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海上风电“渡劫”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0-09-03 12:27:29
热度:

海上风电“渡劫”在能源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海上风电的“抢装潮”正在发生。为了抢在最后时刻前完成工程并网,各风电场的总承包方们,还在继续扩招施工人员,加班加点

能源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海上风电的“抢装潮”正在发生。

为了抢在最后时刻前完成工程并网,各风电场的总承包方们,还在继续扩招施工人员,加班加点,几个项目同时开工,甚至产业链上一些企业已经加紧了扩产能的步子。

这样的现象,对于已经奄奄一息的企业来说,也许是殊死搏斗、续命的重要时期;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却是不容乐观,“抢装”结束之后怎么办?此劫渡过去,海上风电前途无量,否则辛辛苦苦十年发展起来的产业,可能就此半途而废。

关于海上风电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日前,产业链企业决策者、技术专家、政府领导等近千人开了一场研讨会——2020全球海上风电大会。这场会议的成果,对于海上风电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海上风电不过10岁,催熟“平价”过早

我们姑且简单回顾一下海上风电历史性发展的重要时刻,2014年,国家首次明确了海上风电0.85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在固定上网电价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海上风电快速发展;2019年5月,国家提出将海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改为指导价,新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全部通过竞争方式确定上网电价,且不得高于指导价,补贴退坡骤然加速;2020年2月,国家提出新增海上风电不再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对2018年底前已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如在2021年底前全部机组完成并网的,执行核准时的上网电价。

自2010年我国首个海上风电并网项目——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建成投产以来,海上风电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海上风电装机占全部风电装机的比例逐年攀升。

尤其补贴政策作为大力“推手”的局面下,产业链相关企业在布局海上风电的事情上更是花了大量精力。截止2020年6月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6.99GW,在我国沿海省份中,有8个省份已经有海上风电项目并网。

原本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不得不因为国补抽身,快速进入“抢装”阶段。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说:“海上风电正式开始发展,大概也就五年时间,在五年之内要从8毛5电价做到平价,这个压力可想而知。”

同时,秦海岩抛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海上风电如果没有补贴了,地方政府也不补了,我们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发展?

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运行环境更加恶劣。欧洲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了海上风电的研究和实践,1991年丹麦建成的全球首个风电项目,近期即将退役。欧洲海上风电已经经历了一轮设计周期的实践,在装备制造、建设施工、运行维护乃至退役拆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支撑了近几年海上风电的大规模发展。

而我国海上风电起步较晚,大量海上风电项目是在2015年以后并网,近两年又有大量机组密集投运,可靠性仍需时间的检验,若大规模快速发展产生质量问题,运维成本高昂,将造成较大损失。

“从全球来看,欧洲海上风电历经了三十年的发展,初步实现了部分项目的平价上网,而中国的海上风电才发展了十年,就要面临全球最严苛、最低的度电成本的要求,从商业模式和技术水平来看,无疑是对海上风电全行业的一次大考。”上海电气集团副总裁、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金孝龙说。

再回到秦海岩抛出来的那个问题上,笔者认为,任何一个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必然要经历成长、阵痛、再发展,如果硬要“催熟”,可能会让这个行业走上畸形,海上风电也一样。目前来看,这个行业虽然成长很快,但其实还很小,还不具备平价的条件。

“再给我们五年时间,到2025年,我们一定可以做到无补贴平价”,秦海岩在行业公开会议上多次呼吁。

三座大山不平,海上风电很难健康发展

现实是残酷的,趋势更是无情的。

我们很清楚,不算2019年以后的新增补贴,可再生能源补贴拖欠已经达到了2000亿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不得不去补贴。

大家都无可奈何,从开发商和业主的角度,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果这个项目不能完成,那就拿不到电价,经济上会带来很大的损失。站到整个行业发展的角度,影响更甚。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总裁缪骏总结,现在行业面临三大挑战,像三座大山一样,横亘在行业发展之路的眼前。

其一是,全球最严苛的度电成本要求。如果补贴全面归零,中国海上风电发展面临的成本要求将会是全球最严苛的。以全球海上风电第一大国为例,英国对海上风电补贴电价约0.3元/度,平价的范畴跟中国不太也一样,风场前期勘测工作一般来说是由当地政府来承担,电网建设也是由当地电网投资公司建设。

