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清洁能源时代,大学肩负什么新使命
清洁能源时代,大学肩负什么新使命11月9日,作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校11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清洁能源时代的大学使命”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探讨了清洁能源
11月9日,作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校11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清洁能源时代的大学使命”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探讨了清洁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能源大学未来发展方向等话题,指出应共同开展国际间的能源交流与合作,肩负起新的使命。
促进能源结构转型成共识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剧增,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加快开发和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表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能源变革动力和能力大大提升。随着清洁能源技术和产业化步伐的加快,能源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能源国际合作也迈向更高水平,“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之间的深入合作推动了能源领域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
“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化石能源潜力,积极推进化石能源的高效和清洁化利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页岩气、页岩油、天然气水合物以及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张来斌建议。
“非常规天然气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梁卫国指出,要利用好非常规天然气,就要解决其吸附性强和渗透性低两个关键问题。他认为,利用水力或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等方式来降解压力是可行的,但这些技术应用都涉及地质、力学、物理、化学和矿业安全等多学科的参与。
“在煤炭研究领域,我们要做好两点,一是煤炭的科学开采,二是煤炭的清洁利用。”梁卫国说,以科学开采为例,要重点研究岩层运动。岩层运动导致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难题。无论是水、煤和瓦斯突出还是顶板冒落,这些都是因为开采煤层而改变了原始岩层的应力场和运动方向,所以要研究煤炭开采先要从研究岩层运动开始。
国内外能源大学的探索
参加论坛的代表表示,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能源大学将肩负起推动油气领域能源技术变革、新型人才培养以及服务国家重大能源战略需求的历史使命。
“在学科建设上,我们‘强优拓新’,就是强化特色学科,在原有的优势学科基础上不断地向清洁低碳能源方向拓展,从而形成了‘2+1+X’的学科群。”张来斌表示,“2”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两个学科,“1”为油气转化科学与工程领域,“X”即依托既有优势学科,拓展以地热、天然气水合物和氢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发展方向的新兴学科、技术学科和交叉学科。
在科学研究方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油气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群建设为主线,培养了一批清洁能源方向的研究团队,并以清洁油品生产和油气高效能转化为突破口,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
比如,该校地热能高效利用团队研制了高效热管换热工质,揭示了工质换热特性,创新了地热能梯级利用和系统优化方法,今年还和中石化新星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
今年10月,蒙古科技大学迎来了建校60年校庆。蒙古科技大学校长奥奇尔巴特·巴塔尔教授表示,蒙古科技大学是蒙古国唯一的科技型大学,在地质学科上有较强优势。
“今天,工程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在未来,我们将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工业革命,尤其是第四代工业革命及数字化浪潮,所以大学和政府都在抓住机遇,为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做准备。”奥奇尔巴特·巴塔尔说。
奥奇尔巴特·巴塔尔表示,该校实施了一些教学新策略,比如应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组织获得了近2000万美元的资助,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
CDIO工程教育模式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关注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进行工程学习。CDIO工程教育模式培养大纲将工程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
“CDIO工程教育模式意味着一种新型国际大学倡议。我们应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标准来提升教学水平,这对提升工程类的学术水平和工程类大学的培养水平非常有利。我们想把教学活动以教为重点变成以学为重点,关注使用信息科学技术工具来完成教学活动。”奥奇尔巴特·巴塔尔说。
作为“非洲大陆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哈萨克斯坦萨特帕耶夫大学的石油工程、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和矿产开发等学科是优势学科。
哈萨克斯坦科学院院士、哈萨克斯坦萨特帕耶夫大学教授拉基舍夫·巴彦表示,该校为教学过程准备了一些“特别的实验室和特别的教室”。
此外,该校一些实训基地和该国其他的实验室也有合作,包括地下采矿工序、岩石和处理工艺物理学研究实验室、生物地质技术实验室、挖掘和爆破运行实验室以及盐矿学实验室等。
“矿物系会与企业签署合同,共同开展实地项目。比如,我们一起创建一个基于计算机的设计系统,用于更合理地评析钻井和爆破参数。”哈萨克斯坦萨特帕耶夫大学负责人现场表示。
更需要国家和区域之间的合作
地球是圆的,能源转型发展更需要国家和区域的合作。
2018年9月19日,欧盟通过了一份题为《连接欧洲和亚洲——对欧盟战略的设想》的文件,为连接欧亚制定了一项全新战略,目的是通过实体和非物质网络更好地连接双方,推动贸易发展。
对于这份文件,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副校长玛丽亚·斯托伊切娃教授指出,这是一个共同声明,一份策略,是在回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中欧互联互通的定义是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带来就业机会,促进全球竞争和贸易发展。”玛丽亚·斯托伊切娃表示,中欧互联互通有多个可以合作的项目,在能源互联互通上,双方能够促进区域能源互联互通平台的建立,关注能源市场交易原则,鼓励能源系统的现代化发展,使用去中心化的清洁解决方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支持能源互联互通。
“我们还要考虑一些重大问题及如何共同解决。比如如何去定义互联互通的成功?如何确保区域之间更好地进行互联互通?是否要考虑一些安全问题?我们怎么做才能让这些合作机制化?”玛丽亚·斯托伊切娃说。
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是互联互通合作的一部分。玛丽亚·斯托伊切娃教授表示,他们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合作已经超过了12年。“成功的合作项目非常重要,因为这能够让我们达成一些潜在的一致。”
对于本地而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探索了一些建设国际化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模式。该校与德国Rostoc大学、Leibniz大学,还有生物质能源研究中心等一批在化工环境等领域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大学、研究机构,开展了合作交流和硕博联合培养活动。
“在对外合作方面,学校以服务国家能源发展需求为使命,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与沿线国家加强能源交流与合作,攻克油气勘探开发和集输难题,为‘一带一路’能源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驾护航。”张来斌说。
蒙古科技大学除了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开展博士后培养等科研活动以外,还与山东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学校建立了联系。
奥奇尔巴特·巴塔尔指出,蒙古国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这些自然资源需要被利用起来,服务科技和人类,让人的生活变得更好。但是,要让这样的资源得到利用,就意味着需要做出更多的勘探研究,明白如何用新技术去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如何去修复开采后的自然环境。
“我们需要学习好经验,需要与其他众多大学合作来完成,而我们今天加入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发起的‘一带一路’矿业大学联盟,正好可以助力我们未来的发展。”奥奇尔巴特·巴塔尔现场表示,“在此,我想要借此机会,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一些其他学校提出未来潜在的合作项目,比如是否可以开展地下矿井工程项目,针对岩石物理学和机械学开展研究项目,在采矿地质技术勘探和煤球生产方向合作。比如对于乌兰巴托来说,取暖主要靠烧煤,但会造成空气污染,我们可以一起来研究煤炭处理技术。”
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自然科学院副院长弗雷迪克·穆耶迪教授表示,乌干达清洁能源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机遇和挑战。
“我们有地热、太阳能、天然气、石油、沙能、大理石等资源,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贸易产业,包括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发展、皮革和旅游业等。”弗雷迪克·穆耶迪表示,他们会提供这些机会给国际的融资者,通过双边和多边的协定完成合作,也会与国际组织展开合作。他指出,乌干达也面临一些技术能力、机制与机构、成本投入等方面的挑战。
“我们在清洁能源发展、稀有矿产开发利用、地理技术勘探和绘图等方面,能力还比较欠缺,也没有经验和技术,所以合作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在上述这些弱项上开展更多合作。”弗雷迪克·穆耶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