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氢能驶入发展快车道:我国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布局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0-09-16 09:26:56
热度:

氢能驶入发展快车道:我国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布局9月8日,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揭牌。作为北京南部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区,大兴区将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氢能示范区。氢能作为清洁、高效的二次

9月8日,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揭牌。作为北京南部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区,大兴区将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氢能示范区。

氢能作为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迎合了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需要。不局限于大兴区,我国各地近年来掀起了氢能发展的热潮,氢能产业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产业发展迎来机遇期。我国近年来氢能关键技术、产业规模均有所突破。

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2020年将达到1万辆、2025年达到10万辆、2030年达到100万辆,将带动加氢站、燃料电池、氢气生产和储运各个环节的发展。

我国氢能领域

初步具备产业化发展条件

氢能作为新型的能源类型,具有燃烧热值高的优势。此外,氢能对于我国实现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具有良好推动作用。氢能应用范围广,主要应用于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并将其上升为国家能源战略。2019年,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则强调“制定国家氢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印发的《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将应用氢能技术纳入“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布局。

我国氢能产业近年来掀起发展热潮,各地也形成了氢能产业集群,已初步具备产业化发展条件。但由于我国氢能产业起步较晚,燃料电池、加氢设施、乘用车动力系统等核心技术难关仍有待攻克。尚未成熟的技术、居高不下的应用成本将制约氢能产业发展。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核心技术攻关关系到氢能产业能否实现商业化。我国氢能产业链的生产、储运、应用等环节需要实现技术突破,技术的攻关将影响氢能产业经济性。如果不解决技术问题,将无法降低氢能应用成本。目前我国氢能产业经济性还有所欠缺,实现商业化运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其经济性。

国家完善

氢能标准体系与扶持政策

我国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完善、优化氢能应用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构建氢能产业标准体系,以保障氢能产业优化发展路径,实现良性发展。

4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调整补贴方式,将当前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调整为选择有基础、有积极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区域,重点围绕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开展示范,中央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示范城市给予奖励。

目前,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缺失,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消费端的补贴政策对推动产业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局限性日益显现。针对氢能产业存在的问题,国家将当前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政策,调整为选择一部分城市围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攻关,开展燃料电池产业化示范应用,形成布局合理、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的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模式。

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晨表示,“以奖代补”预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对示范城市设定建设及运营等环节的目标,并对完成目标的城市进行奖励;二是对有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研发企业进行奖励。

对于“以奖代补”财政政策欲达成的效果,王晓晨认为,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有利于推动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依托创新引领开拓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新蓝海。

王晓晨认为,从政府角度来看,有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得以存活及发展的土壤与政策环境,着力破解当前技术自主化及产业化水平不足的困境,同时有序引导产业布局,避免扶持过多对补贴依赖严重的“温室”企业及大而不强的产业,从而避免陷入“自己搭台、别人唱戏”而又受制于人的发展窘境。从企业角度,有助于推动企业摒弃“等、靠、要”发展思维,着力突破关键环节卡脖子技术,提高核心技术装备可靠性、耐久性及国产化水平,优化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选择,切实降低全产业链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构建氢能标准体系为氢能产业向着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加快氢能产业发展进程。我国氢能标准体系已初具框架,但仍有很多标准“空白”等待填补。未来我国需进一步完善氢能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相关标准的编制,为氢能产业规范化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2020年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提出持续优化标准体系,加快燃料电池汽车等重点领域标准研制,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为规范氢能行业标准,我国已成立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气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多家机构,促进氢能产业发展。

《要点》提出,积极参与全球技术法规协调,深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我国氢能产业标准体系的建立正在摸索中前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进行实践,为技术研发及产品推广应用提供保证。同时,我国需加快自主标准建立,参与到国际标准制定,争取国际标准话语权,在国际氢能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各地发展氢能产业积极性高

随着国家对氢能产业的大力支持,各省结合自身优势,纷纷进行氢能产业布局,完善氢能产业链。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集聚区,出现以北京、上海、广东等为代表的先行城市。

氢燃料电池主要应用于交通领域,发电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于2016年4月印发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提出,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是能源技术创新重点任务。广东佛山、云浮两市合作建立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该产业园已建有氢燃料电池研发生产、氢动力系统总成、氢能与燃料电池前沿技术与产业孵化等一批重点项目,在整合构筑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体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于7月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挂牌,未来将建设一个以氢能产业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示范区将以氢能装备为优先,积极探索突破燃料电池整车制造、氢燃料电池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

我国氢能产业商用车应用市场主要以燃料电池大巴车、物流车为主,各地持续推进氢燃料汽车应用示范。2019年初,北京延庆区与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共同规划建设延庆氢能产业园,围绕绿色氢能产业开展了设备研发、生产、技术应用和培训,加快了氢能产业化进程。延庆区正加快建设加氢站和配套的加氢工厂,开通氢能公共交通线路。去年7月,苏州金龙、重塑科技、常运公交签订氢能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致力于氢燃料电池客车的研发与应用。

为保障氢燃料汽车“畅行无阻”,各地加紧加氢站建设步伐。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投入运营加氢站52座。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与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提出加氢站建设规划:2020年我国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在加氢站建设数量方面,广东、上海在全国领跑。上海市今年将加快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在物流等公共领域增加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线,年内计划新建5座加氢站,同步研究加氢站布局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广东省能源局今年5月发布《广东省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完善基础设施,到2025年,全省建成加氢站约90个,适应珠三角需求、辐射周边的加氢设施体系基本建成。

可见,各地在氢能领域争相布局,通过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开展燃料电池及整车技术研制、推动加氢站建设,以加快氢能产业的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