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传统能源VS新能源,“碳中和”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1-07-09 18:05:27
热度:

传统能源VS新能源,“碳中和”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自去年我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实现“30·60”碳中和目标以来,“碳中和”就成为了许多行业关注的高频词汇,在多地出台的“十四五”

自去年我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实现“30·60”碳中和目标以来,“碳中和”就成为了许多行业关注的高频词汇,在多地出台的“十四五”规划中,也围绕碳中和进行了发展规划布局。事实上,碳中和是中国崛起非常重要的一次机会,它不只是环保的概念,论其背后的时代意义,可以堪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换句话说,“碳中和”是新一轮的能源革命,是可以决定各个文明兴衰的一次转折。

说到“碳中和”的发展历史,就不得不提到三个重要会议协定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巴黎协定。

第四次工业革命已至?关于“碳中和”与中国崛起的探讨

1、京都议定书

“碳中和”简单来说,就是二氧化碳的排出量等于吸收量。从经济战略来看,“碳中和”其实就是在制约美国的石油美元。长久以来,美国凭借着领先的经济优势,将美元和石油挂钩,而石油又是各国工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能源,美国利用石油美元的优势,转移自身经济矛盾,以此称霸全球。但是,这种霸权行为也引起了不满和反抗。欧洲为了反抗石油美元制度,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建立一个以保护地球环境为旗号的碳排放体系。

在这个思路中,二氧化碳被视为导致全球温度上升的罪魁祸首(事实上,地球温度上升和二氧化碳排放是否有关目前还存在巨大争议),许多欧洲学者和专家提出倡议,为了避免地球环境持续恶化,人类需要减少碳排放。在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框架下,组织84个国家签订了一份《京都议定书》,提出了一个“碳排放权”的概念,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变成了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

举个例子,大多数以工业为主要产业的国家手里有一百个碳排放指标,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产业的国家手里也有一百个指标,那么以工业为主要产业的国家的碳排放指标如果不够用了,可以去购买那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产业国家的用不完的指标。可以说,碳排放权从表面上来看好像是一个环保问题,但其本质就是把国家的发展权变成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发展的国家只有两个选择,第一就是向发达国家买碳排放指标,第二就是用清洁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这些不产生或者少产生二氧化碳的能源。这样下来,如果大家都开始使用清洁能源,那传统的石油自然会销量骤减,自然会削弱美国凭借石油美元而建立的经济地位。

美国在发现自己的利益受损后迅速采取了行动。2001年3月,美国时任总统小布什“掀了桌子”,而当时由于新能源产业并不发达,使用新能源发展成本过高,《京都议定书》最终没能形成合力,只落了个雷声大雨点小的下场。

2、哥本哈根协议

虽然《京都协定书》最终没能起到预想的效果,可是欧洲在碳排放体系上已经下了血本,特别是在环境宣传上,其喉舌都积极往世界各地宣传他们推崇的“环保观念”,取得了一定成效,不可能轻易退缩。因此,在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诞生了。

但是,这个协议却引发了非常多的争议和反对声音,因为协定国在其他国家没有参与的情况下,就给各国分配了碳排放指标。根据此协议,全世界碳排放量不能超过8000亿吨,而27个发达国家抢走了其中44%的碳排放权。要知道,这些国家当时只有11亿总人口,也就是说剩下的56%的碳排放权要让其他国家的55亿人分。事实上,从1900年到2005年,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是发展中国家的7倍左右。现在,发达国家又要抢占碳排放权的大蛋糕,这并不公平。对于中国来说,一旦承认了这个指标,从2020年后每年都得花一万亿去购买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上述协定可以说就是一个陷阱。对此,中国提出以人均历史排放为基础,争取了更多的碳排放权。

然而,经过多轮协商与表决,各方对这份协议草案内容有很大分歧,最终却并未能出台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文本。

虽然哥本哈根会议的争议不断,但还是达成了一个共识全球温度上升形势严峻,积极应对刻不容缓。随着世界清洁能源的不断发展,全球大多数国家都认为应该减少碳排放量。于是,到了2016年,近200个国家签订了防止温度持续上升的协定,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地球上的碳中和,这就是著名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

3、巴黎气候变化协定

《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目的,就是让地球实现“碳中和”。签署了协定的国家,必须遵照规则,在发展的时候,积极减少排放。这样一来,就必须限制石油、煤炭这些传统能源的使用,增加新能源代替。这种情况下,会对美国造成严重损失,直接冲击了石油美元的地位。为了不让自己的国际经济地位被动摇,在2017年,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

但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虽然注重碳减排会相应限制工厂的产能,但被限制的大多是传统能源,而我国早在十一五纲要规划中就提出了节能减排的计划,要求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在2007年,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同年还实施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扶持了大批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可以说,我国在能源转型方面已经早早做好了局部,并且随着经济与科技实力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过多次“卡脖子”的问题,从最初的工业技术与设备,到如今的高新科技如芯片等,若还是坚持走传统能源的发展道路,能源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将比芯片更加严重。因此,走新能源路线迫在眉睫。

幸运的是,中国在新能源体系中,拥有巨大的竞争优势。从地理上看,中国地大物博,具备十分充分的自然条件,而经过政策扶持发展,中国的光伏、风能等新能源行业已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从技术到设备生产已经能够实现国产化,并且随着产业链不断发展,近两年,中国的光伏发电价格已趋近火电,甚至比火电还要便宜。更重要的是,中国解决了新能源发电中的最大难题——弃电率,凭借的是全球第一的特高压技术。

特高压技术可以解决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从资源丰富的地区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发电,利用特高压将这些电运送出去,损耗只有1%左右,大大避免了能源浪费。特高压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在未来,它会让世界形成一张“网”,这张“网”一旦结成,就能把多余的电合理地分配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此外,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进步,能源的利用效率也在逐渐提高。

除此之外,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在飞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据估计,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占比有望达到70%。到那个时候,利用新能源进行发电,特高压进行能源分配,而新能源汽车则负责储备消耗,这就形成了一套摆脱化石能源迈向新能源的体系,让能源的“生产-传输-利用”的三角形成闭环,而且可以自我造血,不断正向加强。在这种新体系下,不但可以倒逼低端产业升级,最关键的是可以向更高级的科技进阶,推进万物互联、量子计算、无人驾驶等技术的进步。“碳中和”背后的能源竞争,会影响中国的产业布局,会影响中国的发展质量,也一定影响着中国本土产业链未来的生存空间。

当一切水到渠成后,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换句话说就是203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将达到峰值,在此30年后,中国会实现温室气体的近零排放。

而在中国宣布“30·60”双碳目标后,美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中国主导的这套新体系下,加之“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还可能会形成欧亚经济共同体,届时,美国将被“排挤”,不但石油美元的经济地位被削弱,世界第一强国的话语权也将受到冲击。

无奈之下,美国还是顺应了潮流。2021年,美国新任总统上台后,宣布重返《巴黎协定》。然而,在未来的新能源赛道上,美国继续占据主导地位的可能性正在不断下降,曾经“挟石油以令诸国”的国际地位,很可能一去不复返。

中国的“碳中和”承诺,并不只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是着眼于完成科技升级、享受时代红利这样更高的战略层面。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用一个个五年计划不断建设着这片土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国际上逐步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宣示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决心。

“碳中和”是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博弈,是世界旧秩序与新话语权的交锋,一场堪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竞赛已经开展,新的世界格局将应运而生,中国也势必会在这次新的产业革命、能源革命中成为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