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湖北宜昌破解化工围江的进退逻辑 关停38家产值反增11.9%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9-12-11 09:13:21
热度:

湖北宜昌破解化工围江的进退逻辑 关停38家产值反增11.9%根据湖北省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该市自2017年至今已累计关停沿江化工企业38家,计划转产的7家企业已

根据湖北省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该市自2017年至今已累计关停沿江化工企业38家,计划转产的7家企业已全部转产非化工项目,完成了沿江化工企业关停和转产计划。

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矿产资源丰富,加之紧邻长江,运输便利,水资源丰富,化工企业沿江集中布局,“化工围江”问题突出。作为维护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承担流域环境调节功能的重要枢纽,宜昌自2017年9月启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计划3年内“关改搬转”134家化工企业,确保一江清水东流。

截至目前,宜昌市计划关停的34家企业已全部关停,新增关停4家,累计关停达到38家;计划就地改造的57家企业中,除2家调整为关停外,已有52家完成技改项目59个,3家正在实施技改项目;计划搬迁入园的36家企业中,除2家调整为关停外,已完成搬迁项目开工建设的18家;计划转产的7家企业已全部转产非化工项目。

宜昌把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作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高标准建设宜都化工园和枝江姚家港化工园,并以项目建设为纽带促进全市化工产业集聚发展,化工产业进入精细化、高端化、绿色化、循环化、国际化发展新阶段。

今年1至10月,宜昌市规模以上化工企业8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25.04亿元(人民币,下同),比上年同期增长11.9%。全市磷铵年产量严格控制在600万吨以内,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由2016年的13.2%提高到35%。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表示,宜昌将树立上游意识,继续抓好“关改搬转治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加快推进绿色、创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缘起“化工围江”断腕破解难题

2018年9月9日下午3点,随着一声巨大的闷响,位于猇亭区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内的兴瑞第一热电厂烟囱应声倒下,实现了宜昌沿江化工企业的“第一爆”,这也是宜昌市破解“化工围江”难题的标志性战役。

如此大动干戈的治理手段背后,牵绊的是该市千亿化工产业的经济底盘。

据国家权威部门探明,宜昌磷矿资源保有量27.2亿吨,占湖北总量的61.3%、全国总量的13.6%,居全国八大磷矿区第二位。数十年来,大小化工企业争相在此建厂兴业。对于最早的一批化工企业家来说,把工厂建在长江边,既能就地取水,又便于货物航运。厂址离长江越近,企业的潜在经济效益就越大。

不仅如此,在部分“精明”的商人眼中,长江还是天然的污水排放地,倘若能够“瞒天过海”私建排污口,工业废水即可“零成本”排放入江。久而久之,在化工产业助力宜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生态危害则愈演愈烈。

2016年,宜昌化工产值占工业比重一度达到30.6%,而就在同一年,宜昌市委、市政府正式决定壮士断腕,重拳破解“化工围江”,系统修复生态环境,实现全民共建生态文明。

“关改搬转治绿”一系列组合拳,就是宜昌推行长江大保护、破解“化工围江”拿出的行动纲领,简而言之,就是拿一切有损于长江生态环境的行为开刀,对一切落后的产能形态进行全面升级。

刀刃向内、忍痛割疮,对沿江化工产业实施全面治理,意味着整个宜昌经济将遭遇一次巨大变革,改革推行的阻力和压力可想而知。

腾退市场空间激活先进动能

宜都、枝江,从宜昌市主城区顺江而下,两个县级市分居长江两岸,一左一右“送别”宜昌境内的最后一段长江水。而宜都、枝江两地,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担当起宜昌化工产业的“两翼”。

在枝江市,多达26家化工企业沿江布局,它们在改革开放中期快速扩张,形成规模,并伴随着高耗能、高污染的生态破坏行为。每当说起化工产业,当地人的心情很矛盾。“化工产业给我们带来了现代化的城镇发展,家家户户有了不错的工作岗位。而长江又是我们枝江人的脸面,环境被破坏了怎么迎接外面的客人?”

