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李宁波:我国地热能有望迎来井喷式发展
李宁波:我国地热能有望迎来井喷式发展“在接下来一段时期内,地热能行业发展仍会保持高增长态势。由于新规划、政策的全面实施,预计今后将迎来井喷式的大发展。”前不
“在接下来一段时期内,地热能行业发展仍会保持高增长态势。由于新规划、政策的全面实施,预计今后将迎来井喷式的大发展。”
前不久,中国地调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李宁波主任在出席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能源网、能源link联合主办的“2019(第十五届)中国分布式能源国际论坛”,大会期间他在演讲中对我国地热能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上述预判。他呼吁地热能从业人员应加强行业自律,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相互借鉴、齐头并进,共迎这一千载难逢的新时代。
【潜力巨大】浅层地热开发仅占已探明浅层地热资源量的2%
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使得包括浅层地热能在内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世界各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李宁波主任在演讲中指出,根据相关数据,预计到2050年,传统煤炭能源消费占比降低至10%以下,可再生能源占比大于40%。其中,地热能贡献量约占可再生能源总量的50%。
李宁波介绍,根据2015年世界地热大会统计数据,近20年多来,全球地热领域发展最快的产业是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地源热泵。我国地源热泵当前的发展速度已领跑世界。2010年,我国浅层地热能年利用量已高居全球第二,2015年一跃成为世界浅层地热能利用量最大的国家。
“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全国336个地级市的调查评价,这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煤7亿吨,目前利用量1600万吨,现在开发的仅占2%左右。”李宁波介绍,这336个地级市浅层地热能建筑供暖制冷面积320亿平方米,而截止201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才4.3亿平方米,加上县级利用整体是1%左右。他表示,“未来浅层地热能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可利用的资源量是可以满足更大的需求。”
李宁波指出,如果按照现在调查评价,在我国中东部地区143个地级市,浅层地热能年可开采量折合标煤4.6亿吨,可实现供暖制冷面积210亿平米。其中,京津冀13个地级以上城市年可开采量折合标煤0.92亿吨,可实现夏季制冷面积为35亿平米,冬季供暖面积29亿平米。长三角26个地级以上城市年可开采1.4亿吨标煤,可实现夏季制冷面积39.4亿平方米,冬季供暖面积52.1亿平方米。
近年来,北京市地热能开发利用在政策及市场的驱动下已走在了全国前列。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北京市地热及热泵系统供暖面积达到5554万平方米,占全市供热面积比6.9%。按照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地热能应用将达到7000万平方米,李宁波主任认为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最终完成地热能在全市供热面积占比要达到7.38%。
当前,我国北方供暖热源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拓展浅层地热能的发展空间、夏热冬冷地区供暖需求也将促使浅层地热能应用空间大幅增长。同时,地热能在老旧小区改造、新建区域、山区煤改、污水处理厂周边等领域也将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地热能发展潜力巨大。
【创新发展】地热能开发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助力行业快速发展
地热能建筑供热项目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地热能开发利用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以“地埋管高效换热技术”研究为例,加强不同埋管形式与土壤之间换热的研究对地源热泵技术的发展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李宁波主任介绍,在中国地调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的指导下,廊坊实验中心、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在2017年开展了地埋管高效换热技术研究工作,自主研发了能够高效换热的同轴套管螺旋扰流地埋管换热器。“换热器外管为金属管材,在同样换热量条件下,基于本技术的地埋管换热器占地面积要远小于塑料材质U型地埋管换热器的占地面积。”李宁波表示,这一新方法为在空间有限的城市建成区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从行业发展来看,目前单一热源往往已不能满足大型建筑物的空调节能需求,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及气候环境,采用复合热泵系统,即多冷/热源的建筑物供能方式是能源优化利用和结构调整的具体体现。基于这样的现状,李宁波主任认为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将会主导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就创新发展而言,李宁波根据他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浅层地热能+” 的创新模式,即以浅层地热能为主、多种能源相结合的供能形式,其优势在于提升系统的经济性和运行可靠性。这一创新模式李宁波总结为“四个结合”:即一是深浅结合,二是天地结合,三是调蓄结合,四是表里结合。另外,他认为,“地热能在区域能源供给中会崭露头角,甚至成为万众瞩目。”未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雄安新区、各地重点开发区等一些重大项目建设区域也都会应用地热能。
面对地热能新规划、政策的全面实施,李宁波主任预计今后地热能将迎来井喷式的大发展。地热能从业者如何抓住这良好的契机?李宁波认为应当从最基本的方面着手去做:首先,做好行业自律,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高标准、严要求、细劳作、出精品;眼光放长远,诚信经营,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其次,要做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各展所长,从业人员发挥自身专业领域特长,相互借鉴、齐头并进,共迎这千载难逢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