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中国经济双面镜鉴:狂飙的钢铁产量与下行的GDP增速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19-08-13 11:09:27
热度:

中国经济双面镜鉴:狂飙的钢铁产量与下行的GDP增速不断“创下新高”的中国钢铁产量,总是一再地打破自身创下的记录。但当攀高的钢铁遇上了下行的GDP,却碰撞出了

不断“创下新高”的中国钢铁产量,总是一再地打破自身创下的记录。但当攀高的钢铁遇上了下行的GDP,却碰撞出了耐人寻味的故事。

钢材产量增幅已经加速至过去近十年的新高。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全国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2.31亿吨和2.69亿吨,同比分别增长9.9%和10.8%,创下历史新高。此后三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粗钢、生铁、钢材生产加快,钢材日均产量均创历史新高。2019年上半年,全国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4.92亿吨、5.87亿吨,同比分别增长9.9%、11.4%。

与此同时,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实现同比增长6.2%,这一增速较上一个季度下行0.2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则下滑0.5个百分点。

作为工业基础性行业,钢铁广泛应用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多个领域,一国钢铁的产量与该国GDP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对于较为依赖投资拉动增长的经济结构,这种相关性会体现得相对明显。根据机构所做的一项分析,以中国粗钢年产量和GDP两项数据(1990年至2015年)进行对比发现,粗钢产量与GDP走势的相关性高达91%。

现在,不断打破记录的钢产量,似乎与下坡的GDP增速走出了不甚一致的轨迹。包括中国钢铁行业人士、地方钢贸商以及机构分析人士均认为,奥秘或许正隐藏在高速增长的钢铁产量数字背后:在11.4%的增速之下,是增幅显着高于整体涨幅以及其他所有类别钢材的建筑用钢——这证明了,房地产和基建依然是拉动钢铁需求的核心动力。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钢筋(即螺纹钢)产量11876万吨,同比增长19.3%(6月当月增长更是高达29.4%),线材产量7737万吨,同比也高达14.6%(6月当月同比增长高达16.6)。

对今年而言,房地产的拉动作用或许更为明显: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上半年,全国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99100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1%,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0%,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0.9%。

水泥和挖掘机的数字进一步佐证了这一判断:根据中国水泥协会公布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水泥产量10.45亿吨,同比增长6.8%,产量增速创6年来同期新高;水泥熟料产量达7.1亿吨,同比增长8.4,创历史同期新高。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挖掘机在上半年实现了同比19%的增长;电梯、自动扶梯及升降机(万台)也在上半年实现了46.3万台的销量,同比增速高达18.1%,远高于去年的增幅。

中国钢铁行业人士认为,钢铁、尤其是建筑用钢的大幅增长,说明了中国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特点依然鲜明,如果对照制造业的投资锐减,在经济下行的阶段,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的托底作用会更为明显,从这一点看,钢铁的增长反而成为把脉宏观经济的一个“反向指标”。

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与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对GDP当季同比增速的拉动分别为4.2、0.8与1.4个百分点,而在2019年第二季度,上述三驾马车的拉动分别为3.4、1.6与1.2个百分点。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明认为,造成2019年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费与投资,从上半年看,消费和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指标均不甚理想。

张明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由2019年3月的6.3%下降至6月的5.8%,造成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制造业投资增速的下滑,而导致消费增速稳中回落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整体上是逐渐下降的;二是过去十年中国家庭杠杆率上升太快,可能对消费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今年前4个月,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商品零售同比只增长了2.3%,剔除通胀因素后,数量上几乎零增长。从行业来看,汽车消费下滑了4%,纺织、鞋帽消费为负增长,地产相关的家具、建筑装潢、家电多为零增长或负增长。

不过,一系列已经显现的趋势以及近期释放的政策信号,也让多数机构判断,中国经济的盘面正在试图做出进一步调整。

狂飙的螺纹钢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1-6月,钢筋(即螺纹钢)的产量为11876万吨,同比增长19.3%(6月当月增长高达29.4%),线材(盘条)的产量为7737万吨,同比增长14.6%(6月同比增长高达16.6)。但相较之下,冷轧薄板同比仅实现增长2.6%。

分析师史文飞介绍:钢筋主要用于建筑,线材主要用于建筑和工业,尤其是建筑使用为主,冷轧薄板则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器等制造业。“今年上半年,钢材的主要增量体现在螺纹钢、线材和热轧上,事实上,盖房子消耗了钢材增量的大部分。”史文飞说。