化工产业是枝江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面对转型升级的压力,一些企业陷入“等等看”还是“马上干”的深度痛苦中。而就在大家彷徨无措之时,枝江市以不等不靠的决心,掀起了“关改搬转”的全城行动。

在这场风暴中,一场“全面体检”最先到来。2018年,枝江市邀请国内知名化工环保专家对全市26家化工企业一一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每一个企业列出整改清单。

对不符合规划、区划要求,安全环保风险较大,经改造仍不能达到安全环保标准的3家企业,依法关停退出;对经改造能达到安全环保标准的9家企业(装置),限期搬迁入园或搬离沿江1公里;对已落户姚家港专业化工园区,经改造能够达到安全环保标准的14家企业就地转型升级。

一张张“诊断书”和“药方”一经下发,落后化工企业只能退出历史舞台,而具备转型条件的化工企业不仅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还能得到政府对于企业“关改搬转”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在破解“化工围江”过程中,枝江市每年拿出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实施总投资98.5亿元的安全环保提标、资源循环利用、生产节本增效、产品创新升级等技改项目,现已完成姚家港工业园内的化工企业改造6家,正在改造8家,计划2020年全部建成投产。2018年11月26日,国务院在第五次大督查开展过程中,对湖北省枝江市多措并举解决“化工围江”典型经验做法予以通报表扬。

枝江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陈进表示:“整改化工企业,势必对宜昌带来一段阵痛期,看似退势,实则进势,新的动能已经开始释放。”

始建于1969年的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已在姚家港化工产业园区实施就地升级改造。这家公司在近几年投资60亿元,建设己内酰胺和硝硫基复合肥等项目,实现了产品由传统化肥向精细化工和高端复合肥的转变。公司高新技术产品的占比达63.47%,非肥化工产品产值占比接近50%。

“这次化工改革可以说是一次‘大洗牌’,能够把之前低端劣质的化工产品彻底挤出市场,这样我们只要通过转型升级,就能用高端优质的产品补充进来,获得新效益。”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张建荣说。

在此之前,三宁化工投资2亿元接手了生产红火的宜昌田田化工公司,因这家化工厂距离长江仅仅73米。在宜昌市开始治理“化工围江”的第一时间,三宁公司宣布立即关停田田化工厂,在原厂址进行全园复绿。

张建荣对记者说:“长江大保护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当很多化工企业对‘沿江一公里清零’充满疑惑的时候,我们却把它当作企业新一轮腾飞的机遇。”

2019年初,三宁公司继续抢抓转型升级新机遇,投资100亿元在长江3公里以外开始建设“合成氨原料结构调整及联产6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该项目组合全世界最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将一次性建成世界一流的新材料生产装置。

同样的故事也在宜都市同步“复制”。华阳化工公司作为宜都市化工产业园第一家入园企业,便立即上马“1.5万吨紫外线吸收剂项目”,为兰蔻等知名化妆品厂商提供精细化工产品,该项目也将在建成后成为全球最大紫外线吸收剂生产基地,把宜昌市的精细化工产品带到国际一线市场。

清退临江污染复绿生态长廊

西陵峡口,长江在这里迎来了它的又一条支流——黄柏河。作为长江的一级支流,黄柏河承担着宜昌200万人口饮水和100万亩农田灌溉的重任。

冬日晴好,孩童嬉闹,老少漫步,鸟雀齐飞,28年来首支黄柏河冬泳队正准备下水挑战极限。在夷陵区黄柏河河心公园,两岸传来欢声笑语,与碧绿清澈的河水相得益彰。

谁能想到,2007年黄柏河发生过一起严重的污染事件,水葫芦泛滥、污染物险些侵入长江,夷陵区整整花费103天才将其清理完毕。

“那一次的污染触目惊心,河面上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地方。”黄柏河河长制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周宝书说。水葫芦事件发生后,夷陵区痛下决心整治黄柏河,全面推行河长制,落实1名流域河长、19名区级河(段)长、6名镇级河长、56名村级河长,区、乡、村三级河长形成一条治水行政责任链,并设立河道巡察员、河道管护员、河道保洁员三员。

责任落户后,这场“碧水行动”随即展开。夷陵区先后共筹措黄柏河生态治理工程资金12.2亿元,利用区内经发集团、城发集团两大国有平台发行绿色债券6亿元,引入社会资本8.5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24个。关闭上游楚宜肥业、九畴化工等3家化工企业,将中孚、柳树沟、赛德等3家化工企业搬迁入园,2家鞭炮厂、1家水泥厂转产。

