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光伏巨头鏖战“尺寸”江湖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0-06-08 12:00:56
热度:

光伏巨头鏖战“尺寸”江湖  “快了。”6月3日,隆基股份方面针对18Xmm光伏组件新品发布日期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如是回复。此前,隆基股份曾公开透露要发布“Hi-MO5”(暂定)系

  “快了。”6月3日,隆基股份方面针对18Xmm光伏组件新品发布日期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如是回复。此前,隆基股份曾公开透露要发布“Hi-MO5”(暂定)系列产品,组件功率在530W左右。据了解,“Hi-MO5”是基于18Xmm硅片而生产,X代表什么数字仍是谜。

  近年来,围绕“降本增效、平价上网”诉求,大尺寸热潮正周期性地在光伏行业内涌动。去年8月,随着隆基股份和中环股份(002129.SZ)各推出166mm硅片和210mm硅片,一时间单晶“双雄”形成了对峙局面。在166mm产业链形成燎原之势时,中环股份也迎来东方日升、天合光能等其下游企业的同盟军。

  刚刚过去的5月,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先后公布了180mm组件新品。随着隆基股份18Xmm产能逐渐上马,原本的对峙局面似乎又要演变成“晶晶隆”(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股份)和“天升环”(天合光能、东方日升、中环股份)的两大阵营的较量。

  在业内人士看来,硅片大尺寸化趋势推动了光伏产业新旧产能的迭代,光伏企业的尺寸选择、产能规划布局又直接关系竞争成败,影响着竞争格局的重塑。

  “晶晶隆”步调归一出击?

  今年5月,几乎在同一时间,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分别“云发布”180mm组件系列产品,名为Tiger Pro和DeepBlue3.0,组件功率高达580W和525W+。

  与此同时,隆基股份也公开透露要发布“Hi-MO5”(暂定)系列产品,组件功率在530W左右,但是硅片尺寸却迟迟未对外公开。

  有业内人士猜测,隆基股份会选择180mm和182mm之间的尺寸,可能是181.75mm。也有猜测,隆基股份可能在“憋大招”,希望产品更具差异性和竞争力。

  不过抛开疑团,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和隆基股份如此快速推出新品的缘故,可能还有来自210mm尺寸阵营“天升环”的压力。

  “天合光能和东方日升两家组件企业先后发布基于210mm硅片的500W+组件新品后,晶科能源、隆基股份和晶澳科技还是比较着急的。”一家组件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张磊告诉本报记者。

  据介绍,2019年下半年,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和隆基股份便开始筹备组件新品,三家企业通过沟通,并验证了166mm尺寸之后的几款不同尺寸产品。

  晶澳科技市场总监张浩告诉记者,我们推出180mm尺寸是结合客户需求、产线、技术升级等综合因素决定的,基于目前的情况,210mm尺寸不是最优选择。

  隆基股份方面进一步向记者解释,尺寸演变的最终结果还是需要和度电成本挂钩。站在拉晶、切片等环节的成本,还有电池、组件成本,以及对系统成本的影响上,隆基做了全方位分析。界定18Xmm尺寸的原因在于集装箱运输的包装尺寸,由于组件运输成本占比越来越高,特别是很多海外市场涉及远洋运输。18Xmm对应的组件宽度是1130mm,这一宽度恰好是集装箱竖着包装组件、两个包装箱摞在一起进入到集装箱的极限尺寸。

  不过,三家企业为何均选择了180mm~190mm之间的尺寸?在业内看来,一个很重要的现实原因便是受限于切片环节,考虑到资产折旧成本。

  “目前三家企业切片机可能最大切割边界为190mm,所以才出现了小于该边界的180mm尺寸产品。”一位业内资深人士米立告诉记者,可能后续还会出现180mm~190mm之间的其他尺寸。

  米立解释,三家企业作为垂直一体化企业,在切片产能上有不少包袱,尤其是隆基股份,如果不做180mm或18Xmm产品,相当于切片产能直接废掉了,对整个公司运营资金来说影响非常大。

  “今年三家企业投入新产能应该直接会购买至少210mm尺寸的配套设备,向下兼容180mm或18Xmm产品。”米立分析,目前从整个产业链上看,硅片环节基本不用大改造,在电池和组件端则不一样。如果选择从166mm升级改造至180mm或18Xmm,则需要大改,效果不会特别好,意义并不大。

  据了解,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股份三家企业初期规划的产能为10GW、14GW和10GW,预计8~9月实现量产。

  “天升环”蓄势爬坡

  对于210mm阵营“天升环”来说,不管是180mm还是18Xmm尺寸产品都仅仅是过渡而已。

  近日,三家企业均向记者表达了上述观点。“(‘晶晶隆’)发布180mm或18Xmm尺寸产品属于商业性决定,而210mm尺寸是技术发展的趋势”。

  记者注意到,自从2019年12月,东方日升基于210mm硅片发布功率500W组件后,进入2020年迅速又有新的电池和组件企业跟进。

  1月11日,率先实现210mm电池量产的爱旭股份(600732.SH),推出了公司未来三年(2020~2022年)产品产能规划。其计划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2020年底达到22GW,2021年底达到32GW,2022年底达到45GW,均基于166mm~210mm尺寸而规划。