其二是,当前项目造价水平跟未来平价差距巨大。目前海上风电项目单位千瓦造价平均在16000元左右,今年因为施工成本上甚至达到17000元。由于现在施工船舶的成本更高,项目单位千瓦造价有可能还会更高。如果想实现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单位千瓦造价成本预计要下降到10000-13000元,下降幅度十分巨大。

其三是,时间紧迫。明年海上风电抢装完成,如果2022年全面面临平价的话,那么过渡到平价的时间也只有明年一年时间。如果有充足时间,整机厂商可以通过进一步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推动平价,现在这个时间没有了。

实事求是讲,如果海上风电补贴全部取消,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短期内挑战巨大。“抢装”明年年底就结束了,如果现阶段中国海上风电开发商、主机商、供应链、制造商都不得不被动的实现平价,下阶段又无法平整这“三座大山”,或许中国海上风电会在2021年以后增速断崖式下滑,跌入谷底,甚至有可能畸形发展。

由面及点,核心环节面临巨大挑战

上述这三座大山属于“面”上的问题,我们从产业链更为聚焦的“点”上问题来看,“抢装”影响下,大批海上风电项目骤然提速,并集中在明年年底前并网,较原先规划投产的时间整整提前了2~3年,海上风电的并网和接入面临巨大挑战。

南方电网公司新兴业务及产业金融部的总经理薛武说:“电源业主抢装电网的时间和电网正常的建设周期难以匹配,这个矛盾现在比较突出,另外,同一海域投资主体分散,共同送出的协调存在一定难度,难以达到海域海岸以及输电走廊集约化利用”。

除此之外,海上风电施工难度比陆上风电要大得多。主要难在基础施工上,风机吊装、海上升压站的建设、海底电缆的铺设量大等难题。还有一个不可预测的因素:对于近海(25km范围内)的施工还有一个施工窗口期的难题,看天施工。

举个例子,莆田南日岛海上风电场400MW项目自2016年风场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建设4年有余,仅仅完成了55台风机的建设安装任务。作为国内最早进入海上施工安装建设的单位之一龙源振华,无论是基础施工,还是安装,都有着极强的作业经验,但4年才完成55台4MW海上风机的施工安装建设任务,不得不说海上风电的建设难度之大,压力之大。

据国际能源网/风电头条了解,2019年初国内海上风电开工规模在750万千瓦,以这个数据为基础,业内人士测算,在考虑不同施工条件的前提下(海浪、天气等),每艘吊装船每年吊装台套的数量约为30-50台套左右,如果按照6MW的单机规模,实际一艘船最多能吊装20万千瓦左右。当年750万千瓦的风机吊装需要40艘基础施工船和50艘专业风机安装船来支撑。

按照缪骏在大会上给出的数据,目前中国已下水的吊装船共22艘,待下水的16艘。从吊装船起重能力、轮毂中心高度匹配度等因素综合分析,吊装能力集中在5-7MW海上风电机组,其次是7-8MW,目前满足10MW吊装的总共仅为2艘。

在机组越来越大的当下,如果选择5-8MW风电机组,大多数吊装船投资已经回本,进而使得施工成本有更大下降空间;如果选择10MW以上风电机组,肯定会逼迫施工使用投资巨大、汇报周期长的大船,这样必然会使得施工成本剧增。

而且施工船造价高,如果没有一定市场空间规模,投资者几乎不可能去投资大船,投资后就要面临回收周期遥遥无期的尴尬局面。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易跃春最担心的是施工质量的问题。“项目施工期压缩到2020~2021年,部分项目多标段施工,船机等施工资源供应紧张,一方面给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带来风险,另一方面造成施工资源紧张,增加建设成本。”

据国际能源网/风电头条统计,海上风电项目平均造价较去年上涨1000~2000元/千瓦,部分设备及施工费用涨幅高达30%以上。此外,受疫情影响相关产能延长滞后,巴沙木、主轴等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受阻,给风电机组设备质量、运行带来较大挑战。

另外,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翟恩地还提到一个关键问题,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国产化率较低,仍然是制约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因素。

困难已经摆在我们海上风电产业的面前,如何解决?

“抢装”危局转移之法

如何解决?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建议行业企业以及相关主管部门,替海上风电长远的平稳、高质量发展多想一点,短期的“抢装”之后,被催熟的“平价”海上风电市场,又该如何发展呢?

