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碳交易市场启动在即 绿色债券增长空间预计达10万亿
碳交易市场启动在即 绿色债券增长空间预计达10万亿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将带来巨大体量的碳交易规模,蕴含的碳金融发展空间,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面参与碳金融提供了市场基础。上海环境能源交
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将带来巨大体量的碳交易规模,蕴含的碳金融发展空间,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面参与碳金融提供了市场基础。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日前发布的《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下称《公告》)明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距离国家宣布6月底前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越来越近。
相关机构测算,仅“碳达峰”支持的相关行业投资规模可达100万亿元以上,若其中10%的融资需求由发债满足,绿色债券的增长空间将达10万亿元。
挂牌协议交易涨跌幅为10%
建设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落实二氧化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抓手。、自2011年以来,我国已经陆续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七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先行试点。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涉及2200多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
《公告》明确,碳排放配额(CEA)交易应当通过交易系统进行,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协议转让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在挂牌协议交易方面,单笔买卖最大申报数量应当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交易主体查看实时挂单行情,以价格优先的原则,在对手方实时最优五个价位内以对手方价格为成交价依次选择,提交申报完成交易。同一价位有多个挂牌申报的,交易主体可以选择任意对手方完成交易。成交数量为意向方申报数量。
开盘价为当日挂牌协议交易第一笔成交价。当日无成交的,以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当日开盘价。收盘价为当日挂牌协议交易所有成交的加权平均价。当日无成交的,以上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为当日收盘价。挂牌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10%之间确定。
对于大宗协议交易,单笔买卖最小申报数量应当不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交易主体可发起买卖申报,或与已发起申报的交易对手方进行对话议价或直接与对手方成交。交易双方就交易价格与交易数量等要素协商一致后确认成交。大宗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30%之间确定。
《公告》明确,除法定节假日及交易机构公告的休市日外,采取挂牌协议方式的交易时段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30至11:30、13:00至15:00,采取大宗协议方式的交易时段为每周一至周五13:00至15:00。每个交易主体只能开设一个交易账户,可以根据业务需要申请多个操作员和相应的账户操作权限。
商业银行积极布局碳金融领域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积极布局碳金融领域,多个首单“碳中和”债券、碳结构性存款等碳金融产品纷纷落地。
7月1日,《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将实施,前者将绿色债券纳入银行绿色金融业务评价体系,后者统一了国内绿色项目标准。这意味着,绿色债券市场有了更为完善的激励约束政策和认定标准,在达成“碳中和”目标的庞大资金需求下,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长江商报记者通过查询发现,今年以来,商业银行推出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频率较高,从今年2月开始,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债券大大助推了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如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了全国首单、全球最大的“碳中和”专题绿色金融债券,农业银行和兴业银行承销了市场首单权益出资型碳中和债券,北京银行发行银行间市场全国首单碳中和小微金融债券。6月初,浦发银行落地全国首单碳排放权、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组合质押融资。近期,兴业银行和上海银行发行了挂钩上海清算所“碳中和”债券指数的结构性存款,中信银行发行了国内首只挂钩“碳中和”绿色金融债的结构性存款产品,中银理财发行了市场首批以“碳达峰”为主题的理财产品。
业内人士分析,从当前实践看,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市场进行较多尝试的是提供碳资产抵押或质押融资。商业银行作为第三方机构,未来可拓展碳信托、碳托管、碳拆借、碳理财、碳咨询等碳资产管理服务。
不少机构预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未来几十年间,新增资金需求将达100万亿元至200万亿元。相关机构测算,仅“碳达峰”支持的相关行业投资规模可达100万亿元以上,若其中10%的融资需求由发债满足,绿色债券的增长空间将达10万亿元。商业银行将加快推进绿色债券业务发展,将绿色债券发行、承销、包销、投资规模等纳入重要经营性指标,有意识对绿色金融债、绿色企业债等品种进行资源倾斜。
湖北相关专家表示,“中碳登”(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落户湖北武汉,将会进一步发挥金融集聚效应,吸引资金、技术和绿色金融机构以及各类金融要素向长江中游城市群靠拢。以碳市场为桥梁,打通中西部地区发展通道,实现碳市场和其他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
-
水泥减产或将给力节能减排推进2024-08-16
-
北京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实施方案获批2024-08-16
-
我国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2024-08-16
-
南非铸造产业向节能减排方向发展2024-08-16
-
高压变频器将成为市场节能减排主力浅析2024-08-16
-
国家审计署:44个节能减排项目未达标2024-08-16
-
节能减排急需调整贸易结构2024-08-16
-
山东《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全文)2024-08-16
-
湖北省以节能减排倒逼产业转型2024-08-16
-
《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频出台 各省目标不同2024-08-16
-
六大重点工程助力安徽合肥节能减排2024-08-16
-
京津冀融资3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2024-08-16
-
林伯强:节能减排或成能源互联网领域最快实现内容2024-08-16
-
林伯强:节能减排或成能源互联网领域最快实现内容2024-08-16
-
财政部:节能减排补助资金专款专用 不得挪用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