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宜煤则煤 打蛇顺杆上
宜煤则煤 打蛇顺杆上治理空气污染减少雾霾,通过限制散煤燃烧,以电代煤、以气代煤、以可再生能源代煤是关键举措。目的就是要减少煤炭消费,让清洁能源推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此过程中,难免存
治理空气污染减少雾霾,通过限制散煤燃烧,以电代煤、以气代煤、以可再生能源代煤是关键举措。目的就是要减少煤炭消费,让清洁能源推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此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冒进和衔接不好的问题,但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不应该再将燃煤与电力、燃气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并驾齐驱,以“宜煤则煤”这样无边无界的语言作为导向,让政策变得首鼠两端,让治理环境的努力无所适从。
散煤乱烧 危害无穷
从2008年开始,中国北方地区的雾霾突然加剧,空气污染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成为腐败之后老百姓最关切的问题。造成雾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散煤随意燃烧,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和乡镇地区。中央取消农业税,增加对三农投入,让广大农户增加了收入,再之他们打工收入同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户盖起来更大的房子,原来使用秸秆烧炕的采暖模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大家开始使用煤炭。由于农村劳动力减少,自制的煤球煤饼等型煤的使用也越来越少,更多的农户购置了小煤炉直接燃烧散煤。小煤炉燃烧效率低,没有任何脱硫除尘设施,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严重的低层空气污染。这些小煤炉无人管束,想烧什么烧什么,煤炭、秸秆、垃圾、甚至废弃塑料,再加之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加之4万亿推进的重化工业,形成整个华北地区大面源的空气污染,空气质量一年比一年差,而急剧增长的煤炭消费成为PM10、MP2.5的重要来源。这些年来,为解决这个问题各级政府想尽了各种办法,最终的结论是只有能源结构性的转型,靠清洁的电能、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替代燃煤,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
宜电则电 宜气则气
这些词汇的由来是为了在散煤替代中因地制宜的解决问题,什么地方该用电代煤?什么地方该用气代煤?在电网布局和变压器容量允许的范围,发展以电代煤,通过空气源热泵、低谷电蓄热等模式解决农村和乡镇居民的冬季采暖,则是“宜电则电”;在天然气管网可以覆盖的地方,天然气供应可以保障的前提下,用壁挂炉来解决他们的采暖,则是“宜气则气”;一些发展生物质清洁利用、地源或水源热泵的企业在各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也尝试用可再生能源解决居民的采暖需求,则后来又加上“宜可再生能源则可再生能源”。大家的目的就是一个,减少煤炭散烧,迎战大气污染。应该说这一努力卓有成效,最近国外机构在对比卫星云图后发展,中国的华北地区大气环境已经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
能源转型 三农进步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能只看他的城市,更要看它的乡村。从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之后,将推进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提升到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日程。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实现了硬化路面的道路“村村通”,广播电视的“村村通”,电话、互联网和4G网络的“村村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农户家家通自来水,建设污水管道和分布式的简易处理设施,液化气下乡,农网增容,农村危房改造等等,最近又推进了“厕所革命”,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使中国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史无前例的改善。