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碳中和愿景下,新能源汽车进阶之路
碳中和愿景下,新能源汽车进阶之路在实现碳中和的愿景下,全球新能源汽车如何更好地实现市场化?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如何协同推动实现碳中和?在近日举办的2021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与会人
在实现碳中和的愿景下,全球新能源汽车如何更好地实现市场化?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如何协同推动实现碳中和?在近日举办的2021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与会人员聚焦“全面推进市场化、加速跨产业融合、携手实现碳中和”主题展开研讨。
“绿色低碳和加快电动化转型是汽车产业迈向碳中和的主要路径。要共同构建良好产业发展环境,突破发展瓶颈,加强跨界协同,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全面推动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指出。
全面市场化突破拐点已至
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全球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320万辆,其中中国销量达到136.7万辆,占新车销量的5.4%。截至2020年底,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辆,中国占比50%以上。
“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快速提升,特别是在以欧盟、中国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新能源汽车迎来全面市场化突破拐点。”万钢表示。
万钢指出,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从1%提高至10%,“增速加快表明用户需求将是牵引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向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更多依靠市场驱动的阶段”。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在国家政策支持引导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呈现出市场规模和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势头,产销规模再创新高、中国品牌蓬勃发展、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国际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不断加深,跨界协同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车能融合”“车路协同”“车网互联”聚合赋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亟须攻克技术瓶颈
新能源汽车繁荣市场背后依然存在隐忧。整车低温性能受限、高温性能问题频发、燃料电池供氢以及系统和成本问题等技术瓶颈需要攻克。
辛国斌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新的挑战,产业自身存在短板,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过高,安全可靠性、低温实用性、使用便利性仍然有待提升;此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渠道不够畅通,电动车关键部件动力电池面临锂钴镍等矿产资源保障和价格上涨压力。
大会举办期间发布的《2021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共识》呼吁,各方需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共同应对动力电池和车规级芯片的研发、生产、供应和资源短缺等挑战。
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强调,当前努力实现碳中和已经成为国际共识,汽车产业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系统思维、协同方式推动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节能减排。
“要把大力发展动力电池技术作为实现车能协同的主攻方向,以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带动绿色氢能应用与能源变革,坚持智能化发展方向不动摇,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动能。”相里斌表示。
加强全产业链协同合作
推动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低碳发展是当前的大课题。“市场对于零排放车辆有着巨大的需求,我们已经准备好抓住这个机遇。加快交通领域转型非常重要,必须依靠交通、能源、智能电网运营商一起做出更大的努力,进行无缝的国际合作和经验分享。”对绿色出行的未来,清洁能源部长级合作机制秘书处主任丹·多纳表示期待。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晓秋表示,市场用户的选择是实现碳中和愿景的长期决定力量。上汽集团的减排工作将以产品端为核心,加快向生产端和使用端延伸,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发展。
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希望,产业部门推动达成共识,确定清晰的产业链减排目标;形成合作联盟,共同推动绿色产业链;国家政策支持加快产业链碳中和步伐。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介绍,国家电网将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推进车网双向互动、充换电设施、分布式储能等标准体系制修订。
针对汽车产业迈向碳中和,万钢提出建议:首先,加强新能源汽车产品、能源供给、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交通出行等领域碳中和技术联合研究与学术交流;其次,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关键材料回收利用,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完善与发展;再次,探索整车、重点零部件产品低碳认证标准国际互认,推动汽车产品碳排放信息的互联互通;最后,建立全球汽车产业在低碳管理政策等领域的合作对话机制,形成以公平为原则、协同为核心的国际汽车贸易低碳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