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傅成玉:后疫情时代的能源之变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0-06-25 09:15:44
热度:

傅成玉:后疫情时代的能源之变今年3、4月,我们见证了历史。围绕石油板块所发生的一切是我们在历史上很难见到的。习近平主席几年前就提出了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rdq

今年3、4月,我们见证了历史。

围绕石油板块所发生的一切是我们在历史上很难见到的。习近平主席几年前就提出了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年全球陆续暴发并且还在持续发展的新冠疫情,真正让我们见到了新世纪第一场影响人类的百年不遇的大变局。

新冠疫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历史。今后很可能人们会像说“公元前”和“公元后”一样,会说“疫情前”和“疫情后”。疫情将会改变人们现有的认知,改变全球经济发展的生产关系,甚至改变国际政治关系。

疫情对未来石油和能源带来的冲击也将有目共睹。

去石油化和碳减排

疫情后,国际社会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应对。

首先,疫情后,气候变化和疫情一样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关注和加大治理的领域。

疫情后,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会重新审视在这个领域的政策和监管,会更加重视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建设。

其次,疫情后,大家都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习主席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特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表面上我们看是一种理念或者口号,但本质上代表了人类未来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既是价值标准又是道德标准。“生态文明”会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和内容。

再次,人类开始意识到要创造一个适合于人和自然的生存环境。

我们的环保标准一定会进一步提高,监管会进一步加严。

中国近年来出台了历史上最严的土壤、水法律标准,但法律的监管和执行远远地落后于法律标准,企业执行的自觉度更是落后。

最后,应提升对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气候变化是下一步比病毒还严重的问题。

现在看来,即使采取了行动,本世纪末把温度升高控制在2℃以内或者1.5℃的目标也很难实现。2℃的概念,是上海的很大一块陆地将基本在海里,更不用说一些岛屿国家了。

所以,下一步全球和国际社会要更加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危机。

应对气候变化,对石油企业来说意味着加快去石油化、碳减排。

目前,好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中央企业,没有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们生存的必然条件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提标准,是主动应对未来需要做的。

所以,包括我国的石油和能源相关企业还远远未达到党和国家要求的真正理念和价值观上的改变。如果我们观念不改变,疫情之后,很多企业仅仅在这个领域就会被淘汰,或者被逼着改变。

石油汽车将消失在2030~2040年

虽然疫情后去石油化、碳减排会呈加速度,但欧盟实际上早就制定了2030~2035年基本上没有燃油汽车的标准。

中国也已经开始了低碳化的进程,眼下还没有提出中国燃油汽车具体什么时候开始执行去汽油化,但这个目标的提出不会是很晚的事。

这就像石器时代的结束,不是因为石头没有了,石油时代的结束也不是没有石油了,而是它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化工领域,在交通运输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个大趋势是石油汽车将会在2030年到2040年之间基本消失。

目前欧洲政府该领域的官员认为,他们2030~2035年基本没有燃油汽车的目标100%能达到,因为欧盟国家转型发展很快,包括石油公司在内的相关行业,都在主动寻求转型。

国际大石油公司这些年转型的主要方向是清洁化、去碳化,主要是从石油转向天然气,像埃克森美孚、BP等公司,都急剧地转向清洁化。

他们一方面将石油资产不再作为核心资产,另一方面却在尽可能地收购或开采天然气资产。石油公司们从油到气、从气到电、从电到市场服务……这个新产业链条的延伸已经显现。

去碳化会成为主要潮流已不容置疑,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未来发展转型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尤其是新技术的研发,在低碳化领域的新技术非常重要,谁拥有这类技术,谁就能推动未来世界市场的占有。

去碳技术派生未来新兴市场

中国一定要在去碳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面,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不能让西方的各种技术占领了我们未来的去碳减碳技术,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技术占领这块市场,进而推动未来的新兴市场。

因为,去碳技术不只局限在技术市场,更会延伸出工程开发,从而带来新的制造业,促使中国企业进行制造业转型。

换句话说,去碳新技术的出现,是以金融手段为推动的技术进步、工程开发和市场应用。所以,它还会带来巨大的金融市场。

这些都是崭新的领域,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领域。

目前,碳减排方面,国内的市场已经足够大。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市场来引领未来的市场。

生态文明是人类未来的价值观,中国通过什么来引领生态文明呢?

