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中非能源合作步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中非能源合作步入提质增效新阶段非洲能源问题和缺电困境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中国方案”结合非洲资源禀赋与发展实际,创新提出&ld
非洲能源问题和缺电困境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中国方案”结合非洲资源禀赋与发展实际,创新提出“电-矿-冶-工-贸”联动发展模式,采用中国特高压技术,将刚果河水电送至西非,支撑几内亚等国铝和钢铁产业升级,将有效解决非洲大型项目资金、技术、市场等难题。
10月16日,记者从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获悉,11月4-7日,2019全球能源互联网暨中-非能源电力大会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本次大会将深入宣介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倡议”,并分别以“全球能源互联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和“非洲能源互联网——非洲发展新动能”为主题,从非洲清洁能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电气化与工业化发展、“电-矿-冶-工-贸”联动发展、电力互联互通、投融资等多角度展开合作研讨“中国方案”,为非洲各国可持续发展和中非合作带来重大机遇。
“中国方案”为非洲能源发展破局
“电力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和先行官。当前,受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缺少整体规划等因素影响,非洲不少地区还处于缺电和无电状态,能源供应不足问题严重制约了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新闻发言人、合作局局长林弘宇告诉记者。
林弘宇表示,通过构建非洲能源互联网,利用特高压等先进技术,可以将非洲丰富的水电资源、太阳能资源等清洁能源大规模、集中式、低成本开发与输送,实现跨国互联互通,从而为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稳定、价廉的能源保障。
构建非洲能源互联网,可为非洲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新的动能。据林弘宇介绍,发挥电力能源的产业带动力,能够极大加快非洲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可以将非洲的矿产资源储藏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合作组织以“电-矿-冶-工-贸”模式作为推进非洲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切入点,经研究,到2063年,非洲电解铝产量可达2500万吨,钢铁产量可达4亿吨,将带动GDP增加2万亿美元,出口增加3000亿美元。
“依托非洲能源互联网,到2063年,非洲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80%,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2亿吨、空气污染物2600万吨,有效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林弘宇表示。另外,建设非洲能源互联网,可带动数以万亿美元的电力能源开发、电力生产、电网建设、电工装备、电能替代、智能技术、新型材料、信息通信等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
凝聚各方力量实现共建共赢
“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建设需要全世界各方的广泛参与,尤其是包括产业公司、金融机构等各类商业机构的深度参与,这就需要我们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宗旨,提供一个具有包容性、灵活性、迭代性的综合商业模式框架。”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展局副局长张义斌告诉记者。
张义斌认为,成功的商业模式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二是投资者得到合理回报;三是生产要素得到合理组合。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能源生产供应各个环节,涉及能源投资与消费的互动,涉及跨地域资源配置,涉及不同国家的监管环境。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应该是单一的、固化的,而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应体现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特点。”张义斌表示,其商业模式必须坚持三条基本原则:一是着眼全球配置资本、融通资金;二是遵循能源发展规律,践行能源监管政策、鼓励商业和技术创新;三是以开放、协作、共赢的互联网精神推动广泛合作。
合力打造更紧密中非命运共同体
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非开启能源合作以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等发展特点日益显现。经过多年努力,双方已从最初通过贸易方式直接购买石油和石油产品,逐渐拓展成集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勘探、开发、建设、贸易等为一体的宽领域、深层次、综合性合作。
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了《非洲能源互联网规划研究报告》,并与几内亚共和国联合发起成立“非洲能源互联网可持续发展联盟”,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了解,构建非洲能源互联网得到非洲多国元首、国际组织及企业机构的积极支持和响应。合作组织与几内亚政府共同倡议成立非洲能源互联网可持续发展联盟,为推动非洲开发清洁能源和电力互联互通建立多边机制、创建合作平台,目前已有20多个非洲国家、80多个国际知名企业、机构申请加入。
此外,《构建非洲能源互联网,促进“电-矿-冶-工-贸”联动发展》和《刚果河水电开发与外送研究》两份报告将在本次大会上首发。报告结合非洲能源矿产资源禀赋与发展实际,将提出非洲能源互联网、刚果河下游三级水电开发外送整体方案,深入阐释由合作组织创新提出的“电-矿-冶-工-贸”联动发展新模式,为非洲清洁能源开发外送、电网互联互通提供切实可行的项目研究支撑和系统解决方案。(■本报记者李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