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零碳革命如何重塑中国经济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1-06-18 14:29:22
热度:

零碳革命如何重塑中国经济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启航的关键历史节点,中国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启航的关键历史节点,中国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影响是巨大深远和前所未有的。“双碳目标”不仅直接涉及到能源、制造、建筑、金融等行业,而且将于润物细无声中重塑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也将影响无数普通人的生活。

“十四五”规划纲要里提出的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绿色发展,其中一个话题就是低碳发展。为什么国家要把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提到如此之高的重要地位?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不断发展的国家,在国际上一定要为全球其他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作贡献,这才是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换句话来讲,我们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获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你如果不对减碳的问题作贡献的话,全球怎么能够真正的尊重你呢?我们对减碳问题作出了承诺,在全球会赢得更多朋友,中国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能够相对顺利一点,因为我们能够得到其他国家、其他企业、朋友们的理解,所以要绿色发展。”他认为,创新、安全、绿色这三个理念是“十四五”规划重中之重的新理念。

对于经济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和无数企业来说,进军零碳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

能源格局重构

“从建筑、汽车等碳排放大户,到餐饮、服装各行各业,都提出了备战碳中和的思路,我们认为碳中和必然将深刻影响产业体系和消费方式的变革。”晶科能源CEO陈康平这样说。

备战碳中和,碳排放大户能源行业首当其冲。业内专家分析,全国能源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国总量的88%左右,而电力行业在能源行业中占42.5%左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否实现,电力行业是关键领域和主攻方向。

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因此,能源格局的重构必然是大势所趋。国内外各大企业纷纷制定了自己的碳减排时间表和路线图。

目前,中国的光伏、风电、水电装机量均已占到全球总装机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无论在投入还是规模上都领跑全球。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到了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核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5倍多,风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12倍多,而太阳能会是现在的70多倍。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将会被打开,而在产业链的细分领域,将产生众多的新兴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在说不确定性,的确当今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但是我们坚定地认为,光伏的未来是确定的,碳中和是时代赋予的重大机会和挑战,在迈向零碳的进程中,光伏是少有的兼具长期高成长性和高景气度的行业。”陈康平认为,可再生能源是碳中和真正的主战场,光伏将成为能源转型的主力军。

他透露,晶科将持续拓展光伏应用场景,其中工业建筑、交通、氢能等领域将是着力重点。

李稻葵坚信,“十四五”期间绿色产业会进一步发展。他用两句话高度概括了低碳经济:终端电气化、发电绿色化。

他认为,太阳能和风电结合,中国已经是世界领先的,而且成本已经能做到和煤电类似或者低于煤电。“以后我们用的产品越来越多是电气的。现在取暖可能是利用暖气片,开车用的是内燃机加油,以后都是电气化,因为电非常容易转换,存储、使用、上网、下网非常容易。另外,操控性非常强,大家开过电动车就知道,加速减速非常快。这是终端电气化。”

“其实,所有的能源,包括化石能源,只要能够做到零排放,也都是可以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认为,“燃煤发电如果用碳捕捉技术实现零排放,也有市场竞争力,那是没问题的。”

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盛宴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首当其冲就是碳排放大户能源行业,但绝不仅仅限于能源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重大转型必然孕育重大机遇。在全球碳减排背景下,企业又该做些什么?传统产业出路在哪里?

企业和投资机构已经纷纷把目光对准了碳减排技术和商业模式领域的创新和应用。

实际上,低碳技术可分为3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

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是指将大型发电厂所产生的二氧化碳(CO2)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法。

其实这项技术已经问世多年,一直不温不火。但现在风向显然已经改变。一个值得注意的消息是,世界最大石油公司荷兰皇家壳牌公司近日被荷兰海牙法院裁定须在2030年将公司碳排放量较2019年减少45%,这比壳牌自己制定的目标提前了五年。

国内外巨头已经闻风而动。

2021年1月21日,国内最大规模15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全流程示范工程(CCS示范工程)在国家能源集团国华锦界电厂进入调试阶段。

多年来一直对投资使碳捕集项目商业化持悲观态度的埃克森美孚,之前一直表示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政府激励措施,这些项目经济意义不大。但埃克森美孚近期的表态却发生180度大转变,表示现在是时候把碳捕集转变成一项真正的业务了。

