿牛12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建成投产,白酒、啤酒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5万吨和8万吨。中唐特钢270万吨精品钢项目具备投产条件,建支科技、恒丰金属等项目达产达效,中工鑫景、恒祥化工等项目顺利推进。累计投资2.1亿元,实施工业园区提质扩容项目22个,入园企业达到62家。宁城经济开发区被命名为内蒙古赤峰承接产业转移开发区,宁城县被列入全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第三产业繁荣发展。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八里罕圣泉特色小镇、黑里河森林小镇等一批旅游项目稳步推进,紫蒙湖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6个。赤峰南部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主体完工,新修改造旅游公路238公里。2021年,接待游客2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是2017年的1.3倍。金三角城市综合体、国际万商城等商贸流通项目投入运营,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到259亿元和160亿元,比2017年分别增长81.7亿元和62.1亿元。

——城乡面貌整体改观。赤喀高铁宁城站建成通车。新修改造城区街路30条,综合管廊、雨污分流等工程相继实施。蚂蚁山田园综合体、天圆绿地等一批广场游园建成使用。改造棚户区949户、老旧小区20个,新增商住面积176万平方米。设置便民市场10处、公共停车位1.5万个,拆除违法建筑39万平方米。成功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国道508线小城子至平泉段、省道505线十家至大坝沟段等5条主干公路开工建设,行政村全部实现通油路。宁一变迁建项目投入运行,66千伏变电站达到22座。完成户厕改造1.2万户,151个行政村实现环卫一体化,农村宜居宜业水平得到提升。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全面落实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大力组织各类实战演练,累计接种疫苗近百万剂次,全民防控意识明显提升,卫健委被评为自治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新增城镇就业9800人,每年转移就业10万人次以上,被评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0.3万人和34.3万人。发放各类救助金11.8亿元,受益群众19.7万人次。累计实施民生实事项目26个,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新建校舍26.5万平方米,四幼、四小、光华等一批学校建成使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高考一本上线率比2017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县医院、中蒙医院分别被评为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典型医院、全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部实现标准化。举办各类惠民演出800余场次,成功承办紫蒙湖国际名校龙舟赛等体育活动,少年体校被确定为国家级青少年训练基地。民族团结大好局面持续巩固,宁城县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平安宁城建设成果显著。全面提升信访法制化水平,累计化解信访事项1229件。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审计统计、人事人才、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退役军人保障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

——政府效能大幅提升。经济、社会、生态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改革事项543项。全面加强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033件,面复率、办复率和满意率均达到100%。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煤炭资源、供销系统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取得实效。严格执行财经工作纪律,“三公”经费下降3.2%。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实现了摆脱贫困、迈进小康的历史巨变,奏响了绿色发展、跨越突破的时代强音。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总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履职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宁城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欠发达的县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综合实力弱的问题依然突出;二是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农牧业大而不强,工业初级化特征明显,第三产业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三是基础保障能力较弱,城镇建设欠账较多,道路交通严重滞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工作任重道远;四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五是一些干部的精神状态、能力素质、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不相适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新一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我县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也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赶超的关键期。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形势,全力抢抓发展机遇。从宏观形势看,国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等重大战略,对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承接产业转移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县是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将会获得更多倾斜和更大支持。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我们的产业基础显著增强,营商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我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全县上下谋发展、促发展、抓发展的愿望更为强烈,跨越崛起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面向未来,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保持定力、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在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营造出新气象、展现出新作为、创造出新业绩。

按照县第十六次党代会总体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上级党委和县委的决策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幅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持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书写宁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今后五年县政府的工作重点是:

(一)必须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紧紧围绕发展的规律所向、大势所趋和人民所盼,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和政绩观,保持战略定力,坚守底线思维,严守生态红线,不断培植绿色生态优势,坚决守护好宁城的绿水青山。加快推进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的全方位转变,力争在生态建设、污染防治、节能降耗上取得重大进展。不断加大老哈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力度。大力实施退化林分改造工程。新建改造节水农业10万亩。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5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地膜回收利用率均达到95%以上。积极发展光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单位GDP能耗下降1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3%左右,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二)必须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根本,不断蓄积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发展理念,毫不动摇地抓招商、上项目、优环境,加快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围绕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采取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等有效方式,积极承接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力争引进一批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积极谋划一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重点项目,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自治区项目盘子。围绕“五个发展定位”,谋划储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领域重点项目700个以上。严格落实“项目管家”制度,加快手续办理、强化调度服务、实行挂图作战,形成谋划储备一批、签约落地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见效一批的梯次推进发展格局。

(三)必须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持之以恒推动产业转型实现新突破

依托产业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优势产业倍增突破、新兴产业裂变增长。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发展。围绕融合化、智能化、集群化的发展目标,深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和产业提质行动,集中打造钢铁加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精细化工四个产业集群,大力引进一批上下游关联配套产业和清洁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加快工业园区扩容提质,持续增强工业园区集约发展功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工业经济对财政贡献率达到65%左右,建成赤峰市承接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推动农牧业产业提质发展。围绕“菜果牛”三大优势产业,聚焦增量、提档、转型、赋能,下大气力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农牧业生产智能化、规模化、集约化。力争到“十四五”期末,设施农业达到55万亩、果树经济林30万亩、肉牛养殖60万头,蔬菜育苗能力达到6亿株以上,“两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30个左右,农作物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菜果牛”三大产业就地加工转化率分别达到80%和60%以上,高标准打造区域性种苗繁育中心、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集散交易中心、综合技术服务中心、智慧农牧业科技合作示范中心,宁城现代农业产业园晋升为国家级,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推动旅游业提档发展。围绕“山水中京,田园宁城”品牌,打造“东部历史人文、中部田园体验、西部自然生态”三大旅游板块,坚持全域全季和差异化发展定位,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加强与周边地区资源共享,完善旅游设施、丰富旅游业态、拓展旅游市场。年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亿元以上,力争晋升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赤峰市特色文化旅游和生态康养度假基地。推动现代服务业提级发展。围绕“实体经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天义镇智慧物流小镇建设,着力构建以天义城区为核心的内外联通、高效安全的现代物流网络。大力实施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规划打造一批城区重点商圈、特色街区、专业市场,建成赤峰南部现代物流综合服务枢纽城市。

(四)必须紧紧围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围绕建设文化之城、生态之城、旅游之城的目标,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力促城乡面貌实现大幅跃升。按照“近山向水、北扩西展”的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精细化管理,重塑城市形象。建成“十横十纵一环”全线畅通的城市路网,天义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2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城区绿化率达到3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集中供热率、燃气普及率均达到97%以上。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改造县域公路5条,加快实施乡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新建改造66千伏变电站6处、10千伏线路21条,实现5G网络重点区域全覆盖,建成赤峰市副中心城市、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县。

(五)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好回应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坚持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就业、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构建更加普惠、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围绕“一老一小”,配套建设一批中心养老院和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入园幼儿占比达到70%以上。加快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城区新建3所初中、3所小学,解决“大班额”“大校额”问题。整合城乡医疗资源,提升城乡医疗服务能力,全力保障群众就医需求。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