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塔里木追梦十年结硕果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9-11-11 16:00:21
热度:

塔里木追梦十年结硕果  10月23日的北京气温骤降,位于学院路西郊宾馆1号楼205会议室却气氛热烈,一场“西北中心成立十周年暨塔里木盆地勘探开发科技论坛”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十年前那

  10月23日的北京气温骤降,位于学院路西郊宾馆1号楼205会议室却气氛热烈,一场“西北中心成立十周年暨塔里木盆地勘探开发科技论坛”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十年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时间追溯到2009年的2月10日,正月十五刚过,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召开了一场热烈的赴疆人员欢送会,欢送会结束后,时任石勘院副院长的郑和荣带队,20余名科研将士身披大红花,在大家的凝望和期待中踏上了西北征程。与此同时,西北中心宣布成立。

  十年间,200多名石勘院人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在天山南北、在大漠戈壁,跨过一座座大山、一条条河流,用他们的青春、智慧和坚守,在塔里木培育出一项项科研硕果,团队创新成果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局级科学技术进步奖39项,团队成员先后四次荣获集团公司和西北油田分公司油气发现奖。

  十年,诠释了不懈的科研追求

  西北中心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西北科技支撑不断强化的奋斗史。

  早在七五八五时期,石勘院就针对西北开始了以项目研究为主的科研工作,2002年成立西部分院,2009年中国石化探矿权重新调整,为了更好支撑西部,西北中心随之成立,2018年石勘院又对西北中心进行了新的定位。

  在生产支撑的历程中,工作的重心从项目合作科研为主,逐步走向生产导向、生产科研并重;工作的组织方式也从后方走向前方,走向前后方联动、深度融合、协同攻关。

  对此,已经在西部奋斗了二十余年的院副总师、西北中心主任李慧莉感受很深,她从最初的塔中生产项目组项目长一路成长为西北中心主任。在她看来,不管名称如何变化,不管人员如何变化,有一项工作始终没有变——科研攻关、创新创效为西部的勘探开发提供有效支持。

  立足于这个定位,他们从2002年就开始以生产需求为导向,在塔里木盆地开始了科研攻关。西北中心承担的科研任务从来都是硬骨头,就拿走滑断裂研究来说,国外专家通常都进行野外露头研究,而他们则把目光放到了7000米的地下,瞄准了顺北勘探突破和增储上产的实际需求。

  “从野外露头到盆地覆盖区,从肉眼可识别可测量到主要通过地震资料识别的研究,一次次的攻关不一定能见到想要的结果。”李慧莉说,“但只要抱着必胜的信心,持之以恒的去做,总会有结果的。”

  正是这种百折不挠的韧劲,西北中心断裂团队从二维地震资料开始研究,到三维地震的大面积普及,他们一点点描述,一点点推进,在其它地区也同样加大着勘探开发的脚步,从2012年至今,西北中心承担完成60项生产支撑专项研究,专题报告摞起来几乎就有一间房子高。

  目前,顺北油气田发现18条油气富集断裂带,建成超100万吨油气当量产能阵地,成为集团公司原油上产的主阵地之一。

  十年,滋养了人才的成长沃土

  赵锐是西北中心一名普通科研工作者,刚进入顺北项目组时,他的工作面临着三个棘手的问题:储层专业研究与生产任务如何有效衔接?多项研究任务时间和成果要求不一,如何更高效完成任务?个人的储层专业方向如何找到学科创新点?

  “这三个问题导致他全年工作干得比较累,成果显现度不够。”赵锐坦言。其实不仅是赵锐,所有参与项目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反复讨论后,西北中心形成了“任务单”组织完成科研生产任务,“学科组”协助提升科研成果质量,“量化绩效考核”实现激励的三位一体管理思路和办法。

  任务单里面除项目名称、任务来源、任务接收人、接收时间等信息外,更明确了完成时间、要求、落实情况和回复情况等,详细记录每个人的日常具体工作。通过科研“任务单”可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促进工作作风转变。

  在人力资源有限、时间紧任务重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提升科研-生产研究成果质量和水平?人员是科研生产中的最关键因素,为了调动积极性,西北中心不断调整完善“量化”绩效考核,将科研人员创造的价值和个人利益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和保护科研人员创新创效的积极性。

  为加快人才成长,平衡专业的“精”和生产的“博”之间的矛盾,他们针对不同科研人员搭建不同平台,让差异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中成长,例如斯坦福大学毕业的邓尚对小构造解释有专长,中科院博士赵锐对储层解释有专长,就把他们放到相应的团队中“如鱼得水”地快速成长。

  十年来,西北中心先后四次获得中国石化荣誉表彰,有1人成长为集团公司高级专家,5人成长为院专家,24人成长为主任师。2019年,西北中心“科研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荣获集团公司第二十八届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十年,磨砺了无悔的“科研候鸟”

  “我为西部奉献智慧,西部铸我人生辉煌”,这一理念早在石勘院成立之初支撑西北过程中就已形成,并在员工心里生根发芽,在十年间不断开枝散叶、开花结果。

  这话看似简单,实际做到却不容易:西部环境恶劣、地形复杂,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地下的科研难题,还有地上的各种挑战。

  2015年的一个冬天,李慧莉带着团队在塔西南出野外,从早上8点出发,到晚上8点,大家决定在野外露宿,由于山里没有信号,刚开始跟后方说好按时撤回,但一下子断了联系。

  第二天,李慧莉带着大家从山里走出来,有了信号的手机,短信已经爆满……同事们在山外急得团团转:“如果你们再不出来我就报警了。”

  事实上,这件事在外人看来很揪心,他们自己却感觉是“应该做的”。来到了广袤的戈壁沙漠里,来到了大山河流边,不讲条件,无问西东,他们的追求只有一个:完成科研生产任务,找油找气。

  其实,员工们的这种精气神也是他们始终强化党建工作的一个缩影,西北中心将党建工作融入到科研生产中,融入到日常管理中,抓实五项基本任务,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干部员工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

  一个个故事也见证了干部员工们的这种追求和奉献:有的员工刚领结婚证就踏上了征程,如今孩子已经8岁了;有的员工孩子跟别人说起爸爸,竟然指着手机说“在这里”……

  由于往来新疆和北京,西北中心成为石勘院的一支特殊部队,员工们也被形象地称之为“科研候鸟”,就是这样一群可爱的“候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展示着石勘院的力量,诠释着奉献的价值。(陈兴雷 李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