  同时,通威股份(600438.SH)在电池业务上也加快了扩张节奏。2月11日,公司发布关于投资建设年产30GW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配套项目以及2020~2023年高纯晶硅和太阳能电池业务发展规划公告。其中,30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于2021年内实现投产,新建产线规格将全面兼容210mm及以下尺寸。

  紧接着,2月27日,组件企业天合光能发布500W+至尊组件产品,又于3月19日宣布至尊组件中试线实现量产。对于210mm组件产能规划,记者从天合光能招股书了解到,公司规划2020~2022年分别约为10GW、21GW和31GW。

  不仅如此,天合光能还专门公开了至尊组件技术白皮书,对技术问题、载荷性能、包装、物流运输、下游应用等问题进行说明,试图增加更多企业加入210mm产业链阵营。

  而作为210mm产品的引领者,中环股份方面6月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公司规划210mm硅片产能19GW,明年或后年年中产能会达到45GW。同时,中环股份控股子公司环晟光伏已有2GW 210mm组件产能,在建的3GW产能预计明年一季度达产。

  不过,记者注意到,2020年上半年基于210mm硅片的组件仍出货有限。

  “今年上半年出货比较少是正常的,企业基本都在做一些产品认证、基建等工作,产出应该不超过4GW,下半年产能才会逐渐明显爬坡。”张磊表示。

  这也意味着,“晶晶隆”基于180mm或18Xmm硅片的组件产品和“天升环”基于210mm硅片的组件产品都将会在2020年下半年(三季度后)批量走向市场,两股力量正式碰撞且交锋。

  重塑竞争格局?

  目前光伏市场上158.75mm尺寸产品仍占据主流地位,同时166mm市占率也还在不断提升。随着210mm产能不断爬坡和180mm或18Xmm产能的出现,光伏市场形势将随之发生变化。

  米立预测,明年158.75mm产品也会越来越少,166mm产品会越来越多,而180mm或18Xmm的市场周期应该会出现在明后两年。随后,2023年开始210mm产品会占据大比例市场份额,也有可能会超预期发展。

  根据隆基股份的销售预测看,走势也较为类似。“今年隆基预计166mm硅片将占据总出货的70%以上,在组件出货方面,Hi-MO5将占隆基组件出货量的10%左右,到2021年预计隆基的Hi-MO5、Hi-MO4(166mm组件产品)分别将形成3︰7的销售比例。”

  米立还认为,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和隆基股份三家企业相对具有话语权,如今同步推出180mm或18Xmm组件,且在度电成本和功率上都略有优势,可能产品推广会更容易。“关于210mm整体市场进程,需要关注各家的扩产计划,如果新增产能比较多,210mm市场推进速度就会快一些。”

  而从电站下游终端来看,大尺寸组件能否被推广应用也需要在成本和产能方面满足要求。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新能源工程院资源与总图所所长惠星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设计院会根据业主的要求,综合产品价格和产能情况,设计不同的设计方案,哪一个成本更优,发电量更高,排序择优。对于新建产能,如果产能不足,也没办法纳入设计方案。”

  那么,180mm或18Xmm组件的出现是否会堵截210mm市场?对此,天合光能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这首先取决于他们到底产出多少;其次取决于210mm阵营企业推动的速度和成本,如果速度和成本都可以达到,是不能阻击的。实际上,对于210mm平台,组件做到530W,甚至600W产品都是很容易的事情。

  面对如此“混战”局面,业内开始呼吁制定标准来结束纷杂的尺寸之争。不过,企业又似乎不急于为大尺寸迸发出的可能性早下结论。

  隆基股份方面认为,尺寸的标准一方面由市场决定,另一方面由边界条件(影响度电成本的各项条件)决定,硅片尺寸并非越大越好。行业发展总是阶段性地在进步,未来影响尺寸设计的边界条件也会有一些新的变化,致使尺寸随之改变。

  上述天合光能业内人士也表示,“不要谈终极尺寸,随着技术进步,都会变的。目前参照半导体发展阶段,未来3~5年210mm会是比较稳定的尺寸”。

  事实上,企业在不同尺寸赛道的加速切换,不仅推动了行业降本增效,加速平价上网甚至低价时代的到来;而且也推动着新旧产能迭代,加速了市场优胜劣汰。

  “这一轮竞争中,对于没有条件规划新产能的企业来说,可能就比较尴尬了,落后产能会加速被市场淘汰。目前整体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最终每一个环节会集中于3~5家企业。近日工信部发布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0年本)》征求意见稿也会加速这种趋势的形成。”米立认为。

  当然,有一些企业希望通过“尺寸之机”突围,重塑竞争格局的地位。米立说,天合光能回国上市,希望借力210mm概念产品趋势,将丢掉的江山地位再找回来。东方日升站队210mm也希望向前冲一把,进入全球前五的位置。它们都需要代表性的标签产品。

  应采访对象要求,米立、张磊均为化名(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