来自上海的钢贸商称,今年上半年,钢市整体表现较好,尤其是螺纹钢的表现更为明显。但该人士认为,由于行业总产量调控难度较大,受到利润驱使,目前钢铁运行再次进入供大于求的区间。

数据显示,2019年前6个月,统计口径内的钢厂螺纹钢周产量节节攀升,6月14日,螺纹钢的产量进入上半年的最高点,达到382.21万吨/周,此后出现略微下滑的迹象。该机构统计的35城螺纹钢库存数据则显示,上半年库存最低点出现在5月31日,为551.24万吨。

市场观点认为,6月中下旬价格开始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原料高成本压力下,钢材的利润明显收窄。

中国钢铁行业人士分析认为,螺纹钢产量冲高是利润所致。行业数据平台西本新干线数据显示,钢材价格指数在上半年的绝大部分时间维持在4000点以上,业内普遍认为,之所以在如此高的产量背景下,价格重心仍在上移,需求功不可没。在国家稳经济,稳增长的决心推动之下,上半年房地产并未如市场预期般弱势,终端需求表现抢眼,尤其在旺季阶段,需求甚至同比去年仍有增长,即便是进入淡季,需求也表现出了一定的韧性。

中国钢铁行业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建筑用钢在钢材需求总量中的占比约为55%,而根据统计数据,建筑用钢的增幅显着高于其他钢材整体涨幅以及其他大类的钢材,这证明了房地产和基建,尤其是房地产依然是拉动钢材需求的核心动力。

徐向春表示,钢材需求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前述宏观经济数据和细分领域钢材的不同增长情况能够看出,房地产作为主要的因素,在拉动投资的同时,也拉动了钢材(不仅仅是建筑用钢)的消费。

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一些其他数据佐证了这一看法。中国水泥协会公布水泥行业上半年数据显示:全国累计水泥产量10.45亿吨,同比增长6.8%,产量增速创6年来同期新高;水泥熟料产量达7.1亿吨,同比增长8.4,创历史同期新高。

此外,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还显示,上半年,挖掘机销量实现159884万台,同比增长19.1%;电梯、自动扶梯及升降机(万台)上半年实现了46.3万台的销量,同比增速高达18.1%(去年全年增速为7.5%)。

挖掘机主要应用于房地产和基建领域。中信建投证券机械兼建材行业首席分析师吕娟分析认为:“如果按照全口径计算(电力包含在内),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为2.95%,挖掘机的增长背后,是房地产与基建的共同作用。整体看,上半年房地产的表现不错,基建的表现不算特别好,但也还凑合。”

吕娟判断,进入下半年,二者的节奏会进行一个切换:房地产的投资增速会往下走,而基建投资增速会上行,这个趋势目前已经很确定。

创纪录的钢铁数据背后

中国钢铁行业人士表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中国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8.23亿吨和11.26亿吨,2018年中国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9.28亿吨和11.06亿吨,这意味着,2018年比2014年的粗钢增加了一亿吨,但钢材却反而减少了近2000万吨,从逻辑上,这显然是无法成立的。

“2014年及之前的粗钢产量数据是相对不准的,因为当时只报表内,不包括表外的产量,事实上,2014年的粗钢产量较实际数据应该少了1亿吨以上。以钢材产量来核算,那么2014年的粗钢产量应该是9.4亿吨。”上述人士称。

2017年上半年,国家成立统计执法监督局,专门核查地方报账问题。上述人士认为:“2018年的数据相较之前更为准确一些。过去,钢材要交税,钢坯(即粗钢)不交税,因此一些企业只报钢材产量,不报粗钢的产量。”

以统计口径前后相对一致的钢材来看,2019年上半年中国钢材产量增长11.4%,这一增幅为过去近十年来最高。在此之前,2018年、2017以及2016年,钢材产量同比增幅分别为8.5%、0.8%,以及2.3%。

上述中国钢铁行业人士表示,建筑用钢用于房地产和基建的方方面面,从这一点看,钢铁(尤其是建筑用钢)的显着增长,依然能够看出中国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特点。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在近期的研报中认为,2016-2018年是历史上调控强度最大和持续时间最长的地产周期,也是韧性最强的地产周期,这主要即体现在房价的韧性和投资的韧性。过往,地产投资与销售同比的相关性较强,但本轮调控周期,房地产投资没有跟随房地产销售的走弱而走弱,三年时间内,房地产投资一直维持在6%-10%的增速区间内。

与建筑用钢相反,中钢协的数据显示,板材增长十分有限。上述中国钢铁行业人士表示,板材主要应用于汽车、机械,家电等制造业以及其他工业领域。

尽管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二季度有所提升,但2019年上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则由3月的6.3%下降至6月的5.8%。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明认为,造成2019年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费与投资,而造成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制造业投资增速的下滑。