首先是我们对传统领域的改造;其次是新能源

在碳减排、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这些领域,可以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及管理标准。只要我们搞出一套系统,就会成为世界标准。

国内企业要抓紧往前走,否则国际上大石油公司会转得比我们快。为此,国内企业要有世界眼光、超前部署就显得非常重要。

制造业应用价值将达四五百万亿

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在中国正在兴起,最近国家提出的“新基建”,很大部分跟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相关。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是由各企业、各行业来使用,石油行业的上中下游,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技术的应用方式都不一样,其细分市场的技术运用也都各有不同。

这些应用场景将来会是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风口,未来,中国制造业应用价值将会达到四五百万亿,而2019年中国GDP的总价值仅为14万亿美元。

所以,石油企业的领导要将这一领域主动往前推。

首先要重视监测与传输,要安装探测装置,把装置感测到的数据传出去;其次,要把传出来的数据,按照一定标准去整理,然后按照一定的方法算出来,返回去指令机器运作,实现智能化。

中国制造2025往往注重机器设备,实际上智能化是生态的,这个生态体现在企业内部,也体现在企业外部,包括各类供应商、承包商,必须一体化才能实现智能化。目前国内工业企业懂这套体系的很少,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融合就非常重要。

企业要明确自身的需求,从外部寻求技术合作,这样推动起来就比较快,企业转型也会转得快。一个生态的智能体系才会快速成型。

对于企业,从生产过程到内部流程,再到销售市场、供应商等,必须形成互联网的智能体系。中国在这方面走在前面,中国工业互联网的面貌就变了,就进入了所谓人类新的工业化进程。

中国石油(4.260, -0.01, -0.23%)企业要有紧迫感,要明白数据也是资产,国有企业谁有更大的数据,谁就有更多的资产。

过去国企有很多数据,却没有形成资产,是因为数据本身不产生价值,只有经过整合后成为信息才产生价值。

过去企业管理的海量数据,都是一个个孤岛,互相没有整合,如果将企业上中下游所有数据都通过一个平台进行整合,形成客户、市场所需要的信息,企业的价值就会大大增加。

管理企业本质是管理价值,价值有各种形态,有物质和非物质形态,也以货币形式、数据形式、信息形式存在。

在这个领域,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谁能够引领未来,谁就能够占有市场,这种变革是思想的变革,也是理念的变革。

新技术的革命必将会带来新企业的革命。

油企国际经营环境将更艰难

可以预测,疫情之后,石油企业的国际经营环境会更加艰难,美国会更加疯狂地针对中国制造各种遏制、限制、打压中国企业的行为,将会从政治、经济、外交领域进行全面打压。

国内企业所面临的国际生存空间也会承压。从国际上看,会出现一个去全球化的浪潮,很大程度上会涉及到去中国化。

比如,本次疫情使得很多发达国家发现,他们的医疗设施不足,甚至包括口罩和防护镜都不足,这就会使得他们开始建设这一领域的生产能力。

根据上世纪80年代英美搞国产化的经验来看,虽然,这种国产化过去不会成功,以后也不会成功,但是英美的政治家,仍然可能会积极推动某些领域的国产化。

我们应该看到,去全球化、去中国化最终都不会成功。未来支配世界的仍然是资本的力量!

一个是金融资本,一个是实业资本。金融资本以欧美为主,实业资本则以跨国公司为主。他们追求的目标是利润,哪里能赚钱他们就会流向哪里。

中国是一个成长的市场,只要能让资本赚到钱,资本就一定会来。

然而,在目前这一阶段,中国海外企业的经营将会越来越困难。借“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要改变以往的做法,要用新技术改善当地的环境,赢得未来。同时,企业一定要公开、透明、依规、守法,这是防止外部打击最有效的武器。

国有企业在海外还要注意形象的培养,形象比赚钱更重要,尽量避免被误解,为此要特别重视公开、透明,而事实上,越公开越透明,企业价值会越大。

通常,对方会把看不懂作为风险和不确定性,这就会给企业价值打折。所以,企业无论是跟当地政府的关系和媒体的关系都要公开、透明。

中国油企必须降低成本

疫情对石油的冲击将是长期的,低油价可能维持1~3年,所以,不要急着抄底,而是做一个长期的打算。

搞对冲的企业要以成本为主,而不是以利润为主,一定要保最低成本。中国企业要看产出有多高,而不看价格有多低,产出如果高了,同样的价格,在市场上就能够赢利。所以,不要有短期行为。

疫情对国内石油产业链的冲击,首先表现为对上游产油公司的冲击最大,因为需求没了;其次,也会影响到化工和炼油。

国资委称,“三桶油”一季度亏损,二季度可能还会亏损。

在低油价的局势下,生产原油的企业肯定赔钱,而对于炼油企业来说,炼油的成本是去年11-12月之前的高价油成本,受成品油价和疫情销售量下滑影响,一季度也亏损了,二季度可能还会继续亏损。因为用的依然是高价油,只有等完全消化掉这部分高价油以后,用新低价油的时候,才会出现变化。

对于化工产品来说,短期有些产品可能会出现过剩,但中国整体上并不过剩。

回顾2014-2016年,石油公司连续三年资本开支减少20%,但产量还是不低,他们所做的就是降低成本。国际石油公司让成本降低了十块钱,中国油企也降本,其中,中海油降本最多,另外“两桶油”降本较少。

但是,为了提高未来的竞争力,中国石油企业咬紧牙也必须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