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光伏系列(三):“剩者为王”之硅片
光伏系列(三):“剩者为王”之硅片1.硅片硅片分为单晶硅片和多晶硅片。他们可以分别制造成为单晶电池和多晶电池。单晶片和多晶片,表面上看很容易区分,多晶看起来杂质很多。单晶的光电转化
1.硅片
硅片分为单晶硅片和多晶硅片。他们可以分别制造成为单晶电池和多晶电池。
单晶片和多晶片,表面上看很容易区分,多晶看起来杂质很多。单晶的光电转化效率要高于多晶,但制造成本也要相对较高。
说硅料的时候,提到了单晶取代多晶是大势所趋,单晶市占率从2016年还不到20%,现在约90%都是单晶,只用了4年。光伏行业经常说的“降本增效”,意思是积极的降低生产阶段的成本,增加发光效率。这在单晶电池产业链的进步上面,体现的淋漓尽致。下面就讲讲单晶硅片“逆袭”多晶硅片的励志故事。
2.逆袭“多晶”
早期,多晶硅片有成本优势,所以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经过这几年生产技术的进步,单晶反而后来居上,为什么?
A.单晶炉
这要从单晶和多晶的生产工艺说起。他们的主要制造差别在于单晶是拉棒之后切片,多晶是铸锭之后切片。单晶的拉棒工艺对于设备和生产人员要求严格,前期单晶生产技术不成熟,所以和多晶的铸锭技术相比,成本上就高了许多。
后来直拉单晶技术的进步,单晶炉设备的改进,单晶投料量大幅提升,使得单晶长晶成本得到了大幅的下降。
B.金刚线
而接下来的切片阶段,新技术的引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刚线切割代替传统的砂浆线,降低了单位硅片对于硅料的需求,使得单晶硅片的出片效率提升。
金刚线牛叉的点,你就可以理解成,切蛋糕,拿一根细线和拿一把刀切,肯定用线切的表面光滑,还不占蛋糕渣。你可能有疑问,用金刚线切多晶不是也一样么?sorry,有那么一点点差别,主要是单晶自身内部晶体排序整齐,使得单晶 +金刚线这个组合看起来要更相配一些。
前面两点,总结一下就是:
技术的进步使得单晶在长晶和切片环节,都达到了降本的效果,使得单晶和多晶的成本差异大幅缩小。
C.电池“助攻”
这篇主要说硅片,但还是捎带提一下,产业链后面的电池,电池端也有新技术啊,那是“降本增效”中的“增效”部分。例如大名鼎鼎的PERC技术。PERC是提升光电转化转化效率重要的技术,他可以应用于单晶和多晶,但单晶+ PERC,效率提升更好,这个在下一篇讲关于“电池”部分再说,有个印象就行了。
D.大尺寸
硅片环节还有一个值得说的就是硅片的尺寸。大尺寸目前是发展的方向,对于降本增效也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为硅片,电池和组件的产量都是按照“片”计算的,一条生产线出片率是一定的情况下,大的尺寸就可以增加出片的电池功率,那么单位瓦数的生产成本就会下降,这个不难理解。
另一方面,提高发电功率方面考虑,一般在组件生产中,电池片之间都留有间隙,是为了给设备生产留有容错。可想而知大硅片可以减小这种间隙,那么有效的感光面积变多,发电效率也自然有所提高。不过也不是硅片越大越好,尺寸太大,也会面临许多问题,例如生产设备更新就很砸钱,而且还有集装箱尺寸也制约了目前包装运输中的最大组件宽度。
从生产上考虑,硅片尺寸的标准化,对上下游意义重大。上游硅片尺寸变了,整条产业链的设备也要跟着变不是,最好定下来一个尺寸,生产上变来变去也吃不消啊。从2013年隆基中环等5家联合发布的M2单晶硅片(边长156.75mm),到晶科主导的G1单晶硅片(边长158.75mm),到2019年隆基推出M6单晶硅片(边长166mm),到现在隆基和中环的大尺寸之争:中环2019推出了的G12单晶硅片(边长210mm)和2020年隆基又推出了新的M10(边长182mm)。
现在这两大阵营(182mm VS 210mm)中,大佬们也纷纷站队,晶科,晶澳和阿特斯已经站在了隆基的182mm这边。另一边的中环210mm,则有天合光能和东方日升。从这些大佬的江湖地位来看,隆基还是略胜一筹。未来的看点是最后谁能胜出?
