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北京燃气能源总经理陈斌:多能协同、智能耦合有效保障区域能源供应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0-01-07 09:10:07
热度:

北京燃气能源总经理陈斌:多能协同、智能耦合有效保障区域能源供应  中石油创新基地数据中心是国内首个采用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作为主用能源的数据中心;日出东方APEC酒店能源中心

  中石油创新基地数据中心是国内首个采用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作为主用能源的数据中心;日出东方APEC酒店能源中心是北京市第一个将三联供、太阳能相结合的区域微电网示范项目;北京市城市副中心能源三联供与可再生能源耦合,年综合能源利用率大于75%……这些项目的建设方,正是北京燃气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北燃能源公司”)。

  打造以燃气分布式能源为核心、多能源耦合的综合能源系统,利用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区域内能源统一调度管理,是北燃能源公司在综合能源服务领域的着力点。作为北京燃气集团所属专门从事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全资子公司,截至目前,该公司分布式能源项目布局已实现了全国范围“多点开花”。

  那么,北燃能源发展公司是如何布局分布式能源服务业务的,该业务在集团的整体业务布局中有着什么样的定位?围绕这些问题,北燃能源公司总经理陈斌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天然气分布式”不再限于单一能源

  “ 以‘天然气’为主导的分布式能源在中国已经有近20年发展历史,相关技术理念与解决方案已经成熟。但随着能源行业相关技术理念的不断进步,分布式能源如果还只单纯指‘天然气’就显得狭隘了,综合能源服务所涵盖的能源品种应包含电、气、热、水等要素,因此,广义的分布式能源是一种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方式,并不特指某一种能源或者某一种模式。”谈起对综合能源服务的认识,陈斌如是说。

  在他看来,“满足用户需求”才是包括分布式能源在内的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的核心。“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依靠任何单一种技术都将难以满足。因此,相应配套的每个能源系统项目也需要因地制宜设计,每个项目都各有特点。”此外,综合能源系统还有其他综合价值可挖掘,例如通过分布式能源系统可迅速将燃气转化成冷热电,并根据用户需求与能源供需情况灵活设置项目运行工况,以此可在能源系统的调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不少能源企业都在探索拓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北京燃气集团基于燃气主业的基础优势,发展分布式能源亦从燃气起步,目前已开始向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供应系统推进业务转型。“这个转变,一方面是顺应了国家能源转型政策,另一方面也是在迎合市场需求。”陈斌说。

  陈斌指出,从市场角度看,目前新建区域和大型建筑在规划层面都有综合能源服务方面的需求,都在从原来的电力、供水、热力等专项规划向综合能源规划转变,因此综合能源服务市场的需求非常旺盛。

  多能协同、智能耦合发挥“1+1>2”效果

  那么,区域能源规划从原来的电力、供水、热力规划等单一规划向综合能源规划转变,将给用户带来哪些好处?

  “能源实现综合应用之后,将产生‘1+1>2’的效果,多能协同、智能耦合显然要优于单一供能系统。从用户角度来说,因为供能系统有了多能源的竞争,相应电价、气价均将有望真实取决于供需,像目前这样只被动依靠单一能源,能源使用的经济性和供应的安全性都会受到制约,这样的能源系统对用户并不友好。”陈斌认为。

  陈斌进一步介绍,北燃能源公司采用“多能协同,智慧耦合”综合智慧能源技术,以燃气冷热电三联供作为保障,优先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配合蓄能、储能技术,以智能化的调度平台有效保障区域能源供应。

  “我们目前的解决方案首先可以提高能源供应充裕性和安全性。以天然气作为基础保障,耦合可再生能源,可以解决可再生能源不连续、不稳定的问题;其次可以对多种能源形式实行统一规划、分布开发,建立分布式能源网,并实现多个能源站的互联互通、智能备用;最后可在实现智能化系统运营管理的同时,还可以系统化、一体化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从而提升能源系统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政府引导监督必不可少

  总结多年来推进分布式能源业务的实践经验,陈斌认为,能源系统之间的壁垒是分布式能源项目在落地过程中的最大掣肘,不同能源系统在沟通交流、具体操作方式等方面还需磨合。

  “在政策层面,虽然不同能源系统相互之间放开了,但在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层面、规范化发展还不是很完善,项目执行周期过长,这无疑将增加项目成本,最终影响项目开发效率,甚至可能导致项目流产,必然会对分布式能源产业的整体发展产生制约影响。”陈斌坦言。

  陈斌认为,综合能源行业是新起之秀,虽潜力巨大,但行业仍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工作想要顺利推进,政府的引导监督显得尤其重要。

  对此,陈斌建议,各参与方应履行好各自职责,最大化发挥好各自优势,共同推动综合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尤其对政府或管理机构而言,应顺应发展大势,积极出台相关支持、引导政策,构建利好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同时政府需加大政策执行力度,重视监督垄断行业对新能源的接纳程度。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充分发挥各自技术、资金或运营等优势,做好项目落地的专业化承接工作。

  “从国外发展经验上来看,不同能源品种的供应商都在向综合能源服务公司转型,这已是大势所趋,但要实现转型目标还需要过程。”陈斌说。(本报实习记者 齐琛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