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新基建”带动储能升温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0-07-01 14:01:04
热度:

“新基建”带动储能升温我国储能产业目前方兴未艾,产业发展模式尚不清晰,受到政策与头部企业动态影响较大。与此同时,储能技术在破解新能源消纳问题,以及为“新基建”提供能源支持等方面表现

我国储能产业目前方兴未艾,产业发展模式尚不清晰,受到政策与头部企业动态影响较大。与此同时,储能技术在破解新能源消纳问题,以及为“新基建”提供能源支持等方面表现出众,因此,在国家与地方政策中均受到重点关注。今年以来,我国储能舆情热度不断升温,储能议题常与新能源、“新基建”相伴,储能技术应用成为行业关注热点。

  一、今年“储能”舆情热度不断升温(见图一)

  【解读】 2020年1—5月,“储能”舆情热度呈上升态势。年初,行业以反思2019年发展态势为主,认为电网侧储能“急刹车”带来产业调整空间。此后,国家电网发文重提储能建设,各地方、企业储能项目发展亮眼,“新基建”“新能源”带动储能话题迅速升温。全国“两会”期间,支持储能产业、新能源充电桩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热议储能话题,将舆情热度推至高点。

  二、媒体、微信平分秋色 助力话题传播(见图二)

  【解读】 媒体与微信为“储能”话题传播的主阵地,两者总计占比超过八成,其中媒体渠道信息量占比稍高,达44.2%;微信居次位,占比为40.5%;APP渠道信息量占比10.8%;论坛博客和微博渠道信息量占比较低,分别为3.7%和0.8%。从传播主体来看,行业媒体与自媒体、地方媒体在话题传播中起到主力作用,储能产业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地方能源利用效率的积极作用引发持续关注。

  三、新能源、新基建、储能伴生发展(见图三)

  【解读】 “储能”话题传播中,舆论聚焦其在新能源消纳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其中又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风电/光伏项目搭配储能设施、综合能源服务、智慧能源等领域为重点。同时,行业内声音认为储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包括定价机制、市场参与主体、补贴政策等。此外,也有部分保守谨慎的观点认为储能设施的成本控制与安全性问题值得产业警惕。

  四、舆论聚焦政策引导与头部企业动态(见图四)

  【解读】 今年以来,储能产业进入调整期,国家、地方级政策与头部企业动态对产业未来发展起引导作用,受到持续关注。整体而言,储能产业发展重点指向支撑新能源消纳,国家发改委与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要以支持储能技术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河南、湖南、内蒙古等地方政策也利好“新能源+储能”项目模式。此外,《能源法(征求意见稿)》要求电网企业发展储能技术、国家电网2020年1号文件提出培育储能等新兴产业,带动电网侧储能话题回暖。中国移动等通讯企业以储能支持5G基站建设,则为产业带来了“新基建+储能”新风口。

  五、产业化发展仍需顶层设计支撑(见图五)

  【解读】今年1-5月,涉及储能产业的政策从侧重引导行业规范发展、推动储能技术创新,到将储能产业划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动能”范畴,通过政策支持、技术与装备研发、重大基地和示范工程、创新平台等举措,为储能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同时,除2020年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储能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外,涉及储能的政策文件以能源改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等宏观层面为切入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储能产业在推动新能源发展、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技术革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已经引起重视,但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扶持举措仍需顶层设计提供支撑。

  六、地方政策频出 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凸显(见表一)

  【解读】2020年以来,各地方在储能产业发展政策与项目建设等方面亮点频出。其中,北京、上海等地重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动能;同时,上海也着力以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山东、江苏、广东等地则侧重储能技术在新能源产业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消纳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七、海外市场发展相对成熟 大规模储能系统成热点(见图六)

  【解读】储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发展更为成熟,并且呈现规模化趋势,以大规模储能系统支持光伏等新能源利用成为主流选择。其中,美国的储能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将发展储能上升至战略层面,并以政策支持储能技术创新和项目建设,在项目数量和应用规模上世界领先。德国、日本等国家重视对用户侧储能的扶持,认为其在促进清洁能源利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纵观世界各国,利好的扶持政策,以政府投资、税收、补贴、重点项目设置等方式推动技术进步与市场成熟,成为推动储能产业发展的有力推手。

  八、全球市场增速明显 专家认为未来可期(见图七)

  【解读】全球范围内储能市场与产业发展迅速,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保障能源供应稳定性方面成绩亮眼,专业人士分析普遍认为未来可期。同时,产业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也保持了活跃的生命力。

  九、盈利模式与安全性问题引发行业思考(见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