现在留下最大的短板就是冬季采暖燃料清洁化的矛盾。我们在北京郊区、河北、内蒙、陕西等地的调研中看到,农村一旦实现清洁能源供暖,生活环境的宜居程度就会出现质的飞越,院子里不用再堆个大煤堆,房前屋后没有到处倾倒的煤灰,家里干干净净不再到处是灰尘,空气质量从根本上被改变。虽然袅袅炊烟的景色不见,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美丽乡村”。壁挂炉和电热水器的安装,让农民洗澡和城市人一样方便。今天的农民再也不是几千年来蓬头垢面的形象,他们的精神面貌与城市里的人不再有任何区别,这对于一个仍有5.7亿农村人口的国家意义非凡。
能源转型 学习适应
在农村帮助农户进行能源结构转型,农民也需要有一个学习适应的曲线。中国农民是极具智慧的,如果不是他们的智慧和学习适应能力,中华民族也不可能延绵不断五千年。让他们认识清洁能源带来的生活便利和环境改善,让他们在能源结构转型中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中国燃气在河北南堡开发区周边的农村最早推进了煤改气,让农户用壁挂炉采暖,成为农村煤改气的样板。我们去调研中看到当地农民从不了解到了解,最后适应天然气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一开始农民也是像烧煤一样放任烧气,也是难以承受燃气费用。但是,很快他们就意识到新能源需要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他们开始对房屋进行保温改造,在砖墙上抹上厚厚的一层掺入芦苇秸秆的泥,这是他们千百年来建房的材料,但有效改善的墙体的保温能力。他们在保温泥层上刷上白粉,村子里干干净净整整洁洁。他们又加装了一层窗户,给门盖了门厅,改善了门窗的保温效果。对室内的暖气加装控制阀门,实行分区可控供热,平常孩子不回家,就只给老人住的房间供暖。他们将炕上加装水管成为暖炕,晚上可以将供暖温度下调,进一步节省天然气。这些改变让他们适应了新的生活,虽然单位能源价格上涨了不少,但是总能源支出的增加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他们不用再半夜三更起来加煤添柴,室内不再满是煤灰,每天可以洗澡,冬天可以用热水洗碗,生活质量大大提升,居住的环境从根本上改善。第一个村庄进行煤改气时,只有80几家愿意改,看到清洁能源带来生活便利,第二年全村都要改,然后是周边的村庄都要求改气。对于能源结构转型,我们需要榜样,需要有耐心和定力,需要让子弹飞一会。
宜煤则煤 搞乱方向
大家都能理解,电力和天然气无法到达的乡村或农户,如果可再生能源技术还不能作为替代方案解决问题,应该从实际出发,暂时通过燃煤保障居民的采暖需求,不能让老百姓冻着。即便继续燃煤,也应尽可能使用低硫低灰分的煤炭或型煤。但必须清楚燃煤依旧是一种过渡方案,随着供给能力的增强,早晚还是要推进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不过,我们不能因为一时改不了,或散煤替代中出了一些纰漏就造出一个与电力、燃气、可再生能源并驾齐驱的“宜煤则煤”,再让“宜煤则煤”大行其道。如果“宜煤则煤”,我们还搞什么清洁能源替代干什么?如果将继续使用煤炭,作为替代煤炭的政策,政策导向到底是什么?本来要替代煤炭,未想煤炭利益集团用“宜煤则煤”卷土重来,真是打蛇顺杆而上,搞乱大家的阵脚。
富煤少气 以讹传讹
说中国是“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以煤为主”成了能源天经地义的导向。说中国“富煤”?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弥天大谎,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美国煤炭探明储量2502亿吨,储采比是365年;俄罗斯1604亿吨,储采比364年;澳大利亚1474亿吨,储采比304年;整个OECD国家是4997亿吨,储采比291年;全世界10548亿吨,储采比132年。而我们中国煤炭探明储量只有1388亿吨,储采比仅仅38年。我们的专家怎么敢说中国“富煤”?即便真是富煤,就应该烧煤吗?就应该坚持“以煤为主”吗?其实,我们中国不过是不在乎空气质量,对煤炭是“让烧,敢烧,随便烧”。以煤为主并非是我们心甘情愿,是我们不得已而为之,是我们要努力改变的现实。“少气”?我们还真是:有气找不着,找到开不出,开出来成本高的大家用不起。出现这样问题的根子到底在哪里?前些年,天天听“三桶油”说中国没油、没气、没资源,最近总书记一关心,就连连发现大油田、大气田。改革开放40年,我们放开什么,什么过剩;不放什么,什么短缺。同样是能源,电力改革越搞越多,油气不改就越搞越少。一个油气改革,折腾这么多年有多少进展?想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成立国家管道公司一拖再拖难以成立。我们不是想办法通过深化改革从源头来解决问题,反过来又搞回到“宜煤则煤”。全世界,哪一个国家是靠以煤为主而实现了“生态文明”?
