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互联网如何重塑新能源行业?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5-04-29 21:30:36
热度:

互联网如何重塑新能源行业?.  编者按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当前能源革命的背景下,“互联网+”行动无疑将深刻影响和重塑能源格局。新能源被认为

.

  编者按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当前能源革命的背景下,“互联网+”行动无疑将深刻影响和重塑能源格局。新能源被认为是“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突破口,也是实现能源互联网的切入点。对此,新能源行业相关人士怎么看?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节能所互联网信息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秩立

  节能提效是互联网和新能源的交集

  互联网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已经能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新能源和互联网最大的关联是,互联网节约了我们的能源资源。新能源是基于传统能源而言,也意味着节省能源资源,如果浪费能源资源就不叫新能源。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特别提出“互联网+”,我认为,就是突破了原有的互联网只是传输信号的模式,而是把互联网带入了一种产业经济格局中。互联网是载体,+就等于创造,突破互联网原有的模式,把它带到了新的经济的创业点和增长点。今年总理讲到了创客、众创,就是要通过互联网去创意、创造以前没有的产业结构和模式,而且众创就是要鼓励所有的人来关注互联网经济。

  互联网给国家节省了能源,互联网加速了周转,互联网给所有人都带来了商机。去年互联网的产值、收益远远超过了以往所有年度。能源的节省就是要通过互联网这种低成本的运营模式,来带动附加值,也就是增值服务。我们用的互联网越多,能耗就越少,因此,互联网和新能源永远站在一条线上。互联网产业发展振兴了,就降低了能源的消耗。所以凡是利用互联网的产业,一定意义上就都可以说是在利用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来带动经济发展。互联网发展就是节省能源最好的途径。

  互联网+就是要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再去挖掘,利用互联网这个载体,大众去创造型地思考。今后越来越多的经济领域都能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这就是互联网+、众创、创客的含义。

  包括光伏扶贫,也要加载互联网,如果不能把农户分布式光伏电站用互联网平台管理好,光靠人力是不行的。因此,怎么用互联网思维去管理农户分布式电站,远程操纵和指挥电站电量采集,这就是互联网经济,如此,效能将会提高更多。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副总裁吴海恒

  有助大幅提高传统电力系统效率

  最近光伏业内,能源互联网的提法引起广泛关注。能源互联网的一个定义是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我们将需要创建一个能源互联网,让亿万人能够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室里和工厂里生产清洁可再生能源。多余的能源则能够与他人分享,就像我们现在在网络上分享信息一样。光伏做为清洁可再生能源是发展较为迅速的一部分,在未来30年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目前的能源互联网主要包括六大板块:智能发电,智能电网,智能储能,智能用电,智能能源交易,智能管理和服务。这六个板块构成完整的能源互联网,无法割裂,浑然一体,互联网的顺畅能够打破行业中的信息不对称,极大提高传统能源电力系统的效率,降低成本。

  电站建设从最初的选址到建成后的监控,都可以使用能源互联网的工具得出最优的设计方案。在建设前就能够通过数据统计来评估建站地区的光照、气候等条件,为提出最优的建设方案提供坚实的基础,人力物力都可以得到节省。建成电站后,通过智能系统来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整合运行数据、天气数据、气象数据、电网数据、电力市场数据等,进行大数据分析、负荷预测、发电预测,能为大型电厂和小型家用太阳能设备提供最优的能源利用方案,突发状况和发电的不理想都能通过监测系统来实时反应,前瞻性和及时性都能得到大大的提升。尚德在为客户设计电站方案时就已经使用天气数据、气象数据和电网数据,为客户提供最优设计方案。

  对于光伏市场,能源互联网能够极大减少由于电力长距离输出造成的损耗,增加用户的电力收益。尚德的AC组件能够使电站监控具体到每一块组件,同时使监控结果能够具体到每一块组件,极大减少了客户由于组件故障损失的几率,增加了客户的收益率。

  中海阳能源集团董事长薛黎明

  能源互联网分“三步走”

  能源互联网的“入口”应该是分布式能源的推广和普及,概略言之,可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大力推广智能化分布式能源,不断提高分布式能源在整个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目前我国的分布式光伏、分布式天然气等均以国家法律法规的形式在宣导推广,但实际装机量与规划值差距较大,我们要探讨深层次原因,在较短的时间段内出台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的政策激励措施,让实际装机量实质性超过规划值;第二步,分步分片实现区域性能源互联网;对智能化分布式能源推广好的社区、园区、城镇,渐进试点区域能源互联网。国家层面正在制定《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我认为低碳社区的概念可以延拓到“低碳园区”、“低碳城镇”,这样区域性的能源互联网就可涵盖亿万民众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第三步,区域性能源互联网达到一定的普及率,相互之间互联互通就自然形成了一张庞大的国家甚至全球性的能源互联网。

