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能源保供为经济发展打足“底气”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0-06-15 09:17:26
热度:

能源保供为经济发展打足“底气”  保能源安全是“六保”任务之一。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能源保供,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

  保能源安全是“六保”任务之一。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能源保供,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保障煤电油气供应、切实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

  能源产业投资大、带动效应强,加快推进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能够更好地保障能源安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完善石油、天然气、电力产供销体系,提升能源储备能力。今年4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发布,能源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战略,我国能源产业发展进入新的转型期。

  稳投资:“大块头”带动产业链转起来

  “2013年夏天,我在松下的生产车间工作。白天限电,我和同事连续上了一个月夜班。如今,限电已成为记忆。”在全国优秀农民工、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主管刘廷看来,电能保障快速进步让他对企业发展更有信心。

  宁可让电等发展,不要让发展等电。为了更好匹配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电网杭州供电公司把电网规划全面融入政府规划。今年以来,500千伏萧围变投运,220千伏新围变、110千伏灯塔变顺利开工,37个迎峰度夏项目有序推进,线路跳闸率降低70%,有效支撑了复工复产。这背后,能源投资带来的乘数效应正在放大。

  金沙江畔,机器轰鸣、人员穿梭,建设现场热火朝天。5月4日,中国第四、世界第七大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大坝最后一个坝段浇筑完成,大坝主体工程全线浇筑到顶,世界首座300米级低热水泥混凝土拱坝拔地而起,巍然屹立。

  “大块头动起来,带动产业链转起来。”疫情之下,开复工一批重大能源项目,既是稳定经济增长、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更是调整能源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抓手,一举多得。

  能源工程还具有全方位拉动作用,有利于稳投资、稳就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以陕北—湖北特高压工程为例,可直接带动设备生产规模约12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超过4万个,带动相关产业投资超过700亿元,助推输变电设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业内人士分析,国家电网公司仅特高压项目,就可有效带动社会投资3600亿元,整体规模5411亿元。

  保安全:经济稳定增长有底气

  “设备全部符合送电要求,送电!”现场项目负责人一声令下,10千伏军运一、二回环网柜向雷神山医院供电,26台配电箱和2个网环柜几乎同时发出均匀的“嗡嗡”声,正式开始带电运行。1月29日18时23分,连接武汉雷神山医院的电网主动脉架通,雷神山医院通电了。原本15天的工期,3天全部完成,彰显了中国能源保障实力。

  照明、交通、餐饮、医疗、供暖、生产……疫情期间,能源安全就是点亮人们信心的那盏“明灯”;复工复产时,能源安全又成了经济稳定增长的“助推器”。

  疫情初期,我国一度出现部分物资短缺的情况,但是武汉和其他各城市从未出现电力中断或是燃油、天然气供应紧张的状况。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秘书长刘强表示,只有电力、燃气不中断,居民生活才可以持续,医疗设施才可以稳定运转;只要燃油供给没问题,物资运输就有了保障。能源行业在抗疫中交出了高分答卷。

  煤炭日产量超1000万吨,达到去年同期水平;供电、供热企业和港口库存处于合理水平;油气产量持续增长……3月中旬以来,能源生产企业的全面修复为经济发展打足了“底气”。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3月下旬以来,能源消费下降幅度明显收窄,煤电油气供给保障充足有力,为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动能:现代能源体系助企转型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宗年建议:加快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

  陈宗年下决心“力挺”能源互联网,是在疫情期间。1月28日前后,海康威视复工。但上游供应“断链”,让这家年营业额500亿元的明星企业难以复产。

  好在“及时雨”随之降临。依靠能源互联网广泛采集的电力大数据,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应用全国首创的“企业复工电力指数”,精确锁定整条产业链的“断点”。很快,海康威视上游主要供应商的复工指数清单,被送到了杭州市滨江区政府。政府安排助企专员上门帮助60多家供应商接回工人、组织复产,为红外测温仪生产提供配件。至2月中旬,海康威视高端红外测温仪日产量已经突破1500台。

  “能源互联网搭建起了一条数字化发展的高速公路,推动不少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企业共同驶上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亲历疫情,陈宗年深有体会。

  除了能源保障,现代化的能源体系正为更广泛的经济领域提供发展新动能。“我国能源事业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征程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但能源发展仍有一些瓶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建议,利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改造传统能源行业,可打破不同能源品种单独运行的传统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

  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将融通电力网、热力网、交通网,形成能源互联网,助力新能源、储能、储热/冷、氢能、电动车等新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能源配置效率,最终实现能源体系从量变到质变,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