在这场盛大而专业度高的研讨会中,所有的演讲嘉宾、参会代表的声音近乎一致:中国海上风电实现平价还需要缓冲期,即便国补全面归零,也要给一些辅助性支持政策,帮助这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吴吟的观点:一是要科学发展,政府层面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按照能源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统筹协调,要制定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并且应该要加强海上风电的基础设施建设,来减少企业重复投入,进一步降低风电成本;二是海上风电建设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全产业链的企业都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证质量不留隐患,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百年精品工程;三是一体化发展,汇聚全球智慧能量,通过世界范围的产学研用一体化风电融合发展,共同推动海上风电技术的新一轮突破。

总结其他嘉宾的观点,笔者认为海上风电政策须有一定延续性,建议以微补贴、精准补贴代替高补贴、强补贴,而不是一下子彻底没有。常说要借鉴欧洲海上风电发展的经验,走中国特色的海上风电发展之路,欧洲的海上风电发展了三十多年,或多或少是有补贴的,德国、荷兰的个别项目在今年才通过竞标实现了零补贴,中国的海上风电比人家小了20岁,稍微再给5年左右的微补贴也说得过去吧。

其次,建议主管部门对海上风电项目统一规划,一个100万千瓦的风电场,统一开发的话从前期勘测开始到全容量并网大概需要5年半时间;但是拆成三个项目,每个项目都要做前期的勘测、核准工作,时间需要再加长1年。统一规划,可以避免零散开发导致的工程前期重复,都能确保海上风电场有序开发,降低海上风电工程总造价。

说到“规划”的问题,三峡新能源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吴启仁认为风电场整体的规划跟送出的规划要结合起来,风机的单机容量大小跟风场的适应性、匹配性的规划一定要做好,不是风机说越大越好。

过去几年,无论是行业对大兆瓦风机的狂热追求,还是对中小兆瓦风机的固守,都是基于片面的认识,中国海上风电平价需要针对不同海域定制化开发适合的风机,以带来发电量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

再者,合理分摊投资,建议考虑接入工程由电网建设,像欧洲这部分就是由当地电网公司投资建设的。对于这个问题,包括秦海岩、易跃春、缪骏、田庆军等几位嘉宾的观点高度一致。

“各位专家提到,平价上网希望海上风电的送出由电网来建设。目前国家的建设是明确,还是由市场化来解决”。上述建议,站到电网公司的角度,从南方电网公司新兴业务及产业金融部的总经理薛武在现场的相应回应,电网的公司态度或许我们可以窥知一二。

“攀登海上风电平价的珠穆朗玛,需要打破传统的近海开发建设思维,以技术领先和可靠性为目标,以更大的勇气强强联手,谋划未来”,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说。

发展海上风电的最核心逻辑

中国正在推进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能源安全,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同时我国也在继续深入推进以风电为代表的绿色低碳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核准,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进入后疫情时代,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增长,我国能源领域也逐步走向正轨,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我们既要保障能源安全,又要加快能源转型。

随着技术进步,风电度电成本下降的很快,海上风电由于具备丰富的资源量,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是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

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主任委员李俊峰明确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产业链相关企业首先要搞清楚我们为什么要搞风电,挪威人为什么搞风电,英国人为什么搞风电,或者统一来说欧洲人为什么搞风电?

大家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的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如果没有这个目标,大家也可能都会搞风电,但是增速要比现在慢很多。

从70年代开始,大部分发达国家能源消费零增长,碳排放抑制。2015年达成并在2016年生效的《巴黎协定》提出了本世纪末把全球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为控制1.5摄氏度以内而努力,为此联合国要求每一个成员国在2020年提交自己的国家低排放发展战略。

迄今为止,已有70多个国家声明2050年实现碳中和,包括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包括墨西哥、韩国等发展中国家。

美国退出虽然《巴黎协议》,但在给联合国写的信上说美国在过去70年代倡导可持续发展以来,常规污染物减少了75%,《气候变化公约》签订以来,碳排放减少17%。虽然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但将继续实施减排措施,并且为其他国家减排提供帮助与支持。

2015年6月,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提出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

这样的减排力度和决心,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包括风电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我们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的最核心逻辑和初心,正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为了能源转型升级、为了国家能源安全,并不单纯的是为了追求平价上网。

说到最后,落在抓手处,海上风电平价这座“珠穆朗玛峰”,我们还得继续爬,这应该中国风电攀登的最后一座山峰,一旦登顶成功,中国风电发展在技术上一马平川、再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