  基于以上步序,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分布式能源将成为撕开能源互联网层层大幕的那个契机;互联网平台将成为其中最有力的推手;当然,以分布式能源撬动的能源互联网,最终其内涵和概念肯定会远远大于分布式能源之间的融合发展,大于新兴能源之间的互联互通,发展到成熟阶段应该是所有能源形态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之间实现融合,比如煤炭、石油与电力、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

  如果把利用分布式能源之间的融合发展比喻为撬动能源互联网那个0到1的工作的话,那之后其他能源形态,或者说所有能源之间的融合发展,就是1到2、到3甚至到10、到100的工作了。但整个过程中一定要首先抓住和做好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这个0到1的工作。我认为,从目前来看,这是实施能源互联网最合理、最具现实可操作性、也最具有向广大民众快速推广的契机和入口。

  太阳雨集团总裁陈荣华

  助力清洁能源高效开发和配置

  能源与新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无论是油气、电力还是新能源,无论是能源生产、分配还是消费,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储存正变成行业的标准行为。这可以改变目前的能源格局,并将能源的边际成本降为零,从而诞生一个全新的能源供应体系。

  全球气候变化与化石能源大量开发使用密切相关,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能源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根本出路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推动能源变革,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大范围配置、高效率利用。

  分布式能源,如分布式光伏,具有众多优势,同集中式发电相比,分布式光伏倡导就近发电,就近并网,就近转换,就近使用的原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同等规模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同时还有效解决了电力在升压及长途输电中的损耗问题,通过在需求现场灵活满足用户对能源的不同需求,实现能源精益化生产和消费。分布式能源是中国能源互联网建设面向未来的窗口。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思维,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和口碑传播等,都离不开用户的参与。能源互联网是否会带给新能源产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实现“以用户为中心”,让消费者参与到能源生产消费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中,让消费者能够自主选择所用能源来源,并且允许消费者不仅消费能源,还能参与生产、销售能源,打造一个开放的生态体系,吸引更多的参与者进入能源价值链,汇集全社会的智慧,能源企业才能和用户共同赢得未来。

  能源企业的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研发模式、运营模式、服务模式等,都必须以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为出发点进行重构。能源互联网,不是简单的能源+互联网,不是仅把互联网作为工具叠加在电力或者其他能源行业之上,重构能源电力企业的思维模式是最重要的,因为思维决定了行动和方向。

  北京东润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韩东升

  促电力生产由“以需定产”变为“以产调需”

  能源互联网是互联网和新能源技术相融合的全新的能源生态系统。具体说来,能源互联网是以互联网理念构建的新型信息能源融合“广域网”,以开放对等的信息能源一体化架构,真正实现能源的双向按需传输和动态平衡使用,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新能源的接入。新能源在现有能源结构中受关注度、市场活跃度都非常高,再加上新能源本身的特性,在能源结构转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换言之,我国能源互联网起于新能源互联网,尤其是在分布式电源广泛推广与应用之后。

  传统的能源生产消费方式是以需定产,能源互联网将彻底颠覆这一模式,实现以产调需,可更大程度上解决“弃风”、“弃光”等新能源消纳问题。分布式光伏大规模发展和应用,成为整个新能源产业互联网的突破口。分布式特点是配电侧并网,这就决定要考虑区域配电负荷情况,配合电网公司进行区域负荷和发电功率预测,为智能配电网调度管理提供依据。在风电运维方面,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会出现风电运维市场的O2O互联网服务应用。能源互联网可实现储能相关技术及应用形式在调峰方面的突破,最终可以降低整个社会的用电交易成本,倒逼生产方式的转变。

  东润环能基于气象和地理的资源禀赋条件,已经尝试将互联网技术与新能源大数据相融合,推出了互联网平台“新能源门”,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即可应用。借此可以凭借多年历史气象数据积累、经过系统整理与专业模型开发,将地理信息系统与气象数据相结合,对全国风能、太阳能实现专业资源评估与实时新能源气象预报。

  能源互联网首先要实现能源信息的互联,但目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面临各种问题。我们呼吁建立统一适应能源互联网发展的接口标准与数据通讯标准,在保护相关企业商业利益的基础上,将能够开放的数据尽量通过标准化数据输出,促使能源互联网向前迈进一步。

  (本报记者张子瑞 成思思采访/整理)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能源网-中国能源报www.cnenerg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