3.行业现状
上面啰嗦了半天,就是简单的四个字“降本增效”,让单晶硅片成为行业主流。解释了半天单晶,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得单晶者,得天下”。谁的单晶产能牛,谁就将主导后面的产业链。
图:硅片相关的上市公司
单晶硅片市场呈现双寡头,从2019年的产能来看,隆基股份(42GW)和中环股份(33GW)。二者的市场份额加起来超过了70%,行业集中度非常高,基本上他们也掌握了单晶硅片的定价权。第三到第五名分别是是晶科能源(12GW),晶澳科技(9.5GW)和保利协鑫能源(3GW)。
晶科能源老牌光伏啦,老牌的意思这里有点伤感,就是他是从多晶硅片做起来的。如今是单晶的时代,不过老牌晶科这里转型是属于成功的,可以挤进前三,也说明了晶科这些年付出的努力。在美上市保利协鑫大家都知道了,上篇“光伏系列(二),剩者为王之硅料”中,提到过他,他是协鑫集团的子公司,硅料和硅片都做,港股上市。
总结一下,硅片的龙头上市公司分别是:
A股上市:隆基股份,中环股份,晶澳科技;
港股上市:保利协鑫能源
美股上市:晶科能源
今天重点说说在A股上市的隆基股份。
4.硅片的“王”
隆基股份:西安民企。公司正好是2000年成立,到现在快20年了。2000年李振国先生创办隆基,前5年的时间主要生产半导体单晶硅。2006年之后才开启光伏时代,这一年也迎来了两位重要人物的到来:钟宝申和李春安。前者现在的董事长,后者第二大股东。他们和李振国都是兰州大学的同学,投身隆基股份之后,两人又相继投资成立了大家熟悉的连城数控(先已登录新三板精选层)。连城后来也成为了隆基最重要的晶体硅生长和加工设备供应商,类似的中环和晶盛机电联手,这是后话(以后开一篇关于光伏设备的文章,再详述)。
回到隆基2006年,公司开始是做产业链上游的单晶硅棒业务(隆基硅材料),之后搞单晶硅片。2014年收购浙江乐业正式进入下游的组件领域,同年也成立子公司开启光伏电站业务(隆基清洁能源)。
公司主要核心业务是硅片和组件。产业链中的电池片和电站也有少量的业务。
先说硅片:单晶硅片替代多晶硅片是过去5年光伏行业最大的变革。这主要是隆基背后的大力推动。前面在产业链介绍中提到,单晶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单晶在长晶和切片环节,都达到了降本的效果。平时听到的单晶技术都少不了隆基的身影,包括多次拉晶,金刚线切割。硅片往大尺寸方向发展也是有效的降低成本,隆基在2019年和2020年先后发布M6(边长166mm) 和M10(边长182mm)标准。在电池环节,单晶PERC的效率要高于多晶PERC,虽然隆基不是主要做电池片的,但是也是极力推广PERC电池,主要也是推单晶硅片。隆基单晶PERC电池转换效率突破24.06%,刷新世界纪录。
再说组件,公司在2014年收购乐叶进入组件业务之前,市场上多晶还是主流。公司在组件端下大力量,也为单晶路线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19年,隆基的组件出货量可以排到第4名,前面是晶科,晶澳和天合光能。不过隆基股份在单晶组件出货量目前排名第一。
5.尾声
在上篇文章,“光伏系列(二):剩者为王之硅料”,提到了硅料环节的龙头通威股份,有朋友希望我对比隆基和通威,最后的尾声部分,我简单聊聊。
从产业链环节来说,通威布局的是硅料+电池。硅料来说,目前的冷氢化工艺比较稳定,技术进步的空间不大,而且硅料生产也偏化工属性,工厂时不时还有安全隐患。而在电池这个环节呢,通威虽然在产能方面大幅领跑后面4家企业(包括爱旭,晶科,隆基和晶澳),但其实电池环节,各家企业竞争还是很激烈的,电池是光伏产业链中,集中度最低的环节,上下游议价能力差,行业毛利率偏低,还不到20%。而且电池环节,现在还面临大尺寸硅片产能的更新。当然通威最大的优点是在管理和成本控制,这些之前文章都有提到,优点就不多说了。
而相比较通威,隆基的产业链布局,硅片+组件,个人是比价喜欢。近期的硅料涨价,硅片也都能够通过提价有效传导,而且硅片环节的技术提升还是让人有所期待。至于组件环节,近两年新的技术也如雨后春笋(例如叠片,拼片),大组件厂的资金优质也比较明显,更重要的是组件有to C的属性,品牌的护城河也不容忽视。
分析归分析,最后还是落实在股价的表现上,之前两者股价从4月份翻倍上来的时候,都是40倍的估值,但随着业绩的发布,隆基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完胜通威,他现在也已经突破新高,动态PE还不到30。两者都是好公司,但就我个人来说,我会更偏爱隆基。
由于个人水平一般,对于产业的了解还处于表面,希望大家看完文章,会有所收获。
光伏系列(二):“剩者为王”之硅料
原标题:光伏系列(三):“剩者为王”之硅片
-
中欧太阳能争端或要“滚雪球”2024-08-16
-
印度打造太阳能火车 替代柴油2024-08-16
-
移动技术+太阳能给非洲带来变革2024-08-16
-
借鉴树根结构 日企开发出适用于光伏电站的简易斜桩基础2024-08-16
-
五月光伏产能达6.4GW创新高2024-08-16
-
上能集散式光伏逆变器再获殊荣,业内首款通过中国效率认证2024-08-16
-
分子石墨烯架构助力有机太阳能电池2024-08-16
-
【两会】关于落实分布式光伏电站发展的三方面建议2024-08-16
-
2015年我国各省光伏装机数据排名及分析2024-08-16
-
国家能源局要求推进风能开发 增强光伏扶贫力度2024-08-16
-
1366科技为直接硅片的首例商业化应用提供组件2024-08-16
-
Direct Wafer多晶PERC电池效率达19.9%2024-08-16
-
华北地区掀起的户用光伏潮,正泰为你打call2024-08-16
-
光伏新政突拉“电闸” 专家直言:呼吁撤销新政2024-08-16
-
2019年光伏发电电价预测浅析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