2012年,黄柏河水体开始变清,整体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尽管前期的治理效果显著,但夷陵区并未就此停滞,继续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不修“馆”、多修“管”,规划建设污水管网138公里,整治排污口32个。在这个过程中,黄柏河流域内共发展林特产业16.8万亩,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每年绿化美化的黄柏河流域面积约2万亩。

为了将黄柏河这个“大水缸”的水资源保护好,宜昌创新综合执法,2016年成立湖北省首个流域性综合执法部门“黄柏河流域综合执法管理局”,整合环保、水利、国土、农业等多部门6项行政监督检查、96项行政处罚、14项行政强制职能,统筹行使执法权,有效破解“九龙治水”难题。

从“鼎盛时期”的29人,到如今的兼职3人,黄柏河清漂队不断减员缩编,却见证了一带清水的诞生。清漂队队长毕家培在黄柏河治理了半辈子的污染物,从最开始的“清不完”到现在的“上哪清”,他感慨道:“人人都想看到山清水秀的环境,我们这辈人终于把河收拾干净了。”

不仅在黄柏河,宜昌在全市范围内出台了全域生态复绿总体规划,以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生态复绿为重点,实施长江干支流岸线复绿、公路绿色通道提升、精准灭荒、关停废弃矿山复绿、临时占地复绿6大工程,全力打造长江水岸生态休闲廊道。

“应绿尽绿,我们就是要将过去的生产岸线变成人人称道的生态岸线。”宜昌市林业局副局长曹光毅说。

目前,宜昌全市共复绿36843亩、植树197.9万株,5个乡镇、88个村分别获“湖北省森林城镇”和“湖北省绿色乡村”称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居全省市州第一位。

逼退顽固壁垒锚定绿色法则

2017年12月,宜昌市政府印发《黄柏河东支流域生态补偿方案(试行)》,以流域稳定达到Ⅱ类水质为目标,市级财政每年专项列支1000万元生态补偿资金。在黄柏河流经的夷陵区和远安县,每年须分别缴纳700万元和300万元水质保证金,实行断面水质达标情况与生态补偿资金、矿产资源开采指标“双挂钩”,以流域水质指标倒逼企业排放提标升级,以生态补偿倒逼化工企业打造绿色矿山,推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这项极具创新性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拥有两把“权力之斧”,即磷矿开采审批的前置审核权和磷矿开采指标调配权,针对的正是对“无代价污染”“无限制开采”还抱有侥幸心理的磷矿企业。

2018年,宜昌市将磷矿开采总量控制在1000万吨,这是2016年以来宜昌连续第三次下调磷矿开采总量这一约束性指标。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则实行“连坐制”,每一监测断面水质不合格,该断面所有磷矿企业的开采指标都会被削减。而一旦水质达标,企业又可以向所在区县申请全市额外设立的100万吨开采计划。

配合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的,还有《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这是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历时一年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于2018年2月正式实施,自此黄柏河流域保护由“有章可循”上升为“有法可依”。

鼓励先进、鞭策后进,通过实施水质“约法”的探索性举措,宜昌市既建立了体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导向的考核机制,又在“立个规矩”的前提下,引导县(区)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形成县区、企业等各利益相关方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的强大合力。

如今,走进宜昌市每一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名为《生态小公民》的教材已经发至全市40.8万名学生手中。每周,学生们都会共上一门生态环保课程,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树立绿色环保理念。此外,全国首个“生态市民日”也在宜昌设立。

每天,“三峡蚁工”环保志愿者都会来到长江岸边清理垃圾,一年下来,累计200吨垃圾通过他们进入垃圾处理站。从宜昌市委书记周霁到每一位宜昌市民,共有239.57万人次参与全城植树活动,1069.02万株绿苗被种在当下,绿在未来。

在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同时,宜昌主动践行绿色低碳观念成为市民思想自觉,让清洁节约成为行动规范,让爱惜生态环境成为全域理念。从政府、企业到个人,全市共同守护一江清水,外修生态、内修人文,以压倒性力度保护长江母亲河,一个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的新宜昌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