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隐退,也是重生” 记浙江最后一座煤矿
“隐退,也是重生” 记浙江最后一座煤矿新杭镇,苏浙皖交界。小镇有着山水田园的自然禀赋,三省通衢的区位地理,世外洞天的自然遗迹,引箭穿石的历史传奇。在新杭镇,有着这样一个角落,初见之
新杭镇,苏浙皖交界。小镇有着山水田园的自然禀赋,三省通衢的区位地理,世外洞天的自然遗迹,引箭穿石的历史传奇。在新杭镇,有着这样一个角落,初见之下,荒芜、衰败、凋敝、了无生气,仿佛时光停止在了上个世纪。它叫牛头山社区,而它的另一名字——长广煤矿,在历史的洪河里曾留下过光辉璀璨的印记。
长广煤矿位于安徽广德与浙江长兴的交界处,下辖大部分区域属于安徽。由于浙江能源匮乏,上世纪50年代经国务院协调,将安徽广德大小牛头山、查扉村煤田并入长兴煤矿。1958年8月,长广煤矿诞生,形成了“地面安徽管,地下浙江挖”的独特局面。广德新杭镇的牛头山就是当时长广公司的所在地。上世纪80年代,百里矿区汇聚人口超过6万人,形成了繁华的工矿重镇。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资源的枯竭,长广公司的矿井开始逐步关闭,人员陆续买断、分流、转产,机构开始撤并,总部迁至浙江长兴,煤矿人员也逐步回撤浙江。2000年之后,牛头山开始萧条、破败。2013年8月9日,长广煤矿最后一个矿井、也是浙江省最后一个煤矿——七矿宣布闭坑。长广煤矿历经60多年的采煤主业正式划上句号。
60年,或许只是历史长轴中的一个片段,但是,对那些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的人们而言,长广是他们童年、青春的烙印,乃至毕生的记忆。牛头山社区党委书记陈希勤的青年时代,正是长广煤矿最为辉煌的时期。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是牛头山最繁华的时候,舞厅十几家,发廊一百多家,号称“小香港”。有服装店、冷饮店、文化宫、电影院,外面的人都到牛头山来玩。那时候电影院造得比较大,两层楼的,可以坐2000多人。3分钱一张票,人们经常为买电影票“抢破头”。
那时,长广煤矿俨然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除工矿企业外,还设立了公检法、文教卫、工商、交通等机关单位,百货、烟糖、食品、五金交化公司与集贸市场应有尽有,学校、文化宫、电影院也配套齐备。特殊的地域环境、行业特点、大型国企地位和多元化人口融合,构成了长广独特的小社会氛围。
然而,时代的发展如同黑夜中的一盏灯,不断照亮前路,却将来路抛在身后,渐行渐远。如今的牛头山,除了极少数留守机构和人员外,大部分房屋人去楼空、荒草丛生、破败不堪。街道上零零星星的人影,多是白发老人,同那些搬不走的厂房一起,成为长广历史的见证。昔日的繁华与鼎盛早已难觅踪迹,辉煌的“小香港”也不过是人们回忆起长广时的一句感怀和注脚。
牛头山的兴衰是资源型城镇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这些城镇大多是在我国工业化初期大力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形成,因为长期的非可持续性发展,导致其面临产业结构单一、所有制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乏力等一系列问题,随着资源耗竭,人口外流,迁移、转化、消亡成为了这类城镇最终的归宿。
转型迫在眉睫,但转型所经历的阵痛也是前所未有的。正如新杭镇党委书记张国勇所说,痛在转型、困在发展。以长广煤矿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能源结构上的高消耗、自然环境上的高污染、社会治理上的高风险,是客观上的民心之痛。而财政收入上的高依赖,则是主观上的断腕之痛。
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没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就不会有脱胎换骨的新生。张国勇提到,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新杭镇加大企业技术改造,进行环境整治,关停散乱污企业351家,为先进制造业腾出发展空间。同时,依托苏浙皖交界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做好假日文章。未来,新杭镇之新,将是依靠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园区布局和旅游业为代表的假日经济。
而牛头山将是新杭镇旅游产业的重要一环。陈希勤在采访中谈到,未来广德县计划把牛头山打造成绿色发展示范区。“原来这里拍过电影的,等脏乱差治理好以后,可以搞旅游、影视,来吸引外面的人。原有的火车站、电影院、文化宫、老商业街、医院、矿山救护队、公司总部,这些都可以留下来,这些地方都是很有标志性的。”
2016年7月,广德县正式成立牛头山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逐步推进皖、浙两省之间相关产权、事权移交及综合整治工作,拟定“一年见成效、两年大变样、三年新面貌”的三年整治目标规划,现在各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与资源开采相关的人类活动终归有谢幕的时刻,但这并不消损长广曾经作出的历史贡献。对于那些出生、成长、奋斗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关于长广的记忆始终留存在心底,挥之不去;而站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长广的最终归宿,或许既是隐退,也是重生。在一片片安静的厂区背后,一个新的长广正在孕育,一代新的长广人正在成长。