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陆上风电“抢装年”遭遇供应链吃紧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9-08-22 09:01:10
热度:

陆上风电“抢装年”遭遇供应链吃紧
“生死线”明确、风电抢装形势加剧。与此同时,上游供应已出现史无前例的紧张,叶片、铸件、轴承等纷纷告急,导致“一

“生死线”明确、风电抢装形势加剧。与此同时,上游供应已出现史无前例的紧张,叶片、铸件、轴承等纷纷告急,导致“一机难求”。有整机商为保“大单”,主动退出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项目,或将已签订单“半路毁约”。

“攥在手里的资源暂时不想开发,以前还可以申请延期,以后想都别想。再砸手上,什么黄花菜都没了”——这是平价时代到来前夕,不少风电投资者内心的真实写照。

受到2021年补贴退坡的影响,陆上风电抢装动力愈发强劲。无论从投资规模、新增装机,还是与之相匹配的上、中游企业表现来看,上半年景气度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同时,近期也有部分企业向记者坦言“紧张情绪”,在抢电价的同时,抢风机、抢叶片等现象频发。由于上游部分原材料短缺、整机商供货压力增大,风电产业链正在持续承压。

抢装之年,如何更科学、理性地对待平价,成为眼下急需各方协同应对的问题。

  抢装潮发酵

  年新增装机或超2500万千瓦

根据国家发改委5月印发的《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自2021年1月1日开始,新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全面实现平价上网,国家不再补贴。

“其实早在1年多前,政策就陆续放风出来,给了大家相对较长的准备时间。但不同于前几轮调整,这次陆上风电补贴一降到底,2021年之后就彻底没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前,我国风电行业长期通过补贴进行规模调控,每年新增装机基本保持在20GW左右。如今“生死线”明确、抢装形势加剧,预计今明两年均将保持较高的装机水平,“这是继2015年创下新增并网30GW之后,行业抢装的又一波高潮”。

以上半年为节点,国家能源局统计显示,1-6月,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909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40万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14.5%,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93亿千瓦。在此基础上,不同机构预测结果虽有差异,但主流观点认为,全年新增并网装机将在25-28GW,2020年其规模有望超30GW。

上述人士指出,仅是年初,陆上风电已核准未建项目就有46GW。随后,2019年第一批风电、光伏平价上网项目名单发布,其中包含56个风电平价项目,共计451万千瓦。“明年新增平价项目,减去今明两年陆续作废的项目,剩下若都具备建设并网条件,每年将有25GW左右新增空间。这个数字,与电网每年‘双控’目标也基本吻合。”

  产业链保供压力巨大

  慌乱应对或埋下隐患 

得益于抢装形势,产业链各方从中获利。据悉,风机价格一改去年的低位运行,已由最低逼近3000元/千瓦回升至3500-3700元/千瓦。即便如此,“一机难求”等状况仍时有发生。

市场走俏,部分企业人士却高兴不起来。“不知别人感受如何,至少我们的供货压力非常大。”一位整机商负责人向记者直言。

金风科技执行副总裁王海波透露,今年交付量已达上一年度的1.7倍,但仍有大量客户供货需求未得到满足,“我们特别希望慢一点,能让客户少一些风险。”

“别光想着30GW了,从产业链供应能力看,全行业今年能保住24GW,我认为就很不错。”另一企业人士表达不同观点。其理由在于,上游供应已出现史无前例的紧张,叶片、铸件、轴承等纷纷告急。“全球超过90%的产量来自我国。但抢装不止是国内市场,鉴于北美等地需求量存在上升40%的可能性,今年仅铸件缺口全球预计就有10万吨左右。再如,用作叶片原料的巴沙木,因南美产量锐减而供不应求,价格较去年已翻了一番。”

方正证券分析师于化鹏称,由于长度增速赶不上市场需求的增长,叶片是零部件供应最紧张的环节。“叶片环节已转为卖方市场,部分型号发生实质性涨价。预计供应紧张将持续全年,且下半年还有加剧的可能。”

在此影响下,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证实,有整机商为保“大单”,主动退出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项目,或将已签订单“半路毁约”。还有开发商甚至降低门槛,“比如过去非头部设备商不选,现在一些中小厂商只要有产能也可进入,我们担心把一些技术质量落后的风机重新迎回来,为风电行业的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提高发电效率

  比“捡到筐里就是菜”更重要

下游开发抢时间,上游供应“卡脖子”。结合当前形势,多位受访者呼吁,不要因为短期的供求波动而一味失去理性。

“由于政策变化,抢装行为可以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积极性也值得鼓励。一方面,平价之后,意味着市场化空间真正打开,行业发展上了新台阶,要求各家企业的本事更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希望看到大家盲目扩大产能,提高质量与性能,想办法把短板补上去才是根本。”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力机械分会理事长杨校生指出,面对平价,行业更期待高性价比、高质价比和高智价比的产品。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技术进步带来电量提升7%-8%、利用小时数增加150-200小时,相当于单位千瓦造价降低500元;电量若继续提高25%、利用小时数增加500-600小时,相当于造价降低2000元/千瓦。“实现风机降价2000元绝无可能,但通过技术进步提升电量完全可行。后补贴时代,发电量才是行业发力的重心。提高发电效率、降低运维成本,提高全生命周期的性价比,远比降价更有效。”

这一说法,得到上述整机商负责人的赞同。他指出,平价上网对项目开发的边界条件要求更高,在此背景下,更应坚持效益优先的底线。“技术不断进步,但风资源、土地资源均有限。若有了3000小时的技术,我们还在插2000小时的风机,资源就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从长远来看,提高发电效率比‘捡到筐里就是菜’更重要。”

龙源电力总经理贾彦兵提出,产业链各方相互关联,任一环节的企业出现问题,均有可能波及整个风电行业。各方应加强交流合作,共同维护生态系统的有序发展。“风电技术发展非常快,其中不乏一些跨越式发展。但有些技术未经过时间的充分验证,还有一些技术难题仍待攻克,对此需要由整个行业共同促进发展。”(本报记者朱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