埃克森美孚目前正指望将碳捕集与封存作为实现减排目标的主要方式,该公司3月3日宣布成立一个新业务部门,旨在将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商业化,并表示政策变化和其他进展相结合使该技术更具可行性。

中国石化4月9日宣布,其旗下华东石油局与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示范基地,年捕集二氧化碳超10万吨。这是中国石化将于2025年建成百万吨级CCUS示范项目计划的第一步。

能源行业之外,很多企业也已经因地制宜进行碳减排的探索。

“我们从事养殖业,养了数亿只的鸡、鸭和数以千万的猪,怎么样让我们的品种更好,怎么样让它少消耗粮食,换句话说,每产一斤猪肉减少对粮食的消耗做得好,就是对碳排放最大的贡献,因为这是巨大的需求,生产粮食需要很多碳排放,因为生产肥料需要电力,发电里面又有天然气发电,也有煤发电,这些都是减排的重要环节”,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怎样在碳减排目标下有所作为,其实已经有考量。

他透露,减少粮食消耗,提升产能,要靠育种技术,新希望已经在育种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努力。“长肉比较好,饲料消耗比较少,料肉比很好,这其实就是对减排的贡献”。

“碳排放不单单是发电厂的事,炼钢厂的事,建筑行业的事,对农业领域也是极端的重要,”刘永好表示,希望通过生物科技、数字科技、育种科技能力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来对碳排放达标做农业企业应有的贡献。

“碳中和实际上也是一个商业运作再塑的过程。”李稻葵也谈到,低碳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这个机遇抓好了,未来30年,你的企业就会长盛不衰。”

破壁“十四五”

“实现碳中和的本质是推动发展转型,就是要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作为国内长期关注能源转型与气候治理研究,并推动碳中和决策出台的专家,李俊峰这样说。

他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已经低于1%,中国已经出现了碳达峰的趋势。全国31个省市区,基本上20%已经实现碳达峰,60%做到了基本达峰,20%的地区还有一些挑战。因此,“十四五”将是碳达峰的关键时期,全国70%以上的地区、行业要在“十四五”末期实现碳达峰,“十五五”时期做好收尾工作。

双碳目标下的经济发展转型,也必然需要配套的政策环境和金融支持。

“未来五年我坚信我们的长期债务会出来”,李稻葵认为,未来的金融市场也会发生改变。“为了发展绿色、减碳,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例如要在沙漠里面修电厂、储能,这类项目是长期的,20年、30年的投资周期。我们的问题是金融领域很少有长期债,只有国开行能发一些债,那远远不够。”

他还谈到,企业可以真正用一些很好的低碳生产流程,生产出一些低耗能产品,“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讲,我的融资是低碳的,我发一个低碳债,这样的话融资成本会降很多很多。”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思考了减排问题。他认为,碳减排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产业政策。“我们要汲取过去去产能、去杠杆的教训,政策一定得一视同仁,拿一个标准来衡量。”

“比方说,可能要关停一些火电厂,那这个标准在哪里?是把任务分解下去,说每个省都得关停百分之多少,还是给一个技术标准,没达到标准的关?”他认为,第二种办法更加有效率。

姚洋提出,产业政策要遵循“无歧视原则”,“不是政府直接去挑选企业,说哪家应该存在,哪家应该不存在,哪家得补贴,哪家不得补贴。是给一个标准,全行业大家都是一样的标准,这样不会产生很大的市场扭曲。如果让政府去挑,那就会产生很大的市场扭曲。”

对于未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电将非常便宜,但储能非常贵,“未来重大的发展方向是储能。”

他判断,“电动汽车马上进入红海,利润很难挣,竞争过分激烈,接下来电池技术可能是一个蓝海,这很快又将变成一个红海,再往下可能是锂、铜、镍、钴等原材料,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获利点。储能,能源的储备、能源管理这是一个重大的行当。”

企业未来五年应该做怎样的调整呢?李稻葵提醒,首先第一件事就是减碳。“减碳在‘十四五’规划中专门提出来,而且很可能‘十四五’规划还没有写够,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国家还会加码,各种各样的信号已经表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