消费的乏力,成为包括张明在内的众多机构人士关注的一个焦点。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表示,今年1-6月,尽管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提高的,但这主要是个税的起征点调高带来的,如果踢掉这一因素,收入本身的增速在放缓。因此,如何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保证中国社会消费持续增长的根本。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国内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0%,制造业整体投资增速与历史同期相比,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2018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增长6.8%(2018年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速9.5%),2017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为5.5%(2017年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速4.8%)。

张明认为,今年二季度GDP增速降到了6.2%,目前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强。

滕泰认为,制造业投资的下滑,是多种原因造成:首先是上游成本的冲击,过去两三年的时间里,铁矿石、钢铁、焦煤、焦炭,以及化工品等上游产品,多数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涨价。从数据体现来看,过去两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中,上游五大产业占了整个制造业的大部分,这对下游企业构成了较为严重的成本冲击。其二,在过去两年的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实施过程中,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过去两年所经受的冲击也是造成制造业增速下滑的原因之一。

在滕泰看来,就如何在制造业增速下滑或者占GDP的比重下滑过程中,改善制造业的结构,稳住制造业投资,后续政府或许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从近期政策层释放的信号看,政府也在慢慢想办法,以支持制造业的发展。

下半年:地产下行,基建补短板

张明分析认为,在消费、投资和出口均缺乏亮点,以及贸易摩擦等不确定因素增强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新的政策刺激,今年三季度经济增速可能会进一步下行。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近期的研报中表示,过去十年中国为应对经济的下行,房地产成为刺激经济最主要的工具。因此,过去十年的规律是:每当房地产周期上行时,经济增速就会下行得慢一些,甚至短期还会反弹一些;而一旦房地产周期下行时,经济增速就会沿着长期大趋势下行得更快。

但李迅雷认为,房地产只能短期托住经济,难以改变长期经济运行的方向。在有约束下的宽财政之下,基建还是要为经济托底,接下来,基建投资增速会继续回升,可能会超出当前市场预期。这其中的逻辑在于,居民和企业都有被动去杠杆的压力,政府必将成为未来一到两年内加杠杆的主力。

李迅雷分析,政府加杠杆可能的渠道有两方面:一是可能增加正常渠道的政府融资额度,比如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的进一步上调;二是地方隐性债务的进一步置换,给地方财政更大的腾挪空间。尽管地方债务规范对加杠杆有牵制,但明面上的宽财政会继续发力,专项债新规的出台就是明显的信号。

李奇霖则在近日的研报中预计,尽管基建投资会回升,但受制于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回升速度可能难有大幅度提高,2019年全年增速可能在8%以内。“尽管发改委加快了重大基建项目的审批,但在地方债务监管没有实质性放松前,地方政府撬动债务性资金来为基建加杠杆的积极性并不强,去年7月以来基建投资的表现,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李奇霖在上述研报中表示。

吕娟分析认为,尽管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会有所回落,但基建投资增速将在下半年持续回升,基于多重因素,积极发挥基建补短板的作用在下半年会陆续显现。

吕娟介绍,在铁路投资方面,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明确表示确保完成2019年8000亿铁路投资,而前5月铁路投资完成额只有2137亿,这意味着接下来将集中发力。

专项债方面,2019年专项债新增额度是2.15万亿,前5月累计发行8598亿。6月10日,中央印发的专项债新规要求专项债额度力争在当年9月底前发行完毕,并且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吕娟表示,最新数据显示,6月专项债新增发行骤升至5267亿,说明专项债新规效果显着。“我们判断基建投资增速将持续回升,目前已经看到,前6月基建投资增速回升至2.95%。”吕娟说。

老旧小区改造则被认为有望平滑房地产开发投资下行的影响。吕娟认为,考虑到房地产企业目前融资渠道相对收窄等先行指标,预计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将继续下行,但是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有望通过拉动存量房投资,平滑房地产开发投资下行的影响。

7月18日,在第五届中国绿色智慧地产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原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老旧小区改造的总投资额将有5万亿元。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就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了包括扩大国内消费;稳定制造业投资,具体包括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停车场、城乡冷链物流设施、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4项重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城市群功能;有效应对经贸摩擦,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等”稳增长“措施。

张明表示:“短期内,城市群的功能以及城市老旧小区的改造应具有较多的看点。”

张明和滕泰均认为,尽管当前经济面临的挑战很大,但改革依然值得期待,如果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以及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在未来能够得以展开,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