以煤为主 用词不妥
不是我们煤炭资源多,而是我们煤炭烧得多。煤烧多了,就应该“以煤为主”,多就应该为主吗?煤烧的多,煤就应该是主人?主君?主宰?主导?主力?1945年抗战胜利,中共党员不过121万人,军队不过91万,解放区人口不到全国人口四分之一。而国民党拥兵几百万,占了四分之三的人口,拥有所有的城市和富裕地区。要人要枪要钱要地盘都是国民党多,当时的共产党为什么不说要以国民党为主,却提出要革命到底建立“新中国”?美国、日本、英国石油占一次能源超过40%,再加上德国、法国,石油都是他们第一大能源消费,怎么没有听说他们的能源政策是“以油为主”?煤用的多是一个既成事实,却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政策导向。从1999年开始执掌中国能源行业的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曾经领导中国能源行业支撑了中国的重化工业时期,1999年中国原煤消费12.39亿吨,到2011年他卸任时达到36.87亿吨,此后到2013年达到中国煤炭消费峰值,接近43亿吨。这一阶段能源供应确实没有拖GDP增长的后腿,原煤消费增加3倍,但也付出了极为沉重的环境健康代价。他老人家退休后一直活跃在中国能源行业中,一直在学习研究和思考问题,也一直在呼吁,一定要把中国的煤炭消费从40亿吨降到20亿吨。其实,经过我们持续不断的能力,1990年全球第一次召开气候变化科学大会时,中国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为77%,2018年已经降到59%。中国是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和领导者,我们主动承诺并提前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仍把“以煤为主”作为政策导向是多么不合时宜。
政策用语 避免歧义
中国的语言非常丰富,特别是是成语、谚语、俗语,言简意赅,但同时也存在词义理解的多样化。在政策性用语中,应该特别避免使用一些定义不清,界线不明,语意多解的词汇,让人们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更不能首鼠两端,左也是它,右也是它。本来“宜电则电、宜气则气”是要替代煤炭散烧,不能又造出一个“宜煤则煤”,再将这个词与“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并列起来,让人搞不清楚应该是用电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燃煤?还是继续烧煤?何为“宜煤”?何以“则煤”?不管是谁发明了这个词汇,谁出于什么考虑将这个词汇写入文件和领导同志的讲话稿,现在是需要澄清一下的时候,否则会把大家的思想搞乱。
革煤炭命 大势所趋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谢克昌最近说:煤炭要革命,但不是“革煤炭的命”。这话好像在说:蒸汽机要革命,而不是内燃机和电动机革蒸汽机的命。蒸汽机不是没有努力,但是再怎么自我革命,最终都被内燃机和电动机替代了。因为它效率低,污染大,使用不方便,功率密度不足,只能被革了命。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都出现了煤炭消费总量和比重在逐渐同步下降,没有一个国家靠以煤为主实现了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给2019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发去贺电,他说:“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中国高度重视能源低碳发展,积极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全方位加强能源合作,维护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减少煤炭消费。中国现在每年燃烧了全世界50.5%的煤炭,如果我们坚持“以煤为主”,抱着煤炭不肯放手,如何“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清洁能源 改变世界
由于中国企业的参与和中国政府正确的扶持政策,全球光伏和风电技术得到巨大的进步,已经实现与煤电竞价上网,而且发电效率仍在继续提升,成本仍在持续下降。一些采用新技术的大型风机已经把内蒙古风电利用小时从2000多小时,提升到4000小时以上。单晶、多晶和薄膜发电效率的桂冠都是中国民营企业持有,很多效率都达到25%的水平,这意味着一个100平米的分布式光伏屋顶,在中国北方地区一年可以提供3万度电,如果建筑保温到位,空气源热泵能够达到效率要求,加装必要的水蓄热设施,完全可以满足一个农户的采暖和生活用能需求。今天,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的条件越来越成熟,我们需要创造应用这些清洁能源技术的氛围和环境,而不是用“宜煤则煤”搞乱初衷,堵死通向未来之路。
能源革命 需要定力
习近平同志在谈到能源问题时,用的是“革命”,而不是“更替”、“变革”。革命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的过程,而不是温文尔雅请客吃饭。煤炭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能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除了转化电能以外,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而今天我们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代,想用煤炭来维持一个不顾生态环境的现代化是背离了时代的前进方向,也背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此,我们要在能源的消费、生产、技术和体制上革命,适应时代的变迁,并通过高质量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补足我们的短板,保障我们的能源安全。减少燃煤,减少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